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80年前的西甯人,上世紀絕版老照片...

上世紀30年代的西甯人:在“背景牆”前的婦女,很好看,隻是表情略顯緊張,看穿着打扮像是有錢人。

在家門口拍照的人,手裡拿的是?串?

拍照的大爺,有點拘束了,手不知道放那裡好。

吃面的人,這難道就是早期的幹拌?還有酸湯呢...

上世紀的西甯黃河路正在修建中,人們各司其職,幹的熱火朝天!

西甯舊城牆,舊街道,當時的西甯人生活節奏比較慢。

上世紀西甯東關大街,路不寬,人卻不少,那個時候的人們喜歡帶“鴨舌帽”。

大棉衣、大棉褲。自行車已經随處可見了。

最原始的犁地方法,但洋溢着喜悅的心情。

北城門内側拍攝,還有人騎着馬...按照今天算,也算開着一輛小寶馬...

西甯上世紀老照片,鬥行街,也就是現在的關門街北端的地方,是明代清代糧油交易地,過去糧食的單位是“升子”,十升為一鬥,所以糧油行也叫“鬥行”1943年,被命名為鬥行街。

教(校)場街,教場街得名于明代小校場,占地20多畝,設東西二門,兩條通道分别叫東、西校場街。随着西甯城市發展,東校場街被堵死,現在的校場街準确說法是:西·校場街。

飲馬街,得名于明初,據說有很旺的一口井,能同時供800匹戰馬飲水,馬車轱辘走的整條路濕漉漉的。

弘覺寺街,因寺得名,本名“妙華庵”建于明代洪武23年,永樂皇帝賜名“弘覺寺”,弘覺寺街的叫法,也源自于明代。

上世紀的西甯斜石巷,順便說下斜石巷的淵源,明代西甯衛練兵的“小校場”周圍有零零散散的農戶和莊稼地,為了方便練兵,大家就“打捷路”走着走着走出一條斜着的便道,随着住戶增多,為了防止下雨路滑,人們又鋪設了石頭,因為和橫平豎直的西大街和校場街比起來顯得“不直”,所以就叫“斜石巷”了。

上世紀的西甯城,拍攝于城牆外。

平房版西甯市郵局

世紀西甯城牆下的百貨“商場”,看來不管舊時候還是現在,浪街和購物都是西甯人的最愛呀。

上世紀西甯大街一角,挂的是包包和“羅兒”(面篩),下面有還有簸箕,是幹農活用的。

清朝時期的西甯城地圖,手繪影印版。(橫屏觀看)

民國27年西甯地圖,修訂版,是不是已經有如今的格局了呢?(橫屏觀看)

小橋車馬店,所謂車馬店,就是舊時的“招待所”“客棧”之類。

那時候修路已經開始使用機械化設備了,這壓路機看着很霸氣。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