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掌握了這些精要主義原則,擺脫忙亂不堪的你

01 斷舍離,擺脫沒有意義的多數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相信每個人都碰到過這樣的情景,一個同事或朋友請你幫忙,而你剛好又正在忙的時候,或許你會下意識地答應下來。為什麼有時候,我們答應的這麼快,是因為有些時候内心想要取悅别人或讓自己顯得很有能力。

精要主義訓練的第二步,就是要求我們說“不”,而且是經常性地說“不”。想要做到這一點,其實是很需要勇氣的。在說“不”的訓練中,淘汰物品算是第一階段,但是這個階段也已經難倒了很多人。比如整理衣櫃的時候,扔掉舊衣服,你是否内心還是有一點點戀戀不舍,還會擔心假如有一天又想穿了怎麼辦。

這些感覺都是正常的,有研究表明,人們對于自己已經有的東西的估價,往往高于它們的實際價值,所以在扔掉的時候,總覺得很難。這個時候,有一個方法可以快速幫你做出決策,就是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沒有它,我願意花多少錢去買它?”。

淘汰的第二階段,就是對某些事情和選擇說不。我們不能什麼都做,前面我們說到過,當你不能自己選擇的時候,别人就會替你作出選擇,要記住,任何時候你沒有對不重要的事情說“NO”,就意味着你默認自己對它說了“Yes”。所以要麼你慎重的選擇隻做最重要的事情,要麼就是失去機會,等别人給你安排。同樣的,我們也給到一個方法幫你快速選擇,就是問自己:“如果沒有這個機會,我願意做什麼來得到它?”

擺脫多數的無意義事情,不僅僅是心智的訓練,也是情感的訓練。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如何做到淘汰多數無意義事情的5個原則。讓你有時間和精力,去做真正重要的事。

原則一:制定精要的目标

怎麼樣才能淘汰那些不重要的事情,答案就是你要先知道你自己的目标是什麼。就好比你學習如果沒有目标,買書的時候,當然就不知道該買什麼。如果确定要提高英語能力,那就選擇英語相關的書籍,如果确定是要提高英語作文水平,那就選擇英文作文相關的書。你的目标詳細清晰,那麼選擇和淘汰書籍都會變得更加簡單。

我們來看一下,目标不明确的時候,會出現的問題。

第一個會出現的就是動力大打折扣。沒有明确的目标,往往就會把時間浪費到無意義的事情上,回想一下你的學生時代,在學期剛開始的時候。是不是比較輕松,空閑的時間會看個電影,玩個遊戲什麼的,到了期末的時候,是不是隻剩考試複習了。

第二會出現兩種典型的模式:

模式1:隻為滿足規則制定者或者權威,比如公司裡面熱衷滿足老闆的需求,想盡辦法獲得老闆的青睐。在生活中,喜歡跟别人比較,隻看重名利,忽略了内心的成長,家人的陪伴等。

模式2:假裝一切都好,比如同時想幹好五件事,每件都做得非常平庸,沒有亮點。

了解了沒有目标會出現的問題之後,我們再來看一下怎麼樣制定精要目标。

1、重在實質,而不是形式。不要用一些模糊不清的陳述,而是用一個具體的事情來檢驗,如果隻能在一件事上做到極緻,那是什麼事情?

2、具體的目标才能鼓舞人心。比如讓全世界擺脫饑餓,這種理想主義的目标,就太過模糊,如果改成幫助100個孩子擺脫饑餓就會變得具體很多。

所以真正明确的目标,才是走向真正優秀的第一步。

原則二:勇氣,優雅說“不”的力量

你是否有碰到過,自己認為對的和别人迫使你做的,發生了碰撞。你是否有違心地答應一些事,僅僅是為了避免沖突。你是否有感覺到,在拒絕老闆、同事、朋友的邀請或邀請時,自己有多麼的恐懼和膽怯,因為你怕他們會失望?

如果你碰到過以上的情況,恭喜你,你并不孤單,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情況。這是人性使然,所以這也是要成為精要主義者最難掌握的技能之一。

為什麼大膽選擇重要的事情,放棄不重要的事情,是這樣的艱難?

