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正文

中世紀美術

[知識點提示]
(一)早期基督教的巴西裡卡式教堂建築;(二)拜占庭教堂建築;(三)羅馬式教堂建築;(四)哥特式教堂建築。
[重、難點提示]
基督教美術的産生、發展及其特點。

一 概述


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滅亡。西歐社會在蠻族國家的相互征戰中,逐漸進入到封建社會。羅馬的城邦制和奴隸制被廢除,形成了帶有蠻族色彩的分封建國的政治和以城堡及教會為單位的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制。曆史上把自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5世紀文藝複興的運動開始的這段時間稱為中世紀。



在歐洲中世紀文化中,基督教的影響占有統治地位,決定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意識形态,藝術也不可避免的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充當着上帝與教會代言人的角色。因此,也有人将歐洲中世紀藝術稱為基督教藝術。但是,中世紀的藝術仍然是豐富多彩的,是多種文化源流的綜合,并為近代歐洲文化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不能單純理解為宗教藝術,而是在東方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傳統和蠻族文化的基礎上融合而成的基督教藝術。直到公元10世紀前後,才形成了相對統一的基督教藝術風格。

二早期基督教美術

所謂“基督教美術”,是指盛行于中世紀歐洲各地的一種官方美術樣式。其思想内容是宣揚基督教的神學思想和崇拜封建帝王的觀念,為鞏固貴族和都會的統治服務。其風格特點是利用教堂建築、雕刻、繪畫和鑲嵌畫造成神秘、肅穆的宗教氛圍,以莊重、理性的形式達到情感上的升華。

早期的基督教宣揚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并很快就被下層民從接受,到了公元2世紀末,羅馬帝國的各主要城市都有了基督教徒的身影。到公元3世紀時,一些醫生、軍官、律師、文吏,甚至行省的總督也開始皈依基督教。公元310年,羅馬皇帝頒布了結束迫害基督徒的命令,給基督徒以寬容。又過了兩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進一步頒布了“米蘭诏書”,擴大了伽利略皇帝對基督徒的“寬容”範圍。從此,基督教第一次取得了政府的承認,成為一種有合法地位的宗教。

早期基督教美術的成就主要體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①地下墓窟:

公元1世紀,基督教還處于非法地位,信徒隻能在私人宅邸和公共地下墓窟中舉行宗教儀式。在墓窟的天頂和牆壁上畫滿了各種聖經題材的壁畫。主要描繪未來世界和死後的拯救,多采用寓意和象征性的表現手法,具體的描寫較少,故事的情節和環境經常省略,人物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系,畫面常帶有許多抽象和說教的成分。聞名于世的有天頂壁畫《善良的牧羊人》。

《善良的牧羊人》

畫面上的牧羊人代表耶稣,羊代表基督徒。它宣講了耶稣說過的“我是好牧人,我認識我的羊,我的羊也認識我”。好牧人這裡是個比喻,羊意味着信主的人,也就是基督徒,因為耶稣愛世人,如同牧人愛自己的羊群,耶稣為了拯救全人類,擔當世人的罪,以無罪之身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為“羊”舍棄了自己的生命。

②巴西利卡式教堂(拉丁十字式):

巴西利卡是羅馬公共建築的一種類型,主要用作會堂、法庭或市場,平面呈長方形,由中堂和兩個側廊組成。中堂寬敞,側廊比較低矮狹窄。中堂支撐着的牆面上飾有鑲嵌畫,高處有側窗采光,屋頂采用木架結構。這種建築形式後來成為基督教堂摹仿的範本。教會對巴西利卡式加以改造,在中堂的一端增添向外突出的半圓形龛作為後殿,祭壇等設在它的前方。教堂入口的門廳設在相對的一端。中堂列柱産生穩定的節奏感,伴随着信徒走向聖壇。這樣的空間安排顯示了基督教至高無上的尊嚴。後來中堂與後殿之間又增加了耳堂,于是就形成了十字形平面(拉丁十字式)。

