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對了解曆史的人來說,西夏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名。許多人誇贊她的高度漢化,非常符合儒家内聖外王的政策。但熟悉西夏的人都知道,早年的黨項人更親近西域和草原。被黨項人尊奉為太祖的拓跋繼遷,就更希望自己做一個非中原式帝王。
如果曆史沿着西夏太祖的既定思路發展,西夏将會變成一個縮小版的遼國。可曆史偏偏愛開玩笑,各種不如意接踵而來,讓西夏人逐漸偏離了自己預設的航道。
黨項人的原始方針
原始的黨項人同羌藏有密切的聯系
最初的黨項人源自川西,和當地的羌人有着很深的血緣關系。但迫于強勢的吐蕃壓迫,他們被迫舉族北上。在這段亡命之旅中,早期黨項人和鮮卑系後裔通婚,從而得到了“拓跋”這個曾經知名卻已中道衰弱的姓氏。
得益于唐朝後期的人力資源匮乏,部落首領獲得了節度使封号,并以唐朝皇帝封臣的身份為帝國守邊。
留在河西與青海道的鮮卑後裔也融入了黨項
所以,從封建法理上來說,後來的趙宋作為僭越者是沒資格視黨項人為附庸的。但西北邊區經過千餘年的開墾,已逐漸呈現沙漠化趨勢。再加上通往内亞的貿易路線被回鹘人截斷,使黨項人變得日益困苦。彼時的黨項領袖拓跋繼捧,就因為受不了這種痛苦而歸順了汴梁朝廷。一番讨價還價之後,他将唐朝時賜予黨項的封地,賣出了一個好價錢。
自此以後,宋朝就有了對西夏王國的宗主權。北宋君臣雖然不認為自己是唐朝的繼承人,但黨項人世代受封的三個州卻是宋朝必須握住的地盤。考慮到遼國已在東北方向截斷了包括代道在内的草原貿易線路,北宋控制黨項人的地盤,也就是在為自己維持住去往河西的最後輸入渠道。
北遷的黨項 在河套地區穩定下來
另一位黨項人的強勢領袖--拓跋繼遷,就無法忍受這種屈辱和分配不公。他率領保守派黨項人北上,在沙漠裡和宋軍及溫和派黨項人打了一場持續20年的遊擊戰争。通過大漠的掩護和向遼國的暫時臣服,黨項人不但順利奪回了世系地盤,還攻下了宋朝設在西北的養馬基地。
為了應對宋軍的持續反撲,拓跋繼遷選擇向西尋求新的發展空間。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本人也死在了對抗吐蕃人的戰争中。臨死前,拓跋繼遷不忘告誡兒子拓跋德明,無論如何也要打通河西走廊。因為貿易通暢,才是黨項人的生死存亡關鍵。
拓跋繼遷及其追随者和宋朝進行了長期的遊擊戰
最後經三代人的努力,黨項終于擊敗了實力相對較弱的沙洲回鹘與歸義軍勢力,奪取了甘、涼、沙三州作。讓自己得以在内亞和東亞的傳統貿易中占據一席之地。
實力較弱的東部回鹘與歸義軍都敗于黨項之手
必須堅持的戰争
已經被遼國打臉的北宋 對西夏的崛起非常不爽
随着黨項人的西夏崛起,讓汴梁的北宋王朝感到芒刺在背。因為這種“降而複叛”事件的發生,預示着宋朝并不能有效節制那些前唐時期留下的政治實體。已經長期被遼國力壓一頭的北宋,此後将更無法維持住自己用錢買來的天朝上國形象。
黨項雖然沒有侵入内陸州縣,但卻緊緊握着半個河套與整個河西。原本已經被遼國占據大半的國際貿易份額,如今又被西夏拿走了幾乎全部的餘額。從此,北宋與世界其他地方的聯系就進一步被切斷。除了碩果僅存的青海道與南方海岸的廣州、泉州,北宋的“國際存在感”被降到了曆史最低。唐朝與五代軍閥可以順利進口的軍事技術,以後也将被對手卡住脖子。
