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這種草,它的葉子是罕見的三角形,葉脈清晰可見,莖上生有倒刺,還有一個一個的小圓托貫穿在上面,它的果實成熟以後是漂亮的藍紫色,個頭不大,果實是可以吃的,酸味比較濃郁,酸中又帶有一絲絲的甜味,有點兒像我們現在經常吃的藍莓。
這種草匍匐在地上,有時候也會向上攀緣纏繞,一長就是一大片,鋪天蓋地。
它的名字叫杠闆歸。
名字有些俗氣,但功效卻不俗。
杠闆歸是治療帶狀疱疹的良藥。
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話說古時候有個人得了帶狀疱疹,痛得連路都走不了,鄰居就找了塊木闆,幾個人擡着他去山外找大夫。走着走着,遇到一位進山采藥的老者,老者見這幾人行色匆匆,一個個又累的滿頭大汗,就上前詢問。
得知情況以後,老人家信心滿滿地說:這病我能治。
說罷從背簍裡拿出一把草藥,囑咐他們回家以後把這草藥放到石臼裡搗爛,敷在患處,一準兒能好。
幾個人照做了,當天晚上這人的疼痛就減輕了許多。第二天醒來一看,疱疹已退了七七八八。這人很慚愧啊,想着自己在山裡忙活奔走了大半輩子卻不知這其貌不揚的路邊野草竟然如此神奇。
便問鄰居這草叫什麼,大家面面相觑,這才想起昨天走得匆忙,竟把這事兒給忘了。
既然都不知曉,那就叫它“扛闆歸”吧。
扛闆歸的名字就這樣傳開了,傳着傳着就變成了“杠闆歸”。
那麼,杠闆歸是如何化解帶狀疱疹的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簡單的了解下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是由一簇一簇紅紅的小疹子,小水泡,密密麻麻地連成一片,這疱疹可以長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尤其愛發于脅肋,嚴重的可以從脅肋延伸到小腹,再到後腰,像一條長長的帶子,又像是在腰間盤了一條長蛇,所以中醫也叫蛇串瘡。
發紅是因為有很嚴重的熱毒,起水泡是因為有濕毒,總之就是有濕又有熱。哪裡的濕熱呢?中醫認為主要是肝膽濕熱。本來這個濕熱是郁積在肝膽裡的,但是呢我們不知道,我們對身體内部的變化一無所知,我們還要生氣,生怒氣,生悶氣,不斷地給髒腑制造壓力,壓力變大,這些濕啊熱啊就像火山一樣向外噴發了。
杠闆歸清熱祛濕,形象地說,它有兩把利器:一個是葉尖,一個是有刺。
清代有本醫書叫《本草綱目拾遺》,裡面有關于杠闆歸的記載:“杠闆歸莖上又發葉,葉下圓上尖如犁耙,又類三角楓,枝梗有刺。”
還有明代的《萬病回春》:“杠闆歸葉尖青,如犁頭尖樣,藤有小刺。”
杠闆歸的葉子有三個角,每個角都是尖尖的狀态,除了讓人聯想到三角形,它其實還有點像什麼?像耕田的犁。在以前,機械化程度沒有那麼高,到了播種的時節,農民伯伯就靠犁來疏松土壤,為種子生根發芽打下基礎。假如我們把犁頭磨平,那它還能在土壤裡遊刃有餘嗎?答案是否定的。所以葉子尖尖的是不是比較有穿破之性?
再說它的刺就更厲害了,杠闆歸的莖上因為生滿了倒刺,蛇見了都害怕,大家看蛇這樣靈活的動物遇到杠闆歸都要避而遠之,說明杠闆歸的霸氣不是紙上說說的,是真的有震懾作用的。它的霸氣源自哪裡?就是這尖尖的葉子和滿莖的倒刺。
杠闆歸能從裡往外把疱疹刺破,把裡面包裹着的濕熱導出去,杠闆歸還有一個特點,它的莖是中空的,像一根管道,能導濕熱下行。
用法:取鮮杠闆歸适量,搗爛絞汁,敷患處,一日數次。(《江西民間草藥》)
對于生活在城市裡的朋友來說,鮮品可能不太好找,像眼下這個季節就更不好找了,那麼,我們用幹品也是可以的。
根據患處大小,取幹品适量,打成細細的粉末,用雄黃調成糊狀敷于患處,或者熬水外洗。
記住,越早用效果越好。如果皮膚表面的皮損已經好了,隻留下神經痛,再用這個方法可能就不怎麼管用了。
杠闆歸除了治療帶狀疱疹,還能治濕疹,濕疹的成因和帶狀疱疹差不多,也是濕熱在作亂,隻不過濕疹主要是癢,痛得沒那麼厲害。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