巴西利卡式平面圖1



巴西利卡式平面圖2

巴西利卡式教堂的傑出典範是聖彼得大教堂。



聖彼得大教堂内部結構

聖彼得教堂建于公元324年,是世界上最宏大最壯麗的天主教堂,造型非常傳統而神聖,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十字架的結構,建于聖彼德墓穴的正上方。1452年,尼古拉五世下令重建,1506年由意大利最優秀的建築師米開朗基羅、德拉·波爾塔和卡洛·馬泰爾相繼主持設計和施工,終于在1626年完成了現在的模樣。

③穹頂結構的集中式教堂:羅馬的聖科斯坦薩教堂;

④石棺雕刻:巴蘇斯石棺浮雕。


三 拜占庭的美術

從公元4世紀到公元15世紀,以君士坦丁堡(即希臘城市拜占庭)為中心的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和基督教會相結合的官方藝術,以崇拜帝王、宣揚基督教神學為核心内容。在造型藝術上表現的特點是将羅馬晚期的藝術形式和以小亞細亞、埃及、叙利亞為中心的東方藝術形式結合起來,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在建築上如聖索菲亞大教堂的中央圓頂式結構及其内部金碧輝煌的裝飾,反映了政教合一的精神統治權威。在聖像畫、鑲嵌畫、壁畫、細密畫及工藝美術的風格創造上,拜占庭美術均取得了較大的成果。對中世紀歐洲各國的藝術産生了很大的影響。

公元4世紀到公元15世紀,拜占庭美術綜合了古西亞的藝術風格,在建築上将希臘的古典柱式、羅馬建築的宏大氣派與小亞細亞藝術重内部裝飾的特點融為一體,明顯反映出王權與基督教神權的超人力量和神秘主義美學思想。在浮雕、鑲嵌壁畫和工藝裝飾方面也顯示了這些特點。

拜占庭美術的主要成就:

①建築:

拜占庭建築最初也是沿襲巴西利卡式的形制。但到5世紀時,他們創立了一種新的建築形制,即集中式形制。這種形制的特點是把穹頂支撐在四個或更多的獨立支柱上的結構形式,并以帆拱作為中介連接。同時可以使成組的圓頂集合在一起,形成廣闊而有變化的新型空間形象。與古羅馬的拱頂相比,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總的來說可以概況為四點:

  第一個特點是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

  第二個特征是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築中,建築構圖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體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築的構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部件,周圍又常常有序地設置一些與之協調的小部件。

  第三個特點是它創造了把穹頂支承在獨立方柱上的結構方法和與之相應的集中式建築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邊發券,在四個券之間砌築以對角線為直徑的穹頂,仿佛一個完整的穹頂在四邊被發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個券承擔,從而使内部空間獲得了極大的自由。

  第四個特點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變化,又注意統一,使建築内部空間與外部立面顯得燦爛奪目。


聖索菲亞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是拜占庭建築的典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一座三拱長方型建築,教堂的圓頂高60米,相當于20層樓高,是世界有名的五大圓頂之一。它占地面積近8000平方米,其中中央大廳5000多平方米,教堂前廳600多平方米。大教堂内牆上有天使的巨幅油面,它向教徒們描繪了天國幸福、安詳而和平的景象。盡管大廳四周有許多帶彩色玻璃的拱型窗戶,但由于大廳極其宏偉,自然采光的亮度與大廳面積不成比例,因此顯得大廳陰暗,加之上千年濃郁的宗教氛圍,讓人有種莫明的壓力和恐怖感。

②鑲嵌畫:

鑲嵌畫在拜占庭美術中占有重要地位,這種以小彩色玻璃和石子鑲嵌而成的建築裝飾畫,成為教堂内部裝飾的主要形式。代表作有聖維塔爾教堂的鑲嵌畫《榮耀基督》、《查士丁尼與随從》、《西奧多拉與随從》


《查士丁尼與随從》


《西奧多拉與随從》

③聖像畫:《符拉基米爾聖母》

④壁畫:《基督在地獄邊緣》。

⑤雕刻:鬥形柱頭。


四蠻族藝術和加洛林文藝複興

蠻族藝術的遺物主要是手工藝美術品。日耳曼民族的動物形态通常以金屬制品為主,也出現在木制或石制的作品上,或手抄本插畫上。挪威奧斯陸9世紀初木制獸頭,維金族船頭飾。

法蘭克國王查理曼建立加洛林王朝。他希望在文化上恢複羅馬的傳統,召集一批文人學者在亞琛收集整理古籍,讓藝術家仿照古典樣式進行創作,以宮廷為中心形成了複興古典文化的潮流,曆史上稱之為“加洛林文藝複興”。這次複興的最大意義在于将北歐的日耳曼精神與地中海文明成功的融合在一起。

