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三個版本玉屏風散的劑量和煎服法


中醫書友會第303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玉屏風散是臨床中常用的經典名方,在當今有多個版本,每個版本的藥物用量和煎服法各有異同,作者從三個版本的玉屏風散,來主要讨論黃芪和煎服法。(編輯/闫奇峰、千誠)

從玉屏風散談起

作者/姜玉龍

玉屏風散是臨床中常用的經典名方,在當今有多個版本,每個版本的藥物用量和煎服法各有異同,筆者将從三個版本的玉屏風散,來主要讨論黃芪和煎服法。

一、《究原方》中的玉屏風散

朝鮮·金禮蒙《醫方類聚·卷一百五十·諸虛門》引宋·黎民壽《簡易方》中記載:“《究原方》玉屏風散:治腠理不密,易于感冒。防風一兩,黃芪(蜜炙)、白術各二兩。咀,每服三錢,水盞半,棗一枚,煎七分,食後熱服。”

此方中的玉屏風散是現在通用的玉屏風散。《究原方》中談到煎服法指出“以棗一枚”。為什麼要加大棗,筆者認為和黃芪有關系。

在此方中,黃芪、白術為君藥,以扶正補虛為主,祛邪為輔。

我們首先來看白術的作用。

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味苦、甘,溫,無毒。主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主大風在身面,風眩頭痛,目淚出,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除心下急滿,及霍亂、吐下不止,利腰臍間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作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

黃元禦《長沙藥解》:味甘、微苦,入足陽明胃、足太陰脾經。補中燥濕,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養胃氣,降濁陰而進飲食,善止嘔吐,升清陽而消水谷,能醫洩利。

葉天士《本經》:不分蒼、白,功用正同。宋元以來始分用,謂白術苦甘氣和,補中焦,除脾胃濕,用以止汗;蒼術苦辛氣烈,能上行,除上濕,發汗功大。

通過上面三位醫家的叙述,我們可以看出白術的“燥濕”“消食”“消痰水”等作用,是通過加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來實現的。

同時脾胃運化功能得到加強,不僅能夠加速排除體内的有害物質,對于水谷精微的吸收也起到促進作用,即實現脾主升清,胃主降濁的功能,即後世所說的“補中焦,益津液,久服輕身,不饑”

我們再來看大棗的作用

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味甘,平,無毒。主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心下懸,腸澼。久服輕身,長年,不饑神仙。

黃元禦《長沙藥解》:味甘、微苦、微辛、微酸、微鹹,氣香,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補太陰己土之精,化陽明戊土之氣。生津潤肺而除燥,養血滋肝而息風,療脾胃衰損,調經脈虛芤。

通過這兩位醫家的叙述可知大棗能夠補益精血。繼而實現“主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補少氣少津,調經脈虛芤”。

大棗色紅肉黃,具有火土之象,其補中益氣的功能是在補益精血的前提下,在中焦精化為氣後的作用效果,和自身能夠精化氣的效果之和。大棗主要的作用在補益精血,濡養的方面(如“婦人髒燥喜悲傷欲哭者,甘麥大棗湯主之”)。

我們要意識到對于一個脾胃特别虛衰的病人,隻給予大棗是不行的,因為其自身的精化氣的效果要弱一些,脾胃的運化功能不足,過多大棗的“精”進入,就是一種廢物了。所以我們要加一些增強脾胃功能的藥物,就是白術。

在白術與大棗的配合下,脾胃的“糧食”和“動力”都很足,化生出的氣血精液随着人體正常的循環系統布散到全身。

那麼黃芪在此發揮了什麼作用呢?


《本草經集注》:味甘,微溫,無毒。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癞疾,五痔鼠瘘,補虛,小兒百病。婦人子藏風邪氣,逐五髒間惡血,補丈夫虛損,五勞羸瘦,止渴,腹痛洩利,益氣,利陰氣。生白水者冷,補。其莖、葉治渴及筋攣,癰腫,疽瘡。

《雷公炮制藥性解》:味甘,性微溫,無毒,入肺、脾二經,内托已潰瘡瘍,生肌收口,外固表虛盜汗,腠理充盈。

黃芪之用,專能補表,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故均入之。已潰瘡瘍及盜汗,皆表虛也,故鹹用之。

《長沙藥解》:味甘,氣平,入足陽明胃、手太陰肺經。入肺胃而補氣,走經絡而益營,醫黃汗血痹之證,療皮水風濕之疾,曆節腫痛最效,虛勞裡急更良,善達皮腠,專通肌表。

我們可以看出黃芪的作用是益氣,益肺氣,固表氣,能夠使在肌表的氣(氣之陽)固密,即“陽者,衛外而為固也”。從而能實現托毒外出,生肌收口,止汗,補虛的諸多功能。為什麼能夠利陰氣,筆者認為利陰氣的作用就是治療“黃汗,曆節,皮水風濕”的關鍵。

