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第29集:不誠無物
不誠無物
核心經句: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内容簡介:《中庸》是儒家的理論基礎,它把人生中重要内容抽象地歸納為幾個字,比如“誠”。“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中的“物”相當于事物。一件事自始至終,都是包含了真誠的。一個人不真誠,這個事物就不可能成立,也不可能完成。君子把真誠這件事情放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位子上,“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誠”這個字不僅包含了做人要誠實、說話算數,還包括做事專注、認真。在處理任何事物時,一定要認真、負責;如果不認真、不負責,這件事甯可不去做。
要想一心一意,心不能浮躁;若想讓心不浮躁,需要定力。定力培養的方法很多,如:讀誦經典、書法、彈琴、練習中國武術等等。老祖宗的訓練方法裡,始終把定力的訓練放在第一位。一個人能定,就意味着他可以看待事物時,心中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意味着他可以把自己的精氣神全都集中起來做事情,這就叫“誠者物之終始”。真誠、投入地做事,要能進去、能出來,要用理智來控制、調整自己。
家長從做事中可以培養孩子認真負責的态度。我們可以幫助孩子選擇一件感興趣的事情去做,借此幫助孩子建立信心,學會真誠,練習定力。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做事會有不同的感受,總體來說,随着年齡的增加、閱曆的增加,一個人會越趨沉穩。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标準,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宋代學者将《中庸》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稱為“四書”。宋元以後,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産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義》、程頤《中庸解義》、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傳注》、戴震《中庸補注》、康有為《中庸注》、馬其昶《中庸誼诂》和胡懷琛《中庸淺說》等。 《中庸》一書,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傳的是自上古大聖以來的儒家道統心法,其内容涉及為人處世之道、德行标準及學習方式等諸多方面。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内容着重從多個角度論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第二十章承上啟下,從魯哀公向孔子詢問處理政務的方法一事着手,通過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與加強人自身修養之間的密切關系,并進一步闡明天下通行的五項倫理關系、三種德行以及治理國家的九條原則。在此章的最後引出全書後半部分的核心“誠”,并強調要做到“誠”的五個具體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内容,便是圍繞“誠”來展開的。 《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謂性”)是總綱,但這個總綱卻是子思表述出來的,并不是孔子原話。此下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費而隐”)和第二十一章(“自誠明謂之性”)都是每個部分的綱領,但恰恰也都是子思說的,而引用的絕大部分孔子的原話,反而是用來解釋、例證這些綱領的。也就是說,如果援用“經—傳”的結構來理解,《中庸》裡具有“經”的地位的話,都是子思說的;而孔子的話反而隻有“傳”的地位。李毅多,資深律師,吳氏太極拳傳人,國學教育專家,早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法學院、京都大學,從事法律的研究、教學、工作實踐三十餘年。李老師早年拜楊家倉先生為師,習練太極拳三十餘年,為吳圖南吳氏太極拳傳人,現任吳圖南武術思想研究社社長。李毅多老師在多年的學習、生活和實踐中,深深意識到中華文化聖賢教誨的落實是社會人心和諧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每個人獲得幸福人生的重要保障。近年來,李老師更加深入地研習國學理論與經典文獻,并注重經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體悟與身體力行。
李毅多老師以豐富的人生閱曆感悟經典,以博大的太極智慧體察人心,以平實的現代語言诠釋先賢教誨,以平和的謙卑之風誠意正心。李毅多老師講解的《中庸》系列節目深受廣大聽衆朋友的認可與喜愛。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