阿琛王宮,王宮教堂的設計以拉文納的聖維他爾教堂為藍本,“西面工程”在阿琛王宮教堂第一次出現,即正西面入口處有兩座高塔。這種建築樣式是北方的城堡與南方羅馬風格結合的産物,在反映出對羅馬向往的同時,也成為後來羅馬式教堂的基本形式。

号稱“神聖羅馬帝國”的奧托王朝,繼承了加洛林傳統,并發展出一種肅穆宏大的風格,科隆大教堂木雕《傑羅的十字架》,從中可以看出拜占庭藝術的若幹影響,是奧托王朝時期的代表作。

五羅馬式美術
①建築:

10世紀之後,西歐建築普遍采用類似古羅馬的拱頂和梁柱結合的體系,并大量采用希臘羅馬時代的“紀念碑式”雕刻來裝飾教堂,因此這個時代的風格被稱為“羅馬式”。羅馬式建築分布在天主教盛行的地區,羅馬式教堂從巴西裡卡演變而來,開始用石頂代替木頂,廣泛采用拱券,平面為拉丁十字形,大量采用希臘羅馬時代的紀念柱式雕刻來裝飾教堂,石牆很厚,窗戶小,距離地面高,且塔樓逐漸固定在西面正門兩側,成為羅馬式建築的标志之一。羅馬建築的建築師發明了“肋”,用肋構成屋頂支架,肋間填以輕巧的石料,減輕了頂部的重量。肋拱、把鐘塔組合到教堂建築中,這是羅馬式教堂的兩大貢獻。

最豐富、最有地方特色、最具有創新觀念的羅馬式建築風格在法國有生動的表現。法國聖塞爾南大教堂是羅馬風格的一個典型例子。


聖塞爾南大教堂



聖塞爾南大教堂内部

聖賽爾南教堂采取中堂5廊(雙側廊)形式,中廊和側廊通過帶壁柱的柱垛和上面的拱廊劃分。中廊的屋頂由帶有橫向肋拱的筒拱構成,筒拱的側推力通過二層側廊頂部的1/4筒拱傳遞到外牆的扶壁上。教堂的西立面上本來設計有雙塔,但未能實現,在橫廳與中堂的交叉部位有一高塔。西立面上有兩個出入口(一般為單數),在聖堂周圍有走廊,目的是為了便于疏導前來參拜的人流,顯示了巡禮教堂的特征。

真正羅馬式風格的形成以英國杜勒姆教堂建成為标志。


杜勒姆教堂

它是英國第一座完全用石頭蓋頂的教堂。雖然它的設計較為簡樸,但中堂體量卻是聖賽爾甯教堂的三倍。杜勒姆大教堂的成就不僅僅是裝飾方面的,也是結構上的。為了使更多的光線進入殿内,中堂頂部每一開間運用了兩個交叉肋拱,分割開間的是橫向的尖拱。肋拱是穩定穹頂的骨架,肋拱間的天花闆非常薄,減少了拱頂重量,同時,肋拱還可加強堅固性,這種肋拱的出現以杜勒姆教堂最早。交叉肋拱與尖拱的結合運用已經預示着新的哥特式風格的特點,是哥特式風格的一個前奏。另外,杜勒姆教堂中殿巨大的圓筒形窗間壁的裝飾很有特色,與歐洲大陸的羅馬式建築顯著不同。

②石雕:

羅馬式藝術複興的另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石雕的複興,最早發生在法國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拱角闆”,教堂正立面半圓形凹進去的空間,往往安裝一塊最大的浮雕構圖,取材于“最後的審判”,法國奧頓教堂這塊浮雕很有代表性。石雕人物都被誇張和變形,拉長的比例,細小的頭部,不自然的動态,恐怖的面部表情構成中世紀藝術特有的造型。

③工藝品:

