▲家有男孩,點擊上方卡片一鍵關注
育兒路上永遠不要小瞧話語的力量。
想要培養出一個優秀自信的男孩,父母一定要學會說這四句話。
——虎媽
點上方綠标可收聽男孩派主播亞楠朗讀音頻
﹏ ﹏ ﹏ ﹏
作者 |楓子
來源 |男孩派原創
◐
前幾天送孩子上學,在校門口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6、7歲的男孩不知道因為什麼和媽媽發生争執,啪的一下就躺地上去了。
媽媽在邊上好說歹說,男孩就是噘着嘴不肯起來,最後還是老師出來把男孩拎進學校去了。
事後,媽媽有些尴尬:
“頭痛死了,我兒子臭脾氣一上來,我就拿他沒轍。”
一句話,邊上的媽媽們好像都找到了共鳴。
有的抱怨男孩愛鬧騰:
我家的每天不是翻箱倒櫃,就是大吼大叫,上房揭瓦,所到之處,一片狼藉。
有的吐槽男孩愛搞破壞:
我兒子是專業拆家300天!隻要被他看上的東西,沒有一個不被他霍霍的。
……
不得不說
,養男孩就像在“渡劫”,勞心勞力不說,還費嘴又費媽!
但其實,
男孩的養育,就像是馴獸,不需要太用力,但需要用對方向。
《男孩需要明确指令》一書就指出:
男孩從來不是問題制造者,隻要父母給男孩明确引領,他們的天賦就會被挖掘出來。
家有男孩,父母不妨把這4句話常挂嘴邊。
“有兒子沒兒子就是不一樣”
教育家孫雲曉曾指出這麼一個男孩危機:
現代的男孩正在變“弱”,許多男生已經喪失了陽剛、有責任心等應有的男子氣概,轉而以“陰柔”等示弱性面孔示人。
生活中,這樣的場景并不少見。
本該勇敢的男孩,卻怕黑怕蟲子;
本該堅強的男孩,卻嬌滴滴,動不動就哭鼻子;
本該有擔當的男孩,卻肩不能扛手不能提。
對此,教育家盧勤曾多次勸誡家長們要把成長的空間還給男孩,她說:
“家有兒子,父母要弱一點,你太強大了,兒子就弱化了。
兒子靠着你,依着你,他就長不大,你靠着他,他就長大了。”
那要如何做呢?
盧勤給出了一個話術,要多說:
“有兒子沒兒子就是不一樣。”
一位媽媽,因為害怕鄰居家的大狗,每次回家都跟在老公的後面。
後來老公出國工作了,她不敢上樓,兒子就說:
“媽媽沒事兒!你别怕,有我呢。”
上樓時狗叫得厲害,兒子雖然也吓得直哆嗦,卻仍把她護在身後。
她由衷地感歎:有兒子沒兒子就是不一樣!
兒子聽後一臉自豪,膽子也慢慢大起來了。
一次,姥姥要出門倒垃圾,兒子便拿了個小闆凳走到黑黑的走廊裡,把燈按亮,才讓姥姥出來。
姥姥感動得淚眼汪汪,說道:
“家裡有個男孩就是不一樣。”
就這樣,媽媽抓住時機就對兒子說這句話,兒子就逐漸從膽小怕黑,愛哭愛鬧的小男孩蛻變成了小男子漢。
其實,男孩并不是天生就會長成男子漢的。
6~13歲是男孩嘗試成為男人的時期,一句“有兒子沒兒子就是不一樣”,看似簡單,卻在無形中激發了男孩的責任感和價值感。
想要男孩頂天立地,父母首先要多褒獎他,賜予他“男孩”角色的勇氣和力量。
“為什麼這麼做?你是怎麼想的呢?”
聽過一句話:給男孩一個工具箱,他就能把地球拆掉。
男孩,簡直就是拆家界的杠把子,有使不完的破壞力,用不完的想象力。
新買的玩具,玩不到半天,就給解剖得四分五裂了;
把電視機鑿了個洞,就為了看看能不能鑽進去。
明明藏好了的筆記本,再拿出來時鍵盤已經被摳得七零八落了。
生孩子不會讓人老,養兒子卻分分鐘讓人瘋啊!
其實吧,根據心理學分析,男孩愛搗蛋,也是不受自己控制的。
一方面,男孩因為求知探索欲作祟,總喜歡把東西拆開來一探究竟。
另一方面,男孩生理和心理發育慢,缺乏自控能力,常常會不顧後果的一探究竟。
所以當男孩又在拆“家”時,父母不要着急給他貼上“調皮搗蛋”的标簽,不妨先蹲下來,問他:“你是怎麼想的呢?”
畢竟,
東西壞了可以修,求知欲被抹殺了,孩子的思想也就被桎梏了。
在校讀書期間,就有4項發明獲得國家專利的溫帆,從小也是個愛“搞破壞”的男孩。
一次,媽媽花了兩個月的工資買的收音機,還沒用幾天,就被他拆了。
媽媽發現後沒有大發脾氣,也沒有指責他,而是問他:
“你是怎麼想的?
能跟媽媽說說嗎?
