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五運六氣解方劑—附子吳茱萸湯

附子山茱萸湯出自宋朝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為六甲年時氣主方。

《素問·五運行大論》曰:“土主甲己”,六甲年為歲土太過之年,氣候以雨濕為主,腎水易受濕邪,主要病證為 腹痛寒厥,肢痿,腰痛,腹滿食減洩瀉 等。陳無擇曰:“凡遇六甲年,敦阜之紀,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樂,體重煩冤,甚則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 ,腳下痛,中滿食減,四肢不舉。為風所複,則反腹脹,溏洩腸鳴;甚則大溪絕者死。”

藥物組成

附子(炮去皮臍) 山茱萸(各一兩) 木瓜幹 烏梅(各半兩) 半夏(湯洗去滑) 肉豆蔻(各三分) 丁香 藿香(各一分)

上锉散。每服四錢,水盞半,姜錢七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六甲年為土運太過之年,土運之氣淫勝,故脾土受病,有體重、肉痿、中滿食減等症狀;土運太過,克制腎水而發病,腹痛清厥等症狀;同時腎水之子肝木來複而發病,有腹脹,溏洩腸鳴等症狀。

全方着眼于六甲年歲土太過、雨濕流行的特點,并考慮到風氣來複 的可能性,用大熱之附子溫陽散寒、止痛回厥;山茱萸酸收護腎、培補厥陰;烏梅、木瓜一收一瀉,利脾祛濕,肉豆蔻辛溫止瀉,三藥兼能治痿,同時以防大熱之附子傷及陰液;再加半夏利濕化飲,丁香、藿香芳化和胃,少佐姜、棗調和,全方以 散寒除濕祛風 為法。

清代缪問釋方曰:“敦阜之紀,雨濕流行,腎中之真氣被遏,則火用不宜,脾土轉失溫煦,此先後天交病之會也。《内經》謂:‘濕淫于内,治以苦熱’。故以附子大熱純陽之品,直達坎陽,以消陰翳,回厥逆而鼓少火,治腎而兼治脾。但附子性殊走竄,必賴維持之力而用益神,有如真武湯之用白芍,地黃飲之需五味是也。此而不佐以萸肉之酸收,安見其必入腎而無劫液之慮?不偕以烏梅之靜鎮,難必其歸土而無爍肺之憂。得此佐治,非徒陽弱者賴以見功,即陰虛者投之中綮矣。

然腹滿溏洩為風所複,土轉受戕,此治肝宜急之秋也。髒宜補,以萸肉專培厥陰;腑宜瀉,借木瓜以洩甲木。所以安甲乙者,即所以資戊己也。肉果辛溫助土,有止瀉之功,兼散皮外絡下諸氣,治肉痿者所需。再複以半夏之利濕,丁、木香之治胃,木瓜、烏梅之療痿,眼光四射矣。風氣來複,有酸味群藥補之瀉之,尚何顧慮之有哉。”

藥物

附子 “

附子是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子根,主要功效為回陽救逆,溫通經絡,散寒止痛。

《本草綱目》:治三陰經證,及陰毒傷寒,陰陽易病。《本經》:風寒咳逆邪氣,溫中,寒濕 ,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堅積聚血瘕,金瘡。

《别錄》:腰脊風寒,腳疼冷弱,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強陰,堅肌骨,又堕胎,為百藥長。

半夏 “

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幹燥塊莖。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的功效。用于濕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飲眩悸,風痰眩暈,痰厥頭痛,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外治癰腫痰核。

《本草綱目》:“除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

《本經》:“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咽喉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

《别錄》:“消心腹胸膈痰熱滿結,咳嗽上氣,心下急痛堅痞,時氣嘔逆,消癰腫,堕胎,療痿黃,悅澤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衆所周知,附子是烏頭類中藥,而附子山萸湯中有附子、半夏相配伍,醫者因“十八反”之說,運用時多有顧慮。但顧植山教授在臨床中觀察到,該方附子與半夏相配伍未見不良反應。烏頭半夏同用,《金匮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篇》中有烏頭與半夏同用之“赤丸”,醫聖張仲景已開先河,而後世方中如《千金要方》之風緩湯,《和劑局方》之潤體丸、烏犀丸,許叔微《本事方》之“星附散”等皆有用之。

李時珍也說:“古方多有用相惡相反者。蓋相須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殺同用者,王道也;相惡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經有權,在用者識悟耳。”所以,“十八反”并非是“十八禁”,需以病情需要為主,不可過于拘泥。

1230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