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曆史上,讓人混亂的有兩個時代,一個是由于時代紛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有一個就是東漢末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前者是南北朝的靖康之變,後者則是亂世枭雄的時代。除了攜天子以令諸侯值得一說外,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激烈争奪天下、鬥争不休的源頭也讓許多人疑惑,亂世枭雄,會在怎樣的境況下,才會在亂世裡留下如此濃墨重彩的一筆。
曆史上的春秋戰國其實是兩個相繼開來的時代,從正史來看,是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這一段時間,而這段時間諸侯各自為政,互不相幹的時代也是曆史上百家争鳴、人才輩出、學術風氣活躍的時代。春秋戰國時代同樣也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裡的分裂指的是無固定的王朝執政,諸侯國遍地開花,而從較為嚴密的角度考慮,東周在戰國後期(公元前256年)為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并不全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
春秋之始,戰國之末
1、春秋之禍,硝煙四起
很多人對于春秋戰國有一個誤解,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朝代,而現實的情況是,這是兩段紛亂不堪的曆史時期。春秋戰國分為春秋和戰國代表的是不同戰況的兩個時期。最先開始的春秋時期,簡稱春秋,至于為何稱為春秋,這一原因目前尚在研究之中,可能是因為這個時代處于周王朝的末年,江山氣數已盡,後來還會有新的人才出現,而春秋時代陸續出現的五位諸侯都是赫赫有名的能人志士,在亂世得以長久,必然是有功在千秋的功績,所以此段時期稱為春秋。
2、戰國時代,口誅筆伐
戰國時代,有《戰國策》一書,将戰國時期,七雄争霸的場面進行了細緻的描寫。衆所周知,西周時期,天子将天下土地分封給各諸侯國,而率土之兵,都成為了王臣。開始的時候,一切都十分美好,周王朝享受這各國的朝貢,還不用親力親為地治理國家,但時間久了,諸侯國也經曆了新舊交替,越來越多的諸侯子弟開始厭倦了被周天子驅使的生活,開始招兵買馬,自立門戶,而另一邊,以往可以高枕無憂的周室子弟卻始終沉迷于玩樂,終日無所事事,将朝政日漸荒廢,王朝的治理還及不上諸侯國,就引發了各地諸侯國的強烈不滿。
戰國之初,初現端倪
1、戰國無雙,仁人志士
如果說,春秋時期,最忙的是孔子,四處奔波收徒,傳播儒學思想,那麼三國時期,思想已經相當成熟的齊桓公和秦襄公就接替了他的地位,開始四處征伐,追求建立太平盛世,将入者無法家避世,出者無敵國外患這套理論付諸于行動。
先是以齊桓公的霸業徐徐展開,他開始了承繼天命,任用管仲,進行改革,提出來了尊崇周天子的号召,雖然看上去不太管用,但是卻名正且言順地将國家發展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穩居五霸之首。然後是戰國裡的秦襄公,雖是質子自身,卻一路拜師學藝,交友結拜,任用商鞅,将弱秦進行改革,成為了有名的秦國。所謂立竿見影,商鞅的政令成為了秦朝發展的關鍵因素,秦朝的發展與規劃也不負衆望,而後的大一統王朝便是最好的證據。
不論之前是多少人,最後就隻剩下了天下七分,如果說是天子之令,皇室血脈遺孤秦王,一邊是邊域附屬的大臣,這三者之間,已成定局,而秦楚的人才,無論出生在哪個時代都是時代的棟梁之才,所以民間也有煮酒論英雄的傳說,所以,他們每個人單獨來看,都是亂世裡難得的人才。
2、天下七分,亂世枭雄
天下三七分,局勢已定,而真正的枭雄秦朝就正式出現在曆史的舞台上了。在這七個大國中,秦朝一開始所具有的隻有地區優勢,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而後期的改革發展都是在前面的基礎之上,所以導緻秦朝在後期顯得十分強勢。