西夏和遼國一起阻斷了内亞與東亞的直接聯系
所以,北宋在保持同遼國的長期和平同時,又将幾乎全部的資源都用于對付西夏。不但把黨項人的領地稱之為“平夏區”,還花費大價錢收買黨項内部的酋長來但帶路黨。同時,宋朝還利用茶馬貿易的契機和北部吐蕃人結盟。在側牽制黨項兵力之餘,更雇傭了大批吐蕃人充當自己的打手。
宋朝對西北地區的禁軍部隊也開始十分上心。但早期的軍事行動失敗後,馬上撥出部分财政預算給西軍打造更好的盔甲,并要求給當地部隊裝備磅數更大的弓箭。為了确保萬無一失,西北禁軍的裝備在配發前都要經過專門的測試。以防次品流入前線士兵手中,影響了對黨項人的戰鬥。
北宋幾乎将全部的精銳都用于對付西夏
即便如此,宋軍還是輸掉了之後發生的好水川和定川寨戰役。由于王朝本身源自依靠武力篡位的僭主,宋人對專業武士階層有着本能的不信任和恐懼心理。在汴梁的高壓控制下,哪怕是最善戰的番将也很難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一次次的大規模野戰失利,都讓趙家君臣感到十分沮喪。他們不理解為何吞金無數的精銳兵馬,還總是打不過看上去如同一盤散沙的邊陲小國。
但任何停止沖突的建議,都可能被政敵攻擊為政治正确。北宋方面就隻有改變戰略,用一種收效緩慢的方法,慢慢瓦解西夏人的抵抗實力。
雖然一度屢戰屢敗 北宋還是不願意放棄對西夏的進攻
此後,宋軍開始從各地征發的大量民夫,日以繼夜地趕工修築要塞和工事。沉重的勞役和修築要塞的軍費,讓宋朝境内的百姓怨聲載道。尤其是靠近前線的陝西與甘肅邊區,老百姓過的尤其艱難。
宋朝君臣還出于路途和運輸成本考慮,優先征調了大量關中人口去前線當兵。到宋神宗時期,西北很多地區的兵民比例已經達到了誇張的1:2!即每兩名成年男子中就有一人在軍中服役。這不僅讓前線軍隊的開支一路飙升,還嚴重地破壞了西北地區的農業生産,使本就陷入衰退的大西北變得更加窮困。
宋朝的西北民衆 為長期戰争而付出巨大代價
為了維持平衡,宋朝又必須不斷将全國的資源都堆砌到西北,想盡辦法維持當地人的最低生存保障。這又反過來又導緻其他地區的賦稅加重,使得各地的農民起義貫穿了整個北宋王朝的曆史。所謂的積貧積弱,就有這種窮兵黩武策略的推波助瀾。然而,優先獲得财政支持的西北宋軍,依然不過是戰力稍稍強于其他地方的同僚而已。
王安石變法也有由西北前線的巨額軍費因素
毀滅性的長期戰略
宋朝用體量優勢 将戰争拖入自己的節奏
終于,在北宋的資源工事面前,西夏前線的局勢開始發生微妙的變化。整個西夏王國人口不過100多萬,卻要長期面對幾十萬的宋軍和大量在側翼虎視眈眈的吐蕃人。
同時,軍事需要也讓宋軍進行了部分自下而上的改良。為了加強戰鬥力,宋朝的西軍中雲集了大量黨項、吐蕃、契丹等外族将領。他們不願意受制于不懂軍事的文官節制,紛紛要求一定程度的決策自主權。汴梁的朝廷為了顧全大局,開放了部分權利給這些跋扈的外族番将。
西北前線的需求 讓北宋也隻能放松對武人的節制
結果,原本的漢人将軍也有樣學樣,導緻整個西軍變成了類似隋唐關隴集團那樣的封閉圈子。雖然這讓汴梁城的士大夫看着有些不爽,卻也在客觀上提升了前線部隊在邊境沖突中的水平。大量的城寨和工事,讓戰争從大規模陣戰轉為連綿不絕的小規模沖突。獲得基層自主權的宋軍将領,可以在這種環境下有更好的發揮。
