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到一個帖子,問:我們村100個年輕人,有50個沒結婚,還有30個離過婚,怎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的,對于這樣的農村怪現象,到底是什麼原因?為什麼生活條件變好了,農村人的婚姻卻成問題了?
以前的離婚率低,倒不如說是以前的人根本就沒有離婚的概念,正如《失戀33天》有句台詞:
“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對待婚姻就像冰箱,壞了就反複地修,總想着把冰箱修好。不像你們現在的年輕人,壞了就總想換掉。”
能修好就修好,修不好就将就,奔着孩子過,這是許多老一輩人的思想。
到底是“換”還是“修”,主要受兩個因素的影響:條件和環境。當大家都過着一樣的日子,當大家的冰箱都會出現問題,最後大家也全都去選擇“修”時,你必然是要随大流的,不然你就成了異類。
同時也是以前的人,對道德和貞操都看得很重,談戀愛談不成都是很丢人的,這樣的丢人,比吃不上喝不上更令人難堪,更不要說離婚了,所以隻要結婚,基本上都安分了,不會再胡思亂想,嫁雞随雞,嫁狗随狗。
當然了,這種觀念的約束,也會導緻許多人一輩子找不到真愛,不敢再去追求幸福,在不幸的婚姻裡悲慘終生,所以凡事都有兩面性。
但是你看現在的人,極大程度上失去了道德觀念的約束,喜歡就在一起,不喜歡就分開,所有的事情都變成了簡單的喜不喜歡,就像小孩子鬧情緒一樣,說變就變。包括離婚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畢竟社會對離婚這件事包容了許多。
說完環境,再來說說條件。
以前的人都很窮,物質資源匮乏,但是當大家習慣了以後,并且由于信息不發達,接收不到外界的信息時,逐漸會認為外面的世界也如她們的既有生活狀态,很少有不好的想法,即使偶爾聽到,也隻覺得隻是個别情況,内心還算平靜。
然而現在是一個信息發達與便利的時代,我們可以從網絡上接收到各種各樣的内容,再加上現在的人攀比心重,人性的問題就出來了,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就像你一打開手機,就會産生一種所有人都過得比自己好的錯覺,落差感就有了,容易導緻心态崩塌,最後去質疑自己的選擇和生活。
再由環境創造了條件,畢竟在“換”的事情上,對于女人來說隻是一個選擇的事,隻要能放下對孩子的情感,如果沒有原則性問題,隻是想奔赴更好的生活,說明也是利欲熏心,心挺狠的。
02
為什麼農村單身的男人多?并不是他們不想結婚,而是結婚這件事對于他們來說,是困難的,甚至于是一道無法逾越的大山,物質基礎。當然了,這要排斥那些有條件,隻是喜歡農村生活,回歸農村生活的人。
如果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時代,那麼落在農村的男人,一般來說,是不是條件都不太行的?雖然很紮心,但這就是事實。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人性,男人也不例外。
即使他以後可以飛黃騰達,但是在20多歲的時候,人生剛剛起步,父母的條件不好,也決定了他暫時的條件是困難的。
那麼願意留在農村,願意與他共同奮鬥的女人,能有多少?即使有,結婚了,又确保能一直堅持下去嗎?一般來說,農村的女人,無論她自己還是家裡,都希望她能在縣城紮根,縣城的女人,又希望在市裡紮根。
所以她們對婚姻的需求,隐性的要求,首先是能帶領自己跨越生活的階層,雖然自己也是農村的,但基本上不會考慮嫁給農村的。
如果再是從大城市回來的,更加不可能了,因為對于她們來說,十幾萬的車無疑是“破車”,不管自己條件與能力怎麼樣,眼界就在那裡。
最後就是不夠結婚的“标準”,别看許多地方偏遠,是農村,但是在彩禮的數額上絕對不含糊,甚至高得離譜,除此還有房子、車子的要求,對于農村的男人來說,又是一次優勝劣汰。
03
當然了,這也不是全部的現象,畢竟對于許多地方來說,即便是農村,條件也都不差的,隻是有些地方。
很現實的一句話:
“20多歲的時候結婚,隻要談條件,那談的都不是老公的條件,而是談公婆的條件,看中了公婆的條件。”
畢竟他的人生才剛剛起步,如果父母的條件不好,那麼他在婚戀市場中的位置就會非常尴尬,有條件的,大多也都不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條件,而是父母給鋪好的條件,所以不就是拼公婆的條件嗎?
那麼有些男人就想了,自己要出去打工闖出一番天地,等攢夠了一些錢,再回來結婚,再考慮自己的婚姻大事。
然而我們都是普通人,能在幾年的時間裡出人頭地、飛黃騰達,太少太少。等在社會上闖蕩幾年,認清現實了,接受普通與平庸了,準備找對象結婚的時候,卻發現同齡的女孩基本上沒有單着的了,即使有,大多也都是離過婚的。
是的,你是去闖事業了,卻不代表那些同齡的女孩,全都站在原地等你,會一一被其他男人選走挑走的,這就好像是一環扣着一環的,回來以後面對的,依然是非常尴尬的處境。
--END--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