實際上,我們在研究時發現秦朝的政治和經濟之所以強于其他朝代,本質上是由于商鞅變法成功導緻的,在地形圖上,秦朝還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随着社會發展的不斷變化,齊,魏,秦這三國有其自然而然的發展方向,秦朝最後能夠輕松地拿下草原和少數民族,以及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投奔,也是由于其強盛之故。
朝綱不振,四處揭竿而起
1、周王朝衰亡,王朝傾覆
周而複始,西周的溺亡其實源于烽火戲諸侯,也源于周王室的步步堕落。本來是開始,又到了最後,西周時期,可考證的曆史并不多,關于周王朝的豐功偉績曆史上很少提到,大部分都是關于西周的疆土和末代君主的荒唐行徑,如果說,一個朝代的末世之時,隻有這些可以說的話,那麼西周王室的傾覆是必然的。
2、亂世之中,變法圖治
朝綱不夠重要,也并非如此,而是朝廷的發展不夠強大導緻的,所謂得良将者得天下,大概就是這個道理。春秋五霸的齊桓公就是如此,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使國力強盛。又用管仲的謀略,以“尊王攘夷”為号召,尊王就是迎着周天子的号召,借着天子名義合理合法地讨伐諸侯國,從而發展實力,達到制衡其他國家的效果。
不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都忙着改革發展,修養生息變法圖治。治大國如同烹小鮮,從曆史的角度來看,我們對于春秋五霸的理解是齊聯合各國就歲貢之事,讨伐楚國,而齊桓公深謀遠慮,任用管仲,始終休養生息保存實力,能夠許和就堅決不發動戰争。所以,當時齊國的國力最為強盛,後來齊桓公又多次會諸侯,周王也派人參加,加以犒勞。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
在戰國時期,秦朝之所以能夠獨立而出,也是秦國長期推行改革和政治,變法圖治,将秦國在短短時間内就發展為最強的諸侯國,并且後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依舊強盛,當然秦王朝的建立者也是源于秦朝的發展和商鞅的任用,才有了後來秦朝的強盛。
總結
無論是春秋時期,還是戰國時代,我們都能清楚地感受到齊桓公和秦襄公的個人發展過程,他們都是在亂世之中發展而來的,本質上還是社會發展過程中需要及時進行變更或者進一步進行革新和發展。但這些問題最初的原因都應該歸咎于周朝的分封制度,周天子穩坐天下,授民授疆土于四方,這是曆史上人們對于分封制的見解。
這一點,其實也與宋朝的杯酒釋兵權有着異曲同工之妙,不過前者是由于疆土與兵權的結合,後者是關于封地和賞賜,前者是一個不落地發展起來了,後者則是逐漸成為一種朝堂上的趨勢,而分封制的本質就是利益的分配不均衡,一開始周天子和各地的諸侯紛紛合作,進而發展為周天子坐擁朝堂享受萬世太平,諸侯國不僅要駐守邊防,每年還要進行大量的朝貢,年度巨額的貢品給各諸侯國帶來了巨大的歲貢壓力,而一邊是周王室的無度索取,一邊是諸侯國的兢兢業業,這種不平衡存在的時間越長,諸侯國與周天子的矛盾就越來越大,各諸侯國始終蓄勢單發,氣氛就開始劍拔弩張。
所以,本質上春秋和戰國都是由于諸侯分封制度導緻的社會動蕩,本質上是權利和義務分攤不均,社會的财富和資源分配不公導緻的,而不論是春秋五霸,還是戰國七雄,他們都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他們都沒有統一天下的實力和運氣,而孔子周遊列國,最後成功将理念傳達諸國,最終也隻有秦朝的商鞅真正得以升華。而春秋和戰國紛亂的根本原因就是各地諸侯野心勃勃,沒有出現有實力的人能夠解決這一局面,而各家始終處于觀望的狀态,而秦朝的出現,無論是焚書坑儒,還是将政治和文化得以升華,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和不屑努力的。
換個角度來說,春秋戰國的紛争其實是秦朝建立的過程,先是在此前秦襄公的基礎上發展,再到七雄的鬥争,秦朝子孫萬代的苦心經營和發展,才得以結束這局面,而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才是天下之争的原理。
參考文獻:《春秋戰國》《春秋歧途》《讀罷春秋不成歌》《春秋:五霸跌起》《戰國:七雄争霸》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