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明朝九邊是怎樣一個防禦體系九邊重鎮共有多少兵力

明朝的九邊防禦體系,是于弘治年間在帝國北部邊境沿長城防線陸續設立的九個軍事重鎮。

明朝九邊是怎樣一個防禦體系九邊重鎮共有多少兵力

1368明朝建國的時候,朱元璋封自己的九個兒子于邊境地區,設九大塞王,通下漠南諸衛所,但在永樂征蒙古後,漠南諸衛所逐漸廢除或内遷,最後隻剩下了九邊重鎮。

這九鎮分别是: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也稱山西鎮或三關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甯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

嘉靖年間明廷于北京西北增設了昌平鎮和真保鎮,萬曆年間又從薊州鎮分出山海鎮,從固原鎮分出臨洮鎮。

九邊重鎮的目的是防禦蒙古殘餘勢力而建立的,在綿亘萬裡的北部邊防線上這九大邊鎮互為依托,是極其重要的戰線。

九鎮城防體系

以遼東鎮為例,其東起鳳凰城(今鳳城市),西至山海關,全長970多公裡。城防體系分為鎮城、路城、衛城、所城和堡城五個級别。鎮城有兩座,即遼陽城和廣甯城。鎮城下設立東、南、西、北、中五路屯兵城,也就是路城。各路城分管二十五衛、每衛滿額編制是5600人。衛下計有127所,所依托的是比較小的衛城,最低一級的是堡城,也稱台堡,有107座。

大緻上其他軍鎮城防情況也跟遼東鎮一緻,就不再做詳細介紹。

明朝九邊是怎樣一個防禦體系九邊重鎮共有多少兵力

九鎮兵力部署

遼東鎮

在永樂時期,兵力布置約為23萬、明中期在7萬到9萬之間,到了萬曆十八年,達到了曆史最高26萬。(與女真作戰)遼東鎮軍隊人數雖然多,但戰鬥力一直很低,士兵長期吃空饷,真正遇到戰事的時候,遼東鎮真的不是很派得上用場。到明代崇祯時期,兵力才見至8萬人。(遼陽、廣甯城已失,遼東鎮實際已經快要名存實亡了。)

薊州鎮

九邊重最大的軍鎮,東起山海關、西至慕田峪,全長880餘公裡,永樂時兵力8.5萬人、崇祯時達到了13萬人。

宣府鎮

東起慕田峪,西至西陽河(河北懷安縣内),全長510公裡,永樂時期兵力12.6萬、崇祯時期8萬餘人。

大同鎮

東起鎮口台(進山西天鎮縣東北),西至鴉角山(山清水河縣東部,山西和内蒙省界),全長330多公裡,永樂時駐軍13.5萬人,崇祯時7.6萬人。

明朝九邊是怎樣一個防禦體系九邊重鎮共有多少兵力

山西鎮

東起真保鎮長城,西至黃河邊偏頭關。山西鎮位于大同、宣府兩鎮長城的内側(南邊),故又稱為内長城。主要作用是防止外長城防線被突破後,敵軍長驅直入。作為第二道防線,山西鎮的兵力相對較少,崇祯時期駐軍兵力5.3萬人。

延綏鎮(榆林鎮)

東起黃甫川堡(今陝西府谷縣黃甫鄉),西至花馬池(今甯夏鹽池縣),全長880多公裡。永樂時期駐軍兵力2.5萬人,崇祯時期駐軍約4.5萬人。

固原鎮(陝西鎮)

東起延綏鎮饒陽水堡西界,西達蘭州、臨洮,全長約500公裡。明朝初期,西北地區隻設了延綏、甯夏、甘肅三鎮,但由于戰線太長,距離較遠。一旦遭遇戰事,三鎮之間無法做到遙相呼應,因此在明朝弘治年間又新增了固原鎮。崇祯時期固原鎮駐軍兵力近6萬人。

甯夏鎮

東起花馬池,西至甯夏中衛喜鵲溝黃河北岸(今甯夏中衛市西南),全長約1000公裡。永樂時期駐軍兵力約7萬人,崇祯時期駐軍兵力約2.5萬人。

甘肅鎮

東南起自今蘭州黃河北岸,西北至嘉峪關讨賴河一帶,全長約800公裡。永樂時期駐軍兵力約9.6萬人,崇祯時期駐軍兵力約4萬人。

九邊重鎮對于防備蒙古襲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英宗朝土木堡之變後,九邊的軍事實力大打折扣,衛所廢弛,兵員缺口很大,長期被軍官吃空饷。所以在明中期以後,開始施行募兵制,戚繼光帶領戚家軍北上、袁崇煥以遼人守遼土,其實都是因為邊鎮廢弛的緣故。

同時九邊還起到另外一個作用,那就是以關隘的形式、一定程度上控制中原和草原的貿易,可以控制走私貿易,防止重要軍事物資流入草原形成威脅。

可惜這個作用到了後期也跟沒有似的,晉商走張家口販賣重要物資給後金,最終跻身于清廷皇商之列。

以上個人淺見,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點個贊、或者關注也是極好的!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