這下,西夏所承受的壓力就更加巨大了。他們的南面是步步緊逼的北宋,西面有蓄勢待發的吐蕃部族,東面還有維護自身霸權的遼國。黨項人就一下子便被逼到了三線作戰的地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立刻亡國。
西夏幾乎被拖入了四面楚歌的惡劣态勢
在拓拔元昊死後,西夏的君主出現了一代不如一代的情況。野心逐漸增強的他們,開始用簡單粗暴的東亞帝國式集權來無差别的管理治下所有人口。這就會和保留大量基層權力的部族領袖,發生不可調和的沖突。一些忍無可忍的小部落首領,就帶着自己的從屬投奔宋朝。他們的離開,也就意味着西夏人口、牲畜和兵力的多重損失。在宋朝一邊獲得安置後,還經常為宋軍提供向導和兵源。
這樣的不利局面,又促使中後期的西夏君主們繼續強化自己的個人集權。同時,他們也對宋朝内部進行各種招降納叛,由此引來了另一個群體。
西夏君主的集權 讓一些部族選擇叛逃
塞上的小北宋
北宋是士大夫考試做官的第一個巅峰
宋朝正好是科舉制度在曆史上的第一個巅峰。士大夫階層正式成型,在宋朝的各地都有龐大的數量儲備。所謂僧多粥少,很多士人無法像過去那樣依附于世家大族,更沒有辦法在華山天險一條路的科舉中脫穎而出。除了少量家底殷實的人外,這個群體的絕大部分成員都需要依靠做官來給自己謀得生計。
既然留在北宋沒有出路,就隻能走出去尋找自己朝思暮想的伯樂和周公。于是,大量的宋人士大夫選擇出逃到西夏,利用外族君主的集權渴望來締造自己的金光大道。西夏君主也基本上照單全收,并将他們填補進各級權力體系,将西夏逐步變成了一個塞上的小北宋。
一些考試不中的儒學生 開始轉投西夏君主麾下
相比之下,擁有更多領地和财富的遼國,卻沒有成為北宋窮書生的投奔對象。契丹貴族也從未想過要讓自己變成北方的第二個宋朝。
政治上,中後期的西夏君都主大力推崇本土版的科舉制度。他們全力以赴模仿宋朝的官僚制度,設立樞密、中樞、侍中等官職。不同于遼國南京的漢兒權力自治,西夏雖然也有漢、藩官員的區别,但往往隻是同一職務的不同表述。西夏漢官擔任着重要崗位,也不存在遼國不讓漢人官僚進入國家權力核心的情況。大量的漢人官僚和漢化黨項人,逐漸取代原本的部落自治傳統。他們在地方上實行編戶齊民,以方便西夏國君快速壓榨地方資源。
前期的西夏 一直保有數量可觀的騎兵
軍事上,社會結構的改變也讓原來西夏軍隊的基礎被嚴重破壞。黨項人開始學習宋朝使用堡壘戰略,将編戶齊民人口限定在自己土地上建立起的城寨。這些堡壘大的有800名士兵和數千家屬,小的則隻有幾百家屬和數十人的守軍。
全國上下的男性人口,從15--60歲之間都有在城寨裡服兵役。每次宋軍攻來,忙于耕種或放牧的他們就要拿起弓箭,躲入事先修好的工事中抵禦。同時也要點燃烽火,呼叫野戰部隊的支援。最後,幾乎和對面的宋軍一模一樣。
宋軍愛不釋手的神臂弩 就是來自西夏的叛逃者
經濟上,頻繁的戰亂和宋人的市場封鎖政策,都讓西夏越來越難從内亞獲取大量的金銀。各種苛捐雜稅越來越多,除了學宋朝進行鹽和酒的專賣,連民間的說媒、結婚和生育也都要收稅。全都是為了彌補愈發捉襟見肘的财政。但這樣的短視政策,隻會進一步造成西夏國内的經濟衰退和人口凋敝。
