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書中記載的方劑組方精純、結構嚴謹、配伍合理,經反複臨床驗證而行之有效,被後世譽為“經方”。南京中醫藥大學陳亦人老教授,緻力于仲景之學數十載,對經方有深刻的研究。陳老在五十餘年的臨床實踐中,應用經方得心應手、效如桴鼓,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對芍藥甘草湯“有是證用是方”,在臨證處方中頗多應用。筆者就應用芍藥甘草湯的經驗求教于陳老,并将侍診抄錄的驗案作一整理,以供同道參考。
1、方源湯證
芍藥甘草湯出自《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第29、30兩條文,方藥組成及用法為:芍藥、甘草(炙)各四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條文論述了傷寒挾虛誤汗所緻的諸多變證,及其治療原則和選方用藥。辨證論治需遵“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之經訓,因“腳攣急”、“兩胫拘急”而用芍藥甘草湯補陰血、通血脈、除血痹,達到“其腳即伸”的療效。
在《傷寒論》和《金匮要略》兩書中,共有38張處方用到了芍藥和甘草相配伍。芍藥、甘草,加入桂枝、生姜、大棗,就組成被譽為“群方之魁”的桂枝湯,“桂枝湯,外證得之,解肌和營衛;内證得之,化氣調陰陽”。桂枝湯方加入葛根、麻黃組成葛根湯,治項背強痛;桂枝湯方倍芍藥加饴糖組成小建中湯,治腹中急痛、虛勞裡急;芍藥、甘草加黃芩、大棗組成黃芩湯,治熱瀉、熱痢;芍藥、甘草加柴胡、枳實組成四逆散,治氣機郁遏、肢逆腹痛。此外,如:芍藥甘草附子湯、膠艾湯、溫經湯、小柴胡湯、防己黃芪湯、通脈四逆湯等,均可加芍藥和甘草來組方。由此可見,仲景治療外感、内傷、雜病、婦人各科疾病,都廣泛地使用了芍藥與甘草的配伍。
2、經方發揮
芍藥甘草湯養陰血、柔筋脈、舒攣緩急,陳老對該方深有體會。在臨床實踐中, “見證施治,方藥相合”多用于筋脈攣急之證,如西醫學的骨骼肌痙攣,平滑肌痙攣,神經疼痛,韌帶、肌腱、關節囊、關節軟骨、骨膜損傷等相關疾病。
運用該方的常用配伍有:三叉神經痛者,可用芍藥甘草湯大劑頓服;面肌痙攣者,以湯送服全蠍散;頸椎病者,加粉葛根、桃仁泥;心髒瓣膜病者,加蓬莪術、京菖蒲;腰椎病者,加熟附片、北細辛;瀉痢者,加全當歸;便秘者,加炒枳殼、火麻仁;痛經、閉經者,加卷柏;前列腺增生者,加貓爪草;高血壓者,加肥玉竹、左牡蛎;全身抽搐症者,加全當歸、宣木瓜、勾藤;重症肌無力者,加潞黨參、綿黃芪、烏梅肉等。
陳老常用的芍藥是杭白芍,用量在3g至90g之間,常用劑量有10g、15g、30g三種;甘草是蜜炙甘草,用量在3g至20g之間,常用劑量有3g、6g、9g,三種。芍藥甘草湯方,陳老認為:涼營通脈可用生甘草,緩急止痛多用炙甘草。生甘草不可大劑量(15g以上)久服,否則易引起眼睑浮腫。芍藥性味苦、酸、微寒,歸肝經、脾經,具有斂與破的雙重作用。白芍偏于補,益陰養血能收耗散之氣;赤芍偏于瀉,活血行滞能宣化瘍毒。臨床中白芍、赤芍皆可随證遣用,亦能同用。芍藥小劑量(20g以下)養陰活血,中等劑量(20g至40g)治腹痛腹瀉,大劑量(40g以上)則有鎮痛作用。
3、驗案選析
3.1治腳攣急
案1 徐某某,男,18歲,建築工人,1980年11月診。兩下肢從委中至足跟疼痛三月,負重之後更甚,休息則痛緩,苔脈如常,餘無不适。此血行失常,筋脈失養,治拟芍藥甘草湯加味。處方:杭白芍15g,炙甘草6g,粉萆薢10g,全當歸10g,5劑,水煎服。藥後疼痛基本控制,守方再進5劑痊愈。
3.2治胫拘急
