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不良作業心理及矯正辦法
陳林如原創
(原載《課程、教材、教法》1990年第4期和《江西教育》1990年第4期;1990年6月12日《中國教育報》、《小學教育》1991年第1期、《福建教育》1991年第7、8期摘登)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學生的作業質量有重大影響。深入研究小學生不良作業心理,及時進行矯正,對有效地組織、指導小學生作業練習,提高教學質量有重大意義。下面就這一問題作點初步探讨。
一、不良作業心理的表現
學生的作業心理主要指學生對作業的認識态度、情感、興趣、動機等。它是在學生作業活動中形成并在作業行為中表現的。它能直接影響學生作業的質量和效果。近年來,我們對不同年級的上千名小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小學生不良作業心理表現一般有以下幾種:
(一)喜新厭舊,缺乏一貫性。在一個學期開始時,或換了一位新教師乃至一本新練習本時,小學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新鮮感。作業比較認真,書寫比較工整,錯誤也較少,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新鮮感消退,作業态度逐漸變為敷衍,書寫逐漸變為潦草,錯誤增加。
(二)目的不明,任務觀點。不少小學生把作業看成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我們詢問過50多名小學生,在回答:“你為什麼要做作業?”時,有42名學生回答“老師叫我做的”。而且對待作業的态度還以教師的要求為轉移。要求嚴格的老師布置的作業,學生不敢“怠慢”,要求不嚴格的老師布置的作業,他們就馬虎從事;教師容易檢查的書面作業,學生認為非做不可,教師不好檢查的非書面作業如觀察事物、參觀訪問、預習課文等,則認為可做可不做。
很多小學生對待作業處于一種被動狀态,隻管做完,不管做好,有的幹脆抄襲,有的編造理由拖欠不做。
(三)貪玩圖快,粗心大意。這種心理在大部分小學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他們希望快點完成作業,好去進行自己喜愛的活動。常常是題目未看清,題意未弄懂,就匆匆動筆,做完也不檢查驗證,合上本子就交。他們尤其讨厭長時間做作業,時間一長心理就厭煩,甚至産生對老師的不滿情緒。
(四)關心評分,忽視批改。我們調查過兩個班87名小學生對作業本發下來的态度。有35.7%的小學生隻看一眼分數就把作業本放進書包。有10.1%的小學生連分數都不看就把本子放到抽屜裡。對這些學生,教師的批改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常常是一道題這次錯了下次還錯。
(五)畏難懶惰,不願思考。有些學生做作業怕動腦筋,怕難題,對一些綜合型、應用型的作業,如作文、數學應用題等具有畏懼心情,反映說:“看見就頭痛。”
(六)對不同學科的作業持不同态度。一是重主科,語、數作業一般能認真完成,忽視音、體、美、史、地等所謂“雜課”;二是感興趣的學科作業,做起來比較主動認真,而對不喜愛的學科作業則敷衍塞責。
二、産生不良作業心理的原因
(一)受小學生身心發展水平的局限。小學生一般都是6—11歲的兒童,身心發展還不成熟。反映到小學生作業行為上來,影響小學生的作業态度。例如,小學生精力、體力不耐久,容易疲勞,若作業量大,就支持不住,容易産生厭倦圖快,前緊後松等情況。小學生神經系統的發育過程還沒有完成,大腦尚未完全成熟,他們感知事物比較籠統,不精确,興趣廣泛而不穩定,注意力易分散,這些常造成做作業粗心大意,丢三拉四、喜新厭舊等現象。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占主導地位的是直接近景性動機。例如,他們學習的動力常常是為得到表揚或避免批評,因此,很多小學生把作業看成完成老師交給的任務和隻注意作業得到好的評分,以便讓家長滿意。小學生意志比較薄弱,自制力差,作業常有始無終,碰上有趣的活動、新穎的刺激就管不住自己,不認真做作業甚至忘記做作業。
(二)教師布置和批改作業不當。一是布置作業的随意性,不考慮作業目的和作用;二是片面理解“精講多練”,作業量太多;三是作業方式呆闆,少有趣味,多是抄抄寫寫、機械重複;四是忽視反饋,不及時檢查,不及時批改,不進行适當指導;五是以多布置作業懲罰學生;六是布置作業一刀切,缺乏因材施教。
(三)家庭和社會輿論的壓力。有的家長認為,老師布置的作業多,表明這個老師的責任心強;布置作業少了,表明這個老師責任心差。有的老師怕引起家長的非難,明知違反教育規律,也要多布置點作業。還有的家長檢查作業隻看得分,得分高就得表揚,得分低了就訓斥。由于受升學考試的影響,家長、社會輿論都隻注重學好考試科目,而對其他學科如何體育、手工勞動、音樂等有的作業就認為沒有必要。這些都給小學生造成不良心理壓力,促使小學生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對待作業。