挂毯《哈斯廷之戰·諾曼入侵者渡過海峽》(巴約挂毯),是為了紀念諾曼國王威廉占領英格蘭而作的亞麻布羊毛刺繡,挂毯描繪了威廉征服英格蘭的過程。


六 哥特式美術


哥特式是中世紀藝術發展的一個頂點。始于建築方面,爾後逐漸波及雕刻和繪畫。哥特藝術的發展重點是從追求建築的效果而轉向繪畫的效果: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繪畫都是巨大建築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築和雕刻則追求平面裝飾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結實和簡潔的處理。

①建築:

哥特式教堂的産生與西歐11世紀後期興起了繁榮的城市經濟有關。在西歐的許多城市中,手工業和商業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城市之間除之經濟、政治上的競争,也帶來教學建築的競争,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麗雄偉的教堂為榮。基于這一背景,這一時期的哥特式教堂從外到内都十分瑰麗華美,極盡奢華之能事,使之成為城市經濟繁榮的象征。

高大、寬敞和明亮的建築,充分體現當時的宗教精神, 是哥特式建築的主要特點。哥特式教堂的基本結構特征是交叉肋拱和尖拱配套構成教堂的骨架,利用扶壁抵擋拱頂的側推力。彩色玻璃窗代替外牆,教堂因此迷漫着神妙莫測的光線。哥特式教堂是宗教教義和美學觀念緊密結合的典範。哥特式教堂的設計結構具有以下特征:

1平面一般為十字架形。

2高聳入去的塔樓多為尖筍狀。

3斜柱加固撐較薄的牆面,形成一種特殊的外牆結構。

4薄殼般的穹頂正中開有三個大門,中間的大門為主要通道。

5内部為輕盈、裸露的棱線飛肋骨架穹窿。

6高大、寬敞、明亮的内容空間具有良好的采光性能。

7窗戶多為植物的葉片式,窗戶上以五彩玻璃鑲嵌圖案。

8正門上為大圓形的玻璃薔薇紋樣,正門為若幹層次逐步向内收縮的門道,每層均有雕像。


聖德尼教堂内部




聖德尼教堂強調嚴謹的幾何形造型和對于明亮光線的追求,表明了一種新的建築風格,與羅馬式相比,其結構輕盈纖細;窗戶增大;禮拜堂間的牆被去除。

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築是巴黎聖母院,建于1163年。

巴黎聖母院


巴黎聖母院

位于巴黎市中心區域中島上。1163年動工,1250年建成西部鐘樓,後屢經擴建,整座教堂于1345年竣工。由石塊堆砌而成。教堂東端是聖壇,中部的尖塔高達90米,西端大門為一對高60多米的方塔樓,是巴黎聖母院的正面。院内殿堂深約125米,寬約47米,可容納近萬人。是歐洲早期哥特建築和雕刻的代表。殿内藏有13-17世紀的許多藝術珍品。

②雕塑:

早期雕刻與建築依附,動态單一,形象呆闆,每個雕刻之間無聯系。中後期,開始恢複古希臘羅馬的表現方式,逐漸脫離建築結構而趨向于獨立。

盛期的哥特式雕刻考試恢複了從希臘到羅馬的表現方式,而他們沉思的頭部顯示的強有力的特點又具有哥特式雕刻的精神,被稱為“哥特式寫實主義”風格。


夏特爾教堂入口的柱像

“哥特式現實主義”,表現手法寫實,自覺地模仿自然形象,特别追求感情的表現。最能反映哥特式藝術雕刻成就的是法國夏特爾教堂, “用人類的智慧來恭維上帝的智慧。德國瑙姆堡教堂出現了最早的供養人形象——埃克哈特和烏塔。

③繪畫

這一時期發展比較緩慢,成就主要體現在手抄本聖經插圖中,還體現在大批彩染玻璃上。這是玻璃化的代表是法國布傑大教堂中一系列舊約先知的肖像。

作業題:

1.中世紀美術發展的幾個重要階段是什麼?
2.試述早期基督教、拜占廷、羅馬式、哥特式美術的主要風格和特征?并列舉其各自最有代表性的教堂建築的名稱。
3.基督教美術的主要藝術遺産和藝術總的特征是什麼?
思考題
歐洲中世紀藝術不能單純理解為宗教藝術,為什麼?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