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病因病機學》、《中醫治療學》、《中醫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婦人陰癢的事兒。
閑言少叙,我給你直接講故事吧。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子,當時年紀是51歲,醫案記載姓趙。
她什麼毛病呢?大概從半年多,将近八個月前開始吧,她也不知道為啥,忽然在夜裡覺得陰癢,癢得她根本睡不好覺。
癢怎麼辦啊?她就下手抓撓。這一撓,外陰部位還起粟米大小的疙瘩。
當時患者一驚,心想,莫不是染上了什麼難以啟齒的病?
可是再一尋思,患者覺得,自己一直以來都安分守己,不可能出問題啊!
這是怎麼回事?她幾經權衡以後,決定投中醫治療。
刻診,見患者脈象細澀,略弦,苔薄白,舌質暗紅。細問得知,患者最近心煩易怒,口苦,瘙癢處有輕度灼熱,而且沒有任何分泌物滲出。
了解到這些情況以後,醫家書方一首。但見——
生地15克,當歸10克,赤芍12克,川芎12克,桃仁10克,紅花5克,牡丹皮12克,生首烏15克,白鮮皮10克,柴胡6克,枳殼5克,川牛膝10克。
結果如何?患者服用5劑以後,陰癢之感減輕大半。
這時候,原方加入紫草10克,繼續服用5劑。藥渣再煎外洗。
5劑之後,患者諸症悉平,症狀完全消失,而且未再複發。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内容。它最初刊載于1987年的《遼甯中醫雜志》。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這裡頭的學問,我覺得值得一說。
首先,我們得明白一個常識,這就是下部陰癢,中醫一般認為是濕熱之邪下注所緻。無論男女,皆是如此。
因此,清利濕熱,是治療此病的常規做法。
但是,你仔細品味醫案裡這個患者,會發現她的問題有些特殊。也就是說,她有熱象,比如口苦、心煩、易怒、局部有灼熱感等等。
但是呢,你仔細品,會發現她沒有濕象。相反,她有血瘀的特點。比如說,脈象弦細而澀,舌頭顔色暗紅等等。
這就提示我們,患者的情況,可能和血瘀有關系,而非傳統的濕熱所緻了。
那麼,血瘀,為什麼會導緻陰癢呢?
說起來,也好理解。血瘀日久,必然生熱。同時,血瘀日久,也必然影響到患者體内津液的生成和疏布。在這個狀态下,患者難免化燥生風。這就形成瘙癢了。癢,中醫說,就考慮風邪所緻。
另外,陰癢發病部位,在肝經所及之處。陰癢這個事兒說明,患者肝經經氣異常了。經氣異常,肝氣失和,患者肯定要在情志上出問題。于是,她就煩躁易怒。
因此,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以化瘀血為主。我們看當時醫家用的配伍——
生地15克,當歸10克,赤芍12克,川芎12克,桃仁10克,紅花5克,牡丹皮12克,生首烏15克,白鮮皮10克,柴胡6克,枳殼5克,川牛膝10克。
這個配伍,顯然是血府逐瘀湯的化裁。其中,當歸、生地、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牡丹皮、川牛膝,用于活血化瘀。柴胡和枳殼,暢行肝氣,氣行則血行。白鮮皮,用于祛風清熱止癢。生首烏,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生地、丹皮,有涼血之功。
這就是基本的用藥思路。我個人的觀點是,其中的生首烏,長期使用有損傷肝功的風險。故而,若非必要,則完全可以将其去掉。隻不過,為了保持以上醫案的完整性,我還是将它寫了出來。
從這個小醫案裡,我們能看出什麼呢?
這就是,對于陰癢這個常見的婦科病而言,未必所有患者都證屬濕熱。證屬淤血阻滞,化燥生風的,大有人在。關鍵是,我們要仔細分辨患者的症候、舌脈。仔細辨證,從細微之處入手,才能在錯綜複雜的患者症狀中,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線索。這是醫家對患者負責态度的體現。
當然,作為患者本身,也得多懂一點這方面的道理。有些人就是這樣,患有陰癢多年,用了多少辦法都不好使。最後,中醫辨證,說你屬于血瘀證。通過活血化瘀的辦法,情況就有了好轉。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好了。這個事兒,文老師就說這麼多。上文所述的驗方,就權當作給你的參考吧。非專業讀者,務必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
全文完。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