第一個簡單的答案就是,我們分不清什麼才是重要的事情。當事情發生時,我們變得毫無防禦能力。和這個相反的是,當我們對什麼是重要的事情确定無疑時,我們就好像有了一個力場,保護自己不被四面八方的非精要事務的侵襲。

第二個原因就是我們内心對社交尴尬畏首畏尾。心理學上有個概念是規範性從衆,就是人會對群體對他的期望有服從性。這就是為什麼你的老闆讓你做一個項目或是你的朋友找你幫忙的時候,你拒絕的念頭會給你帶來不舒服的感覺,讓你覺得内疚,不想讓别人失望,害怕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這些情緒會分散你的注意力,導緻你認識不到事實,太快答應,換來更多的後悔。

唯一的方法就是學會說“不”,堅定地,決絕地,卻很優雅地說“不”。因為一旦你這樣做了,就會發現自己對打擊别人和惹怒别人的擔心其實是被誇大的,而且還會發現别人實際上會更加尊重你。

說不的關鍵不在于對所有要求都全盤拒絕,而是在于拒絕不重要的事情,以便答應真正重要的事情。對一切說“不”,頻繁地說,優雅地說,隻有千真萬确的重要事情除外。

這裡給大家分享,優雅說“不”的六種方法,教你怎樣來優雅地說“不”。

1、把決定和關系分開來。

當别人要我們去做什麼的時候,我們往往會把這個要求和自己同他的關系混在一起。我們要時刻記住,拒絕這個要求不等于否定這個人。隻有把決定和關系分開,才能做出明确的決定。

2、禮貌拒絕

優雅地說“不”并不代表必須使用“No”,選擇“不”和說“不”是兩件事,比如“我很理解,但是恐怕愛莫能助”。禮貌清楚的拒絕别人,卻不用“不”字的方法很多。

3、關注權衡取舍

在答應别人之前,多思考一下自己将要犧牲什麼,拒絕就會變得容易很多。不要急于回答問題,主動停頓下來,好好的思考一下,然後再做出判斷。或者你思考得更久,等着别人自己做出選擇。

4、自我提醒,每個人都是推銷員

我們每個人都是銷售員,在賣各種思想——一種想法,一種觀點,一種主張。我們要清楚地知道别人向你售賣的是什麼,才能讓自己更謹慎地決定是否去購買它。

5、關注長期價值,不在乎短期得失

我們都知道當你拒絕了别人之後,他或者她的第一反應,很可能就是煩惱、失望,甚至氣憤。不要擔心你的拒絕會傷害了你們的關系,相反的,當時間久了,别人就會發現,你對時間的重視,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他們也不再來麻煩你。慢慢地,你就獲得了别人對你時間的尊重。我們要接受自己不被所有人喜歡的事實,合情合理的對某些事情說不。

6、一個明确的“不”比一個模糊的“是”更好

相比于别人跟你說:“我考慮下”,有時候,可能我們更希望得到肯定的答案,哪怕是直接的決絕。模棱兩可,最終還是說了“不”,隻會讓對方更加怨恨。

原則三:放棄,止損就是最大的赢

“人生中一半的麻煩源于答應得太快,拒絕得太慢。”

在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沉沒成本,簡單來說,假如你去電影院看電影,看了30分鐘就發現這個電影非常不好看,這個時候,你是決定繼續把這個不好看的電影看完,還是直接離開呢?如果你選擇繼續看下去,這就是沉沒成本。繼續看下去雖然既浪費了你的時間,又壞了你的好心情。

所以當你碰到沉沒成本的時候,要學會及時停下來,盡快退出。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幻想,明知自己選擇錯了,就是不肯低頭承認,非要一條道走到黑。炒股的時候,在需要止損的時候,總是抱有幻想,結果越陷越深。為什麼止損這麼難?這需要我們有勇氣和自信去及時收手。

沉沒成本在日常生活中實在太普遍了,但它卻不是唯一需要我們小心提防的非精要主義陷阱。

下面給大家介紹另外6種常見的陷阱以及應對方法。幫助你用最少的代價解救自己。

陷阱1,禀賦效應

世上從來就沒有人會洗租賃的車,為什麼,因為不是自己的。這是禀賦效應在作祟,也就是當一個人沒有某件物品時,他就傾向于低估這件物品的價值,而當他一旦擁有該物品,就會傾向于高估它的價值。

