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來看一個打印體“當”字:
在一個圖形中間畫一條線,對稱圖形的一部分繞它旋轉一定的角度後,就與另一部分重合。
在西方古典藝術中,非常強調對稱平衡,并将之作為形式美法則之一,但藝術的發展往往是圍繞着所謂的形式美法則做前後的遊移和偏離。外國的月亮未必更圓,殊不知,早在2000多年,李斯就非常崇尚這種對稱美,《譯山碑》便是其代表作。
這種程式化的書寫方式,太過于拘謹,束縛人的性格。尤其發展到王羲之這裡,他是十分厭惡的,我們來看他在行書中是如何極緻表現的:
雖然左右錯位,但看起來并不會散,這是為什麼呢?關鍵就是中間那根軸線,穩穩地栓住上下兩部不使分離,就好比跳鋼管舞,無論怎麼運動,手都不能離開鋼管。
你看,如果你遇到了上下結構的字,而又希望能夠在造型上出奇制勝,那麼這一招用起來亦是必殺技。下面為大家精選了王羲之的一些單字,供大家學習參考:
上一篇
化煞最厲害的物品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