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30集:居上不驕
居上不驕
核心經句: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
内容簡介:這句話說的是君子的中庸之道。所謂君子就是有智慧的人、有一定能力的人;如果在王位上,他就是一位聖君明王;即使不在領導崗位上,也是一位有智慧、心胸寬廣的人。真正的君子在社會中如何自處呢?
“居上不驕”,在領導位置上容易形成驕慢心。驕慢心一旦升起,就開始得罪天地萬物,就開始走下坡路。看一個人還能不能往上升,就看他有沒有驕慢心。驕慢一起,定力就被周圍的假象、誘惑給迷惑住了;反之,如果在一定的崗位上,依然謙卑好學,則此人還有更大的能力和胸襟,或可承擔更多家國天下之大事。
“為下不倍”,居下位的人往往容易違法亂紀。“不倍”就是不恭敬、不尊重别人,無所顧忌。一個君子就是作為普通百姓,像顔回那樣,做最一般的工作,但依然堅守仁德、敦倫盡分。君子不以社會地位而論,它是以德行來做評估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是有機會成為君子的。
“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君子除了有廣博的胸懷,有愛人之心以外,還得有智慧,有承當的勇氣。遇到公平公正的環境,隻要努力就能為社會做貢獻!那就應該積極走出來,讓周圍環境因為我的言語、我的行動越變越好。
“國無道其默足以容”,如果所處的環境不好、不公正,我們可以少說多幹,明哲保身。“其默足以容”,就是看機會,能幹就幹,不能幹就不要幹,等待時機。我們現在處于什麼過程,要善于觀察,有時是黎明前的黑暗;有智慧的人會從自己做起,從生活點滴做起,而不是去要求别人。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要學會忍,學會轉化。境随心轉,把不如意的環境和不如意的事情,轉化為如意的環境和事情。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标準,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學者将《中庸》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産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注》、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诂》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中庸》一書,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傳的是自上古大聖以來的儒家道統心法,其内容涉及為人處世之道、德行标準及學習方式等諸多方面。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内容着重從多個角度論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第二十章承上啟下,從魯哀公向孔子詢問處理政務的方法一事着手,通過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與加強人自身修養之間的密切關系,并進一步闡明天下通行的五項倫理關系、三種德行以及治理國家的九條原則。在此章的最後引出全書後半部分的核心“誠”,并強調要做到“誠”的五個具體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内容,便是圍繞“誠”來展開的。 《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謂性”)是總綱,但這個總綱卻是子思表述出來的,并不是孔子原話。此下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費而隐”)和第二十一章(“自誠明謂之性”)都是每個部分的綱領,但恰恰也都是子思說的,而引用的絕大部分孔子的原話,反而是用來解釋、例證這些綱領的。也就是說,如果援用“經—傳”的結構來理解,《中庸》裡具有“經”的地位的話,都是子思說的;而孔子的話反而隻有“傳”的地位。李毅多,資深律師,吳氏太極拳傳人,國學教育專家,早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法學院、京都大學,從事法律的研究、教學、工作實踐三十餘年。李老師早年拜楊家倉先生為師,習練太極拳三十餘年,為吳圖南吳氏太極拳傳人,現任吳圖南武術思想研究社社長。李毅多老師在多年的學習、生活和實踐中,深深意識到中華文化聖賢教誨的落實是社會人心和諧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每個人獲得幸福人生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李老師更加深入地研習國學理論與經典文獻,并注重經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體悟與身體力行。
李毅多老師以豐富的人生閱曆感悟經典,以博大的太極智慧體察人心,以平實的現代語言诠釋先賢教誨,以平和的謙卑之風誠意正心。李毅多老師講解的《中庸》系列節目深受廣大聽衆朋友的認可與喜愛。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