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大乘丹方治瘰疬、疔瘡、乳癰、骨關節結核、有頭疽及久不愈合之頑瘍

【丹藥知識】用汞及某些礦物類藥物,在高溫條件下經燒煉制成的不同結晶形狀的無機化合物稱為丹藥。丹的含義,在中醫藥書籍裡的記載是不一的,但總的可以說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其廣義可包括中藥藥劑中廣泛的丹,通常以療效較好者稱為丹。如丸劑大活絡丹,小活絡丹;散劑中九一丹、紫雪丹;錠劑中玉樞丹;液體制劑的化針丹、化癬丹等等。也有的以藥劑色赤者為丹,如紅靈丹,痧氣靈丹等。這種廣義的丹包括的劑型多而紊亂,就上述藥物的劑型而論,實際上并非屬于丹藥。狹義的丹藥是指用汞和某些礦物藥煉制的化合物。其制備方法有升法、降法和半升半降法等。

丹藥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它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作鬥争中以及在冶煉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周禮·天官篇》曾載:“瘍醫療瘍,以五毒攻之”。鄭康成注謂:“今醫方有五毒之藥,作之,合黃渣,置石膽、丹砂、雄黃、礬石、磁石其中,燒之三日三夜,其煙上者,雞羽掃取用以注瘡,惡肉破骨則盡出也”。在秦以後,特别是魏晉南北朝,煉丹取得了突出成績。晉代名醫葛洪以煉丹術著稱于世,他繼承了前人的理論,通過實驗,總結了當時煉丹的經驗,寫成了《抱樸于内篇》十二卷,内著“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前見升華技術最早始于中國,并在公元二世紀已有硫化汞制水銀的記載。梁代陶宏景也很善于煉丹,著有《合丹法式》等書,至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中對其丹藥之組方、煉制及臨床應用等有較詳細的論述,為祖國醫藥應用化學藥品奠定了基礎。用紅升丹、白降丹等丹藥治療瘡疖、癰疽、療、瘘及骨髓炎等由古沿今仍很普遍。其特點是用量少,藥效确切。可采用粉末塗于瘡面,亦可制成藥條、藥線和外用膏劑。且廉價易得,故為曆代中醫而沿用。但毒性較強,隻能外用,一般不可内服,并在使用上要注意劑量和部位,以免引起中毒。

【考證】大乘丹是清末流傳于四川西北地區的張效佳的古秘方。由于自清末至解放前近百年間動亂不已,大乘丹幾經轉輾瀕于失傳。我院文琢之老教授,多方收集得大乘丹方有數種之多,而數方無一相同者,因此數方中真假無法辨識。後得俚歌一首日:“一人圭,千人降,非也。大丹古,八七五。”經多方考證,此歌含意為:“一人”合寫為“大”字,“千人”與“圭”合寫為“乘”字,“降”是說明本丹之性質為降丹,“非”字為八劃含意是本方由八味藥物組成。“大丹古”是說明本方為一古秘方,非尋常降丹之處方.應是大乘丹。“八七五”是全方藥物的總劑量為“八兩七錢五分(合為262.5g)”,這一考證經張覺人、徐楚江等同志訂正,認為合乎實際,始将原方用降法制作的大乘丹用于臨床效果良好。後經改進先降後升的制作工藝,其效更佳。現介紹如下:

【藥物組成】水銀45g,食鹽45g,火硝45g,白礬60g,硼砂15g,皂礬45g,寒水石15g,硇砂7.5g。

原方有白砒因白砒藥性太猛,将白砒易寒水石,其降得之丹藥,藥性緩和,減少疼痛,且功效米變,即我院現用的大乘丹方。

【功效及用法】消腫解毒祛腐提膿,化管除骨,生新散瘀。用治瘰疬、疔瘡、乳癰、骨關節結核、有頭疽及久不愈合之頑瘍,确能收到顯效。

陽證瘡瘍初起,用水調(5%濃度為宜)塗擦瘡頂及四周紅腫處,能消腫解毒,促其消散。

陰證瘡瘍初起,用酒調(5%濃度為宜)塗擦瘡頂,能散瘀消腫,透陰和陽。再辨别陰證、陽證敷以相應的圍藥,其效更顯。

注:不論陰證、陽證本丹塗擦隻宜1—2次。有汞過敏者禁用。

治療潰瘍每次用量如芥子大為宜,一般可用一至數次,腐脫管化即停。創深見骨者勿用。

【案例】陳x,患右背上搭手,潰後膿腐不脫,狀如蜂巢。内服扶正托毒藥,外上大乘丹2次膿腐脫落。改用九一丹,蓋貼金黃膏,傷口迅速愈合。(艾儒棣)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