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食 > 正文

吃貨眼中的“非遺”之福建篇(二)

福建非遺美食,今天咱們來到了第二篇。看看今天有沒有和您胃口的美食哦! 連城地瓜幹制作技藝

連城地瓜幹是福建連城傳統的地方小吃。屬于閩西八大幹之一。這種地瓜幹保留着自然的色澤和品質,顔色黃中透紅,味道清香甜美,質地松軟耐嚼,而且還有很高的葡萄糖和維生素A、B含量。一般是将整塊地瓜蒸熟去皮,然後壓制、烘烤。制成之後可保存幾年不壞,既可當零食,也可切成小塊,拌上面料、雞蛋、香料,經油炸再沾上冰糖粉作為酒席名菜。這是早期的制作方法,主要産地是連城隔田。将整塊地瓜去皮,然後制片或切條、蒸熟、速凍、油炸。 仙草制作技藝

仙草又稱涼粉草、仙人草、仙人凍、薪草,系唇形科仙草屬的一年生植物。是一種重要的藥食兩用的東方植物資源。仙人草全草幹樣含有約70%碳水化合物、少量蛋白質、脂肪、色素等,還含有較多的礦物元素。農曆入伏吃“田草”(仙草凍)是漳州與台灣人的習俗,據說這天吃了“田草”,整個盛夏都不會長痱子。“田草”有降溫解暑之功,且無受冷患寒之弊,在“田草”中調入蜂蜜,食之清甜爽口,沁人心脾。 東山肖米(燒賣)制作技藝

東山肖米,又稱燒賣,是東山縣具有閩南地方特色的的傳統風味小吃,也是閩南婚宴喜席必備的一道地方名小吃,已有數百年曆史。 永春順德堂老醋釀制作技藝

永春順德堂老醋始創于五代北宋之間(959年),順德堂老醋創始人顔仁貴,是釀醋作坊首創人之一,他沿用了祖傳的釀醋技藝和秘方,做出一壇壇的好醋,香氣撲鼻。在長期釀醋的實踐中,他發現加進糯米酒的醋色香味比其它醋更勝一籌,便開始對祖傳秘方進行潛心研究和大膽改革,終于研制出顔氏老醋新方,讓其自此更加聲名遠揚。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顔氏老醋又一次改進釀制技藝,把祖傳的老醋母加上永春魁星岩天然泉水和永春優質糯米、紅粬等進行釀制,老醋品質得到進一步提升,深受民間普遍贊譽,為此其聲名更其顯赫,并被永春州州作為貢品上貢,得明憲宗皇帝禦筆親題“順德堂”刻匾褒獎。 源和堂蜜餞制作技藝

源和堂蜜餞制作技藝始于1916年。莊傑趕、莊傑茂兩兄弟開設一家水果攤,為防止餘下的水果爛掉,用食鹽腌漬,再曬幹制成鹹、酸幹果。而後進一步研發,加糖、各種藥材而制成鹹、酸、甜俱全的李鹹餅、七珍梅等産品,頗受顧客青睐。 泉州春生堂釀酒技藝

早在宋代,泉州民間就已有釀酒。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九“物産”記載:“泉中常飲,唯醇酒,即宋之醇酬及今老醞,其釀法極多,名果佳花皆供糟,最勝者為金蒲五月春。”《泉州市志》載:道光年間(1821~1850),永春人郭信春秘制“春生堂”藥酒。清代,春生堂秘制酒成為閩南地區著名的藥酒,至今已180多年。 安溪縣成珍桔紅糕制作技藝

清以前,安溪官橋一帶居民逢節日喜慶便制作一種以糯米為主要原料的糕點。成珍桔紅糕的傳統制作技藝,系家族式傳承,清初至民國,均在安溪官橋赤嶺大路街發展。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因欽差陳萬策奉旨到安溪赈災而有機會讓雍正帝品嘗并賜名桔紅糕。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林光武嗣孫林維扁對其加以精心改進,形成一套獨特的手工制作技藝,其流程包括研磨、配制、切塊三個部分。 福建客家擂茶制作工藝

客家擂茶是傳統的漢族食俗。客家人熱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傳統的普遍的禮節,無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即請喝擂茶。客家人制擂茶,以婦女見長。 在中國博大精湛的茶文化中,客家擂茶是一枝獨秀的奇葩;其以古樸見奇趣,以保健見奇效,自古聞名遐迩,是中國最古老的茶道之一。 複茂餅家制作技藝

複茂綠豆餅是傳統的漢餅,發展至今已有百年曆史。該産品幾經改良,才有了如今“綠豆味濃,外皮香酥”的特色。從清末民國初,複茂首創人郭誠猷就開始開發此産品。複茂百年大禮餅不僅是福建地區(閩東南地區)男女訂婚的聘禮之一,同時也是出嫁女兒、外甥女每年中秋節孝敬母親、舅母的特色禮品。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

閩紅三大功夫茶之首的坦洋功夫紅茶,是福建省福安市紅茶品牌。首創于清鹹豐元年既(1851),當時的“坦洋功夫”紅茶名聲鵲起,遠銷荷蘭、法國、日本、東南亞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更為荷蘭、英國等國家貴族所青睐。民國4年既(1915)“坦洋功夫”紅茶與國酒茅台一起在萬國博覽會上赢得金獎,跻身國際名茶品牌之列。留下“閩紅精品天下高,坦洋功夫列榜首”的贊譽。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