我們從《金匮要略》的黃汗病來分析。

“黃汗之病,兩胫自冷……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病人出現兩胫自冷,腰上出汗,腰下無汗,腰髋松弛疼痛,感覺皮膚(主要是腰部皮膚内)有東西,不能夠飲食,身體疼重,煩躁,小便不利的症狀。其主要病因為腰部有水液郁滞,導緻在腰上之陽氣不能下降而向上沖逆,故出現腰上汗出,腰下無汗,胫冷,煩躁,不能飲食,小便不利的症狀。

水液郁滞,不能正常的濡養皮膚,陽氣不能通暢,故出現腰髋松弛(也和陽氣的固密有關系)疼痛,身體疼重等症狀。

所以用桂枝湯來作為主方,降沖逆(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可與之。)再加入黃芪來補益肺氣,肺氣能夠正常的下降,實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則水液得以排洩出去,在表之氣能夠密固。

筆者認為黃芪利陰氣的作用就是通過益肺氣,使肺氣的斂降功能加強,使身體内的不應該留存的水液(陰氣)從小便排出(利)。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黃芪的作用就是益氣,益肺氣。

我們從源頭上來考究“益”這個文字。

益的現代寫法“益”是這個樣子。上部為兩個點,加一橫,再加兩個點,就是八卦中的坎卦“”,代表水,下部為皿,代表容器,水從容器裡出來了就是益(溢)。那麼水如何從容器裡出來呢,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不斷的給容器加水,水滿則溢;另一種是通過在容器下燒火,水變成水汽。

我們看甲骨文(見圖一)一個鼎裡面有水出來。鼎在古代一開始是用來煮東西用的,這或許可以說明“益”是通過燒火來實現的。(上面的兩種方法其實都可以解釋益,筆者更傾向于燒火這種做法。)

我們再看《周易》,巽上震下為益,(見圖二)這很像下面有火在煮鼎裡面的水,水再化為水汽溢出來的畫面。

對于黃芪的益氣作用來說,“火”就是脾胃的運化功能(動力),“水”就是精血(糧食)。

那麼上述中的 白術和大棗就可以充當水火,化生出來的氣,在具有益氣作用的黃芪帶領下,去集中輸送到肺(肺主皮毛),增強肺氣的功能,那麼對于治療表虛造成的自汗,預防虛人(内在精血不足)感冒就有良好的效果。

所以 《究原方》中的玉屏風散就是以扶正為主,驅邪為輔。

二、 白術防風湯

金·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破傷風論第十二》載:“白術防風湯:若服前藥之過,有自汗者,宜服此藥。白術一兩,防風二兩,黃芪一兩。上咀,每服五、七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不拘時候。髒腑和而有自汗,可用此藥。”
本書中的白術防風湯也可以認為是玉屏風散的一種,以祛邪為主,扶正固表為輔。

從上面的叙述中我們可以看出, 防風為君藥,所以本方的關注點主要為在表之風邪 。因為“髒腑和而有自汗”,所以病人或許身體并不虛弱,内在的精血是充足的,流通的,所以叫“髒腑和”。
其自汗的原因是病人在表的氣的功能,由某種原因發生了紊亂,即成為了“風邪”,所以用防風來祛除它,通過黃芪的益氣來填補去除邪氣之後的表之空虛(因為“髒腑和”所以沒有加大棗,直接用了黃芪)。

三、《古今醫鑒》玉屏風散

明·龔信《古今醫鑒·卷之七·自汗盜汗》:“玉屏風散:治自汗腠理不密,易感風寒。防風(一兩),黃芪(一兩),白術(二兩)。一方加浮小麥、茯苓、牡蛎、麻黃根、甘草。上锉一劑,生姜一片,水二鐘,煎一鐘,空心溫服。”

本方中白術為君藥,并在煎煮法中加入生姜。可以看出這裡的腠理不密,易感風寒,當為脾胃的運化功能不足,無法化生出足夠的氣來布散到體表。所以用白術、生姜來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并且生姜亦有“逐風”的作用,也可以配合防風來祛除風邪。

本方中“空心溫服”亦可以證明脾胃的功能較差,如果飯後服用更容易增加脾胃的負擔。

《究原方》中講“食後熱服”亦可以證明在 《究原方》中玉屏風散對應的病人是正虛、精血不足為主的,借助食後的水谷精微,白術、大棗,來幫助黃芪扶正固表。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講“不拘時候”亦可以證明其對應的病人是“髒腑和”的。無需太在意脾胃運化能力和水谷精微的問題。

四、總結

通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 不同版本的玉屏風散的對應症有所不同,其差異的根本在于君藥和煎服法的不同。可見在煎煮藥物時煎服法要引起重視。通過玩味煎服法也能反觀出一個藥方所适應的病人真實的身體情況。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認識到黃芪是以益氣(肺藏體系)為根本作用的, 在應用的過程中我們要考慮到病人自身髒腑的情況,有沒有足夠的“水”與“火”來滿足黃芪益氣這一過程,避免過度耗傷人體的氣血津液。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