當你整理書櫃,想扔掉一本書的時候,不管這本書對你是否還有用,因為它屬于你,就會讓你覺得它更有價值。所以對于不重要的事情和不重要的物品,我們都會有這樣的偏見。

對策1,假裝你還不曾擁有它

不要問:“這件物品價值多少?”而是問:“如果手頭沒有,我願意花多少錢來得到它?”。對于機會和義務,也用這個方法。不要問:“如果錯過了這個機會,我會有怎樣的感受?”而是要問:“如果我沒有這個機會,我願意花多大的代價去得到它?”。

陷阱2,對浪費的恐懼

我們的教育教導我們從小就要養成不要浪費的習慣,所以當我們長大了,這樣的習慣已經根深蒂固。這種避免浪費的思維,會影響我們把很多不重要的事情,也無法很幹脆的放棄,因為一旦放棄,就跟避免浪費的習慣沖突。

對策2,承認失敗,讓成功開始

當你花了錢,看了一場不好看的電影,為什麼不願意及時離開,原因在于誰都不太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隻有當你承認自己錯了,才能擺脫浪費的習慣。承認錯誤,代表你的進步。

陷阱3,強己所難

太過努力地去追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不管是在個人的生活中,還是在職場生涯裡,人們都很容易去強己所難,強行匹配。那麼,出路在哪裡?

對策3,尋求中性的第二意見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自己無法看清楚的時候,找一個旁觀者,他會客觀的指出你的問題,幫你認清現實,承認錯誤。

陷阱4,現狀偏見

就是指僅僅是由于自己一直在做某件事而繼續做下去。沒有其他理由。

對策4,運用零基預算法

假如這件事現在從零開始,你會怎麼做?如果你的選擇是不會做,那就徹底停止。

陷阱5,随意承諾

有些人的時間被一些軟性承諾塞得滿滿當當,這些都是他們不知在什麼地方見到什麼人時,因為随便發發評論或随意交談了幾句而不經意間答應下來的。

對策5,先停頓,再說話

這聽起來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但是在答應一件事之前先停頓5秒,能大大降低做出後悔承諾的可能性。

陷阱6,害怕錯過

絕大多數人天生就非常厭惡損失。尤其是一件已經開始的事情,總是擔心自己會錯過好東西。

對策6,逆向嘗試,戰勝害怕

當一件事情已經在做的時候,我們可以假設這件事是否重要。然後嘗試停止做這件事,等着看會出現什麼樣的反應。如果幾個星期都沒有引起任何反應,說明這件事情也沒有那麼重要。

原則四:編輯,看不見的藝術

每年的奧斯卡獎項裡面有一個叫做最佳剪輯獎。然而關注這個獎項的人并不多。剪輯工作更多的幕後進行,所以更像是一種看不見的藝術。

剪輯就是淘汰那些沒有意義的,不重要的以及不相關的内容。一個優秀的電影剪輯師會讓人很難不去看重要内容,因為他已經淘汰了除了絕對必須存在的元素之外的一切東西。

在前面,我們介紹過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新聞記者,他需要做的是區分重要和不重要。學會區分之後,下一步就是學會淘汰,像剪輯師一樣。

當然這個删減也不是這麼容易,并不是你随便删除幾個部分就可以了,實際上優秀的剪輯,需要編輯通過深思熟慮,為思想、環境、情節和人物增添生命力。

編輯自己人生的四條原則

1.删減,自律地抛棄那些好選項,編輯必須把容易讓讀者犯暈的故事和内容删除掉。

2.精縮,用有意義的活動取代無意義的活動,例如用更少的詞表達同樣的思想,用更少的人,實現一樣的效率。

3.糾正,反觀核心,調整方向,審視自己的活動和行為是否與自己的目标相符相配。

4.少量編輯,知道在什麼時候謹慎克制。

原則五:設定界限,才會帶來自由

界線的喪失是非精要注意的典型特征。如果當你破例一次,之後就會接着破例好幾次。非精要主義的人會認為,如果自己足夠強大,界面就沒有必要。但是恰恰是因為沒有界限,反而被瑣碎的事情拉扯,最後無力完成目标。

