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形神關系之唐宋元明清篇》

唐代孔穎達在注釋古文獻中,涉及形神、魂魄的問題。其在《左傳-昭公七年疏》中說:“人之生也,始變化為形,形之靈者,名之曰魄也。既生魄矣,魄内自有陽氣,氣之神者,名之曰魂也。魂魄神靈之名,本從形氣而有。形氣既殊,魂魄亦異,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也。”

宋元明清時期,形神問題的性質已與範鎮之前的情況有異了;不再是神滅神不滅之問題,而是本質、本體與作用、功能之論。
周敦頤在其《太極圖說》中認為:“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之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
朱熹在其《朱子語類》卷九十四中解釋周敦頤這句話時做了如下發揮:“‘形既生矣’,形體陰之為也;‘神發之矣’,神之陽之為也。蓋陰主翕,凡斂聚成就者,陰為之也;陽主辟,凡發暢揮散者,陽為之也。”
王廷相在《答何柏齋造化論》中批評何瑭“神為陽,形為陰”之形神二元論;實際上也是對朱熹“形體陰之為也,神之陽之為也”的批判。對此他說:“神者,形氣之妙用,性之不得已者也,三者一貫之道也。今執事以神為陽,以形為陰,此出自釋氏仙佛之論,誤矣。”
熊伯龍是一個無神論者,他以“辟神怪禍福之說為主”,而定書名為《無何集》。
王夫之把形神問題與認識論相聯系,他在其《張之正蒙注-太和篇》中說:“形也、神也、物也,三相遇而知覺乃發。”即認為,形是指人的形體感覺器官,具有“視聽之明,可以攝物,心知之量,可以受物。”(《張之正蒙注-大心篇》)的功能。并認為:神是指精神現象或思維活動。如其在《思問錄-外篇》中說:“君子獨言心者,魂為神使,意因神發,魄待神動,志受神攝,故神為四者之津會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