由于後期的商業稅加到了1/10,使得回鹘商人都怨聲載道。因為這在古代社會,已經是非常高的商業稅了。結果,商團開始避開河西走廊,紛紛繞道鄂爾多斯草原的代道和南方山麓間的青海道。原本應由西夏人享用的商業稅,就被遼國和北宋聯手笑納。
西夏的不斷加稅 讓回鹘商人被迫避而遠之
為了彌補低生育率帶來的兵源損失,西夏還破天荒的組建了專門用來搶奪人口的“擒生軍”。他們的任務就是去邊境掠奪人口回西夏當兵或耕種。除了成年勞動力外,小孩與懷孕婦女也是重點劫掠對象。至于被擄的人來自北宋、吐蕃還是蒙古、突厥,就并不在西夏人口販子的考慮之列。
一名西夏新娘 她的出嫁本身就可能需要交納兩筆稅收
軍事實力的嚴重退化
西夏前期可以供養數量不少的具裝騎兵
盡管西夏君臣們絞盡腦汁,還是沒有辦法遏制自身的結構性衰退。直接結果,就是作為精銳的鐵鹞子騎兵開始出現兵源開始枯竭現象。
在西夏鼎盛時期,常有3000名具裝騎兵伴随國君左右。他們是國王的禁衛軍,也是西夏軍隊中最有戰鬥力的核心力量。這些人往往出身貴族,從小跟随父輩們在自家領地練習騎馬射箭。每隔一段時間,西夏國君都要派人考察他們的搏擊、騎術與射擊水準,并選拔優秀者加入鐵鹞子服役。那些沒有希望繼承父輩領地的貴族次子,就将加入鐵鹞子視為最高榮譽。
古畫上的西夏武士形象
但随着西夏逐步完成宋朝化變革,貴族領地都變成國王的直轄地。供養鐵鹞子們的社會環境,被西夏人自己動手拔除。到了王朝末期,國君驚訝地發現,已經沒有辦法再組建起成建制的具裝騎兵了。
至于西夏賴以抵禦宋軍的戈壁沙漠,也開始成為困住黨項人自己的牢籠。固定的幾片綠洲農業,生産能力有限,還非常容易成為被針對的攻擊目标。宋軍在補給充分的前提下,可以動員大部隊突襲其中任何一個。同一片綠洲裡的堡壘,還容易被宋軍切斷相互支援的聯系。其他地區的援軍,又因為缺乏重裝部隊而很難打破大部隊封鎖,隻能坐視宋軍一個個地拔出己方堡壘。
西夏國内的地形 很容易被對手分割吃掉
雖然宋軍的戰鬥力也不能保證自己十拿九穩,但在經年累月的軟磨硬泡之下,西夏人的地盤還是處于穩步縮水之中。最後,還是女真崛起帶來的一系列國際格局動蕩,給了西夏以長久的喘息機會。
在北宋被女真人滅亡後,還有大量的黨項人口被一同劃入了金帝國版圖。由于女真軍事貴族的數量有限,他們經常從治下部族中抽調“簽軍”作為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結果,當金國君主詢問簽軍應當征收哪些人口時,所有的女真将領都無一例外認為漢兒相較于黨項人更加勇敢。無論是生活在遼國南京與西京的幽雲漢兒,還是部分在戰亂中選擇投靠金國的北宋軍隊,都被認為比黨項人更加善戰。至于被委以養馬重任的契丹人,就更在退化的黨項人之上了。
在蒙古人看來 黨項人戰鬥力是遠不如契丹和女真的
非常諷刺的是,到了西夏和金國的末年,同樣退化的兩者還發生了不情願的軍事沖突。早已不複當年之勇的黨項,被迫臣服于新崛起的蒙古。由于戰鬥力低下,他們在蒙古陣營中的地位也遠遠不及投靠而來的契丹、回鹘和突厥貴族。所以隻能作為具有牽制性的炮灰使用。
盡管金國使者苦口婆心,西夏還是逆來順受的為成吉思汗發起了側翼進攻。最終,無可奈何的接收亡國噩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