”
溫帆回答:“我想看阿姨在裡面怎麼唱歌。”
一直以來,不管溫帆闖什麼禍,媽媽都會先聽他的想法,肯定他的奇思妙想,再陪着他把東西修好。
他的好奇心和創新思維,也因此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這才一次次創造出了榮獲國家專利的發明。
就像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的:孩子的智慧就在他的指尖上。
動手就等于動腦,拆拆裝裝的過程就是開發智力,主動探索的過程。
與其盯着男孩的破壞性行為,不如去發現男孩行為背後的“奇思妙想”,為男孩提供探索的動力和想象的翅膀。
“關于XX,你能做到嗎?”
因為多巴胺和睾丸激素的作用,我們的男孩就像一台精神亢奮的永動機,一分鐘不鬧騰,渾身都皮癢。
在家也就算了,在公共場合,那分分鐘是老母親的大型社死現場。
前兩天,在商場看到這樣一幕。
兩男孩無視人來人往的行人,就開始了你追我趕。
到了日用品區,更是你一個垃圾簍,我一個廁所刷,就幹起來架來了。
邊上的媽媽們不停地叫着:
“不許跑!别打!别鬧了!能不能消停一下……”
媽媽們早已喊的口幹舌燥,男孩們卻依舊東跑西竄。
遇到柱子就想往上爬,跑到空點的地方就滾上兩圈。
媽媽越阻止,男孩越鬧得嗨。
怎麼阻止男孩的不良行為呢?
作家魚爸曾給出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
把負面的禁語換成正面的指令,最後加一句:“你能做到嗎?”
這是因為男孩天生不服輸,骨子裡就不安分,你越禁止,越會激發他的叛逆情緒。
反之,你把禁語改成勉勵的話,問他“你能做到嗎?”
男孩感受到了尊重,加上喜歡挑戰的心理,他們往往不會拒絕。
所以,我們不妨把話換成男孩愛聽的,男孩才能真正如我們所願。
比如:
“在公共場合需要保持安靜哦,你能做到嗎?”
“我能!”
“玩遊戲的時候,不能滾地上和出手打人,你能做到嗎?”
“我能!”
這樣的話術,不僅會讓男孩體會到挑戰的樂趣,還可以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建立自信。
需要注意的是,在男孩做出對的行為後,父母要及時給予肯定,提升男孩的成就感,從而激發男孩做事的興趣。
當男孩又做錯時,父母也不要着急,隻需再次提醒即可,重複多次,就可以幫助男孩塑造出正确的行為。
“我發現……”
養育兒子的過程中,很多媽媽都會後知後覺的發現:
自家兒子不僅資質平平,還是不開竅的“學渣”。
就拿我兒子來說,鈍角、銳角、直角教了20遍都記不住。
一小時才做5道題也就算了,一檢查,5題錯4題!
關鍵吧,男孩不僅作業寫得不好,字也寫得差,還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反應慢半拍。
不少男孩媽媽更是直呼:速效救心丸俨然成了自己的日常标配。
男孩開竅晚,難道我們就隻能聽天由命,靜待花開嗎?
讓我們看看教育局長魏書生是怎麼做的吧。
他找到考試隻考8分(滿分100),次次墊底的男孩,問道:“聽說你從來不聽課?”
學生倒也坦誠:“老師,我聽不明白,所以我就不聽了。”
“聽說你也從來不寫作業?”
“嗯,我作業都是抄的,後來老師也不給我改作業了,我也就不抄了。”
“聽說你回家書也不看?”
“老師我看不明白書,所以我也就不看了。”
看着學生自暴自棄的樣子,魏書生沒有批評、沒有說教,反而肯定道:
“對啊,你看你自己,不聽課、不寫作業、不看書,咱還能考8分,不正是說明咱們有天賦嗎?”
男孩一聽,眼裡開始有了光,也開始有了學習的動力。
後來這個全校倒數第一的男孩,在他不斷的鼓勵下,分數從8分到10分,26分,36分一路進步到及格,最後還成功考上了軍校。
一位教育家說: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女孩需要更多的愛,而男孩子需要更多的鼓勵。
開竅晚的男孩,本來已經對學習感到沮喪,覺得自己就是幹啥啥不行的料,所以拯救他們的唯一途徑,就是把他們從自暴自棄的境地解救出來,不斷地鼓勵他。
當男孩字寫得七歪八扭時,你可以挑出那個寫得最好的字去肯定他:
“我發現你這個字的一筆一劃,就寫的特别端正。”
當男孩10道題隻對1題時,你可以說:
“我發現這題有點難度,但是你做對了。”
哪怕是男孩怎麼也學不會,你依然要肯定他:
“我發現你學習的時候,有特别努力去思考。”
“我發現……”這句話的本質,就是努力挖掘出男孩身上的閃光點,去放大它,給男孩自信心,給男孩成就感。
有了一個良好的體驗和感受,我們的男孩才會一步步慢慢成長起來。
一位育兒博主說:
“男孩的養育過程注定曲折,在這個道路上,男孩就是一頭貪玩的大象,隻能看到當下。
父母則是那個手拿地圖,能夠看遠方的騎象人。
但騎象人要知道,你永遠不可能通過鞭打讓大象趕往遠方。”
想要男孩站得高走得遠,苛責、打罵、抱怨都是沒用的。
能做的,就是耐心地去共情、引領、鼓勵、肯定、支持他。
很多時候,一個道理,換種表達方式,男孩的反應模式和行為模式就會随之改變,育兒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就像一句話說的:孩子在父母的嘴裡,不斷定義自我,也在不斷地調整自我,構建自我。
永遠都不要低估了你說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點個“在看”吧,做會說話的父母,男孩的未來才更有出息。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