非精要主義者總覺得界線就是約束和限制,是自己超級高産的人生道路上的攔路虎。對于非精要主義者來說,設定界線無異于自證懦弱。他們認為,如果自己足夠強大,界限就毫無必要。他們能夠應付一切,搞定一切。但是由于沒有限制,他們最終被拉扯得細若遊絲,搞定一切終成幻影。

清晰的界線能積極主動地淘汰各種要求和累贅之事,以免自己精力分散,無法專注于真正重要之事。你是否也經常感覺到自己的周末被别人的事情所劫持?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樣的人,絲毫覺察不到他/她正在越過别人的界線?

免受他人事務煩擾的四個方法。

1、别人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别人有問題,我們需要看是什麼樣的問題。如果别人直接把自己的問題變成你的問題,這不是在尋求幫助。如果一個問題連自己都沒有思考過,就請别人幫忙。這樣的問題不回應也罷。

2、沒有界線,就沒有自由

如果你沒有設定界面,那麼别人就會替你設定。

3、找到自己的壞事者

如果你不能和自己、和别人說清楚這些界限,那麼你期待别人能夠尊重或者找到你的界限,恐怕是不現實的。當有人一直把你從精要主義的路上拉下來的時候,列一個壞事者清單,拒絕他的所有内容。

4、制定社會契約

雙方為一個合作目标,達成共識,提前說好對方的界限,避免浪費彼此時間。


延伸閱讀 《精要主義》三步養成法,摒棄無足輕重的生活

作者/行走的饞貓

01 摒棄不必要之事

生之智慧,在于摒棄不必要之事。——林語堂

随着科技發展,人們每天接觸到的信息越來越多,一個很明顯的标志就是手機裡各種app越來越多,微信信息提示的小紅點似乎總也點不完。

有句話這樣說,“移動互聯三個月就是一年,一年就是過去的五年,而五年就是一個時代。

”信息越多,人們遇到的選擇也就越多,然而選擇不是越多越好,因為人容易在選擇中迷失,把不必要當成必要,把不重要當成重要。

“你是否覺得自己一直在奔波,卻總是達不到目标?”

“你是否覺得自己的時間總是被别人的安排打亂?”

“你是否經常感到疲憊異常卻又沒有發揮所能?”

如果你有以上的情況,建議你來看看今天的這本書《精要主義》。

精要主義

《精要主義》的作者是格雷戈.麥吉沃恩,本書主張隻做該做的事,它向“我可以擁有一切”和“我可以做好一切”的觀點發起攻擊。

它倡導的是“在合适的時間,以恰當的方式,追求合适的事情”。

02 更少,但更好

有一個人,他3 年不看報紙,他認為報上的内容隻會給他帶來不必要的混亂;他簡餐縮食35年;他每周都有一天沉默不語;他離世時隻有不到十樣東西。

這個人就是甘地,他從未有意擔任任何形式政治職務,卻被尊稱為印度“國父”。

他一生都獻給了幫助印度人民争取獨立的偉大事業,為了達到這個目标,他舍棄了生活中所有其他的事情。

我們無可否認,甘地的人生是一種真正有意義的人生,他是一個精要主義極緻踐行者。

什麼是精要主義呢?

精要主義:就是對“更少,但更好”的不懈追求,并把“更少,但更好”當成行事的鐵律。

精要主義不是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對的事情。

一個簡單的比喻:我們把人生比作衣櫃。

在人生的“衣櫃”中,你希望衣服整整齊齊,裡面擺放的都是你認為精品的衣服,還是你希望被各種各樣的衣服,喜歡的不喜歡的,塞得滿滿當當,淩亂擁擠?

這兩種感受想必截然不同。

不幸的是,這是很多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有多少次你按照工作計劃開始新一天的工作,但到了上午10點卻已經在忙其他事情,進度遠遠落後,于是,今晚的約會又泡湯了?