三、矯正小學生不良作業心理的辦法
矯正小學生不良作業心理需要教師、家長、社會等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合作,采取多種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這裡僅從教師應采取的措施方面談幾點看法。
(一)明确作業目的,激發作業動機。沒有明确的作業目的就不能形成穩定持久的作業動機。教師要通過正面教育,側面引導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明确為什麼要做作業,把老師的作業要求内化為學生的需要。隻有當學生真正意識到做作業是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的一種需要,并能從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獲得一種心理滿足和快慰時,學生對作業的被動狀态才會逐漸消除。
(二)适應學生身心發展水平,講究作業布置的藝術。一是目的性:每次作業練什麼,教師要心中有數;二是針對性:針對教師和學生實際,精選習題;三是科學性:作業題内容要正确,表述要準确;四是适宜性:數量适當,難易适度,使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桃子“;五是趣味性:題型多樣,方式新穎,内容富有創造性;六是差異性:區别對待,不搞一刀切。
(三)提出規範,防患未然。預防為主,早抓及時抓。從一入學開始,從新學期第一次作業開始,就向學生提出作業規範要求,逐步引導小學生以正确的态度對待作業,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杜絕不良作業心理的産生。我們對小學生的作業規範有這樣幾條要求:1、先複習課文,後做作業;2、先審題後解答;3、統一格式,書寫整治;4、按時完成,獨立完成,嚴禁抄襲;5、做完檢查,及時上交;6、認真看老師的批改,錯誤的地方及時訂正。
(四)個案分析,反複訓練。小學生某些不良作業心理,往往與他們的某些心理特征密切相關,矯正起來難度較大,反複較多。遇到這種情況,切忌急躁粗暴。我們在矯正帶普遍性的不良作業心理的同時,建立個别分析檔案,從培養小學生優良個性品質入手,調動家長、社會、任課教師各方面的教育力量,發揮班級學生群體的影響力,有計劃有步驟地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反複抓,抓反複,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一定能見效。
(五)及時批改,及時反饋。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同樣一種練習,知道練習的結果與不知道練習的結果,效果不大一樣,前者明顯優于後者。因為學生從教師的批改和評價中,不但可以看到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及時改進自己的學習,而且還會在精神上産生一種滿足感或内疚感,從而轉化為一種作業動力。事實表明,教師對學生作業不認真批改,是使學生對作業持輕率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重視差生,特殊對待。不良作業心理突出表現在差生身上,因此要把矯正不良作業心理的重點放在差生身上,我們特别注意如下幾點:1、差生拖欠作業,每次都要對情況進行具體分析:是不會做,還是不願做;是忘了做,還是故意不做。不要一味地責怪批評,要分别情況進行說服。2、對錯誤多、書寫潦草的作業,在批改中,要沉住氣,切忌在上面打上大紅叉或批上有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的批語,決不能用罰抄課文、罰抄作業甚至體罰的手段去對待,而應采取暫不評分,指導他們訂正或重做後再給予适當的評分的辦法。3、發現有進步,及時表揚,批上鼓勵語、勸教語。4、盡可能進行面改。千方百計使差生也有機會享受到作業的快樂,消除他們對作業的厭煩、害怕的心理。
總之,矯正學生不良作業心理決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要求教師必須具有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兒童的獻身精神,隻要我們滿腔熱情地堅持不懈地進行工作,就能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