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愚原作
對比圖
完成于1955年的《黃山湯口》,之所以成為黃賓虹最為被世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不僅源于其今年嘉德春拍中以3.45億的成交價落槌,也源于此幅黃賓虹92歲高齡時完成的畫作,技法多樣、筆墨豐富,既是黑賓虹藝術巅峰的扛鼎之作,也是黑賓虹藝術精華的大成之作。但也正是因為此圖如此複雜多變,造成了諸多臨摹者陷入單純追求技法的禁锢,停留于僅有形态構圖的層面,失其原本的精神與風韻,逃不離“匠氣”的拘泥。
大愚,對賓翁筆墨技法有着多年的研究,理解獨特而又深邃,他決定通過自己的筆墨,再次穿越時間與空間,走進黃山湯口之中,走進渾厚華滋的山水之中,走進黃賓虹所借此表達的精神世界,體會賓翁晚年筆墨千變萬化、随心所欲的境界。雖無法而法,但法法盡化于心,筆氣貫通,在将兩幅圖歸一對比之時,使人産生“似而不同、超然彙中”之感。
統觀大愚此幅《黃山湯口》,筆墨秀潤而結構精嚴,山勢巍峨屹立,高巅之處聳入雲霄,淡然遠山鱗次栉比,山巒之中的林木在厚重的筆墨刻畫下凸顯蔥郁,遠觀煙雲了然,近觀水墨淋漓,繁密之處難以藏針,山巅石徑等處層層積墨渲染,筆筆生華,山下房舍隐沒而又不失生動,二人靜坐于樹下對談,通感山巒生氣之同時,亦隐約感受“藏”之境界。
大愚筆墨技法雖豐富多樣,但每一筆都未曾脫離魏晉筆法之精髓,筆筆藏頭護尾,即無起止之迹,也無流滑之象。神品既需遠觀氣韻,還需靜細品味點滴微妙之處,即便是在放大鏡中端倪此圖,仍可在微小肌理之中感受時間滄桑的厚重感與蒼茫之氣,如此金石感,來源于畫中每一筆的勾勒,每一筆的設色,皆是遵循五筆法“寫”出,例如山石之線條遒勁圓潤,毫無流滑之氣,設色皴點幹濕相參,更顯古樸蒼勁,尤其是大愚對于積墨等技法的運用,在局部形成一層綿密疊加的凝結,造成一種獨特的質地美,更使整幅山水墨氣淋漓、黑黢黢之間含有凝重璀璨的藝術密度,就像是一塊略有瑕痕的老玉,尺寸之間光華煥發。遠觀——歎為觀止!近觀——啧啧稱奇!
大愚對《黃山湯口》的評價是“比較吃功”,因為黃賓虹此圖相較于以往畫作用筆更為繁多、用墨更為豐富,容易使模仿者陷入追求技法的牛角尖中,但一旦神貌俱佳,則堪稱神品。于是乎大愚憑借對賓翁筆墨技法的熟練運用,将“五筆七墨”的技法與精神書寫于每一根線條之中,達到既盡展賓翁之風韻的同時,又現大愚本身筆法之獨特,超脫于形态的藩籬,上達自由通達之境界。
尊古師古但不拘古,此幅《黃山湯口》,在重現黃賓虹筆下山水精神的背後,隐含着大愚自身的藝術思想精神,自由、松弛、通達、圓滿,筆墨之中幽遠蘊含着一種“高遠自在”的文人趣味,宗教、哲學智慧伴随藝術左右,些許謙遜,些許傲慢,些許出世,些許入世,此種感受并不濃烈,仿佛山巒淡雲之中隐約透着靈光閃動,如一陣古琴音律,繞過青山,穿過翠柏,忽而靈動的沁入耳中,怡然自得,回味悠長。
觀罷,黃山湯口之景有如水中倒影,忽而模糊、忽而清晰......想罷,根根線條如同水中之魚,忽而悠閑遊動,忽而旋尾而匿,隻在水面上留下圈圈漣漪,回味悠長......而“筆墨圓滿,自在通達”的藝術感受,如同一枚印章,钤印于此幅畫作之上。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