有多少次你盼望着能待在家裡過一個清靜的周末,但直到周六早上你還淹沒于各類瑣事、各種約見和無法預見的事情中?

你可能什麼都想做,而且什麼都想做好,但真實情況是,你并不能做好一切。

因此,設計和擁有精要主義的人生,顯得那麼迫切。

精要主義的三條核心真理是:“我選擇我要做的事”,“隻有小部分事情是重要的”以及“我能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

03 精要主義者養成原則

精要主義者養成主要有三個原則:

原則一:“更少,但更好”

很多人都知道壽司之神小野二郎,他被稱為壽司之神,他起碼在兩方面集中體現了“更少,但更好”的原則。

●第一,人生選擇很多,但他隻專注于做壽司,他做了五十多年,他經營的餐廳連續很多年被評為米其林三星的壽司店。

●第二,店裡隻設置10個座位,隻設置一個套餐,每個人進店吃到的是一樣的東西,因為,更少,所以能做到更精,由于廚藝精湛,食客們往往要提前3個月才能訂到座位。

更多努力不一定能帶來更多收獲,“更少,但更好”可以。

為什麼呢?因為生活中的事情多數是無意義的,有意義的隻是少數,同時,從這些有意義的事情中找到符合人生目标的更是寥寥無幾。

真正的精要主義者認為:'幾乎一切都不重要'。

可能很多人會跟你推銷産品,推銷課程,或者告訴你有一個什麼機會,一定不要錯過。

假如你沒有精要主義思維,很大可能你會認真看看,然後覺得好像對自己有用。

于是就購買了或者加入了,你不想錯過任何一個看似是機會的機會。

但精要主義者的做法很可能是直接跳過,或者關閉網頁,因為他們知道一個道理:“幾乎一切都不重要。”

沒有必要做那麼多件不同的事情,盯緊一個目标即可,如果努力過後對實現最終的結果沒有太大貢獻的話,那不是機會。

原則二:“不是一個确定的Yes,就是一個肯定的No”

衣櫃裡的衣服那麼多,如何取舍,哪些是保留的,哪些是需要處理掉的?

這跟人生選擇一樣,那麼多你以為的機會,你選哪個?

“機會成本理論”,你一定聽說過,意思是,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的最大價值.。

比如工作日請假休息失去的便是當日的工資。當你選擇這個機會時,失去的便是另一個機會帶來的利益。

為了讓機會成本更少,有什麼方法判斷哪個是好的機會?

第一步,把機會記下來。

第二步,寫下3條“最低标準”,如果這個機會要進入考慮範圍的話,必須達到這3條标準。

第三步,寫下3條理想的或“極端标準”,如果這個機會要被考慮的話,也必須滿足這3條标準。

按照這個流程,一旦這個機會不能滿足第一組标準,那麼答案很顯然就是No。

但是如果它不滿足3條極端标準中的2條,答案依然是No。

原則三:專注于當下的要事

活在當下,如果放棄當下,你将無法細緻深入地過好生活中的每一刻。—— 一行禅師

《正念的奇迹》這本書中一行禅師還講過一個道理:洗碗就是洗碗。

也就是說,洗碗時,應該對“正在洗碗”這個事實保持全然的覺知,這是一種專注于當下的力量。

如果洗碗時還想着喝茶,那洗碗的工作可能也沒有完成好,喝茶時也會少一份純粹。

通過第一個原則和第二個原則,你已經能正确識别什麼是真正對自己重要的事,接下來,你需要将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

對于非精要主義者來說,他可能滿腦子都充斥着過去和未來,他們為未來擔憂,為過去焦慮,但就是做不好當下的事。

總結一下以上就是三步養成法,分别是:“更少,但更好”;“不是一個确定的Yes,就是一個肯定的No”;專注于當下的要事。

以上三步,讓你輕松摒棄無足輕重的生活。

04 結語

這是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過度互聯的時代,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精要主義者,摒棄無足輕重的生活,轉變隻在一念之間。

一旦我們心中充滿了精要的精髓,我們就是精要主義者,我們會變成一個不同的、更好的自己。

《精要主義》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