案2 李某,女,20歲,運動員,1998年9月17日診。右膝半月闆撕裂性損傷,因不願做手術而來求治。刻診:右膝關節劇痛、腫脹,腰疼,苔脈一般,治當養血和絡。處方:大熟地20g,鹿角片10g,虎杖15g,忍冬藤15g,杭白芍15g,炙甘草6g,紫丹參15g,制沒藥10g,全當歸10g,八月劄10g,7劑,水煎服。
複診,藥組熟地、鹿角片、忍冬藤、當歸、白芍、炙甘草不變,先後加減用養血和絡(粉萆薢、懷牛膝),壯筋骨(骨碎補、炒杜仲、川續斷),溫陽(熟附片、仙靈脾)等藥,又因月經先期而參以調經之品(卷柏、五靈脂),共五診,服藥35劑而痛除痠減。2001年4月17日随訪,運動靈活,一如常人。
按:《傷寒論》中芍藥甘草湯用來治療“腳攣急”、“胫微拘急”之症。案1乃勞動損傷筋骨、血不榮筋緻下肢疼痛;案2是運動損傷關節、撕裂筋脈緻右膝腫痛,方中芍甘相伍補陰血、養肝柔筋、榮潤筋骨,再随證加減治之而獲全效。此足征經書所傳不虛。
3.3治腹痛瀉洩
案3 谷某某,女,55歲,1984年5月22日診。患膽結石于1981年行膽囊切除術,術後不久,每于食後即覺腸鳴作痛,繼而腹瀉,完谷不化。屢服西藥不效,遂來院求治。近來腹常作脹,口淡無味,面色萎黃無華,舌淡苔白,脈弦細。此系肝失疏洩,土虛木乘,治以疏肝健脾法,四逆散加味。處方:春柴胡6g,炒枳實10g,炒白芍10g,炙甘草6g,炙黃芪12g,潞黨參10g,粉葛根10g,5劑,水煎服。
二診:藥後腹痛減輕,便次減少,食量略增,然夜間口燥。效不更方,原方加麥門冬12g,5劑,水煎服。後以本方調治月餘,諸恙盡除。
按:清·程鐘齡在《醫學心悟》中說:芍藥甘草湯“止腹痛如神”。此證土虛木乘,故用芍藥、甘草緩急止痛;柴胡、枳實行氣疏肝;黨參、黃芪益氣補脾;葛根升清止瀉。藥證對的,故經年舊疾應手而愈。
3.4治髒腑拘急
案4 傅某某,女,41歲,1966年5月4日診。小便灼熱,點滴難解,伴小腹拘急脹痛四天。曾用西藥抗菌素,中藥清熱利濕劑,治療無效。刻診:惡寒,體溫38℃,無汗,舌邊紅苔薄黃,脈弦數。證屬肝熱氣急,膀胱拘攣。治宜柔肝緩急,疏達清洩。處方 :白芍15g,炙甘草9g,當歸9g,龍膽草9g,炒山栀6g,柴胡9g,蔥白5寸,3劑,水煎服。藥後汗出熱退,小便暢通如常。因其腹尚微痛,且月事适來,故改進調理氣血之劑而告愈。
案5 李某某,女,13歲,1974年12月4日診。小便頻數失禁數年,西醫診斷為“神經性多尿證”,屢治乏效。診時寝食俱佳,舌脈皆平,一似常人。此屬肝急橫逆,膀胱拘攣之證。治當柔肝緩急,固澀化氣。處方:芍藥15g,炙甘草9g,桂枝6g,覆盆子9g,5劑,水煎服。服藥五劑,遺尿失禁消失,頻數減。原方加山藥9g、益智仁6g,又5劑,諸恙悉退而安。
按:《素問·痿論》曰:“肝氣熱,則膽洩口苦筋膜幹,筋膜幹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癃閉、失約皆為膀胱病變,膀胱器官在中醫學可屬筋膜範疇,故都可用芍藥甘草湯養陰血、柔筋脈、舒攣緩急。兩案證屬筋脈攣急之候,但臨床表現不同,寒熱性質相反,故案4加用龍膽草、山栀清瀉肝熱,當歸、蔥白疏通經脈;案5加用桂枝溫陽化氣,覆盆子酸溫收斂。方證相對,其應如響。
陳老于内、外、婦、兒、傷各科,都靈活地運用芍藥甘草湯,其中辨治疑難雜病也是這樣,芍藥、甘草随證譴用,效果滿意。正如陳鐘齡所言:“脈遲為寒,加幹姜;脈洪為熱,加黃連;脈緩為濕,加蒼術、生姜;脈澀傷血,加當歸;脈弦傷氣,加芍藥。”這種辨證論治的思想可從,臨證時當辨其寒熱虛實,随證加味施治。
本文轉載自http://user.qzone.qq.com/1716202114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