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良好良好習慣及其培養
陳林如原創
(原載《江西教育》1991年第9期,評為《江西教育》1991年優秀稿件三等獎)
明明是我原創的論文,可編輯說是别人的,隻好把發表的雜志與獲獎證書曬出來以證真僞。
學習習慣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比較穩定的已成為需要的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小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健康成長都将發生深刻影響,起到重要作用。
首先,能大大提高小學生的學習效率。俗話說,“習慣成自然”。習慣能提高學習技能的自動化程度,減少意志努力,減輕精神和體力疲勞,使小學生學得更自覺、主動、輕松、有趣,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第二,能促進小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和智力的發展。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學習習慣好的學生都是成績優秀的學生。我們曾抽樣調查過87名學習習慣好的四年級學生,91.3%各科成績單均在80分以上,反之,那些聽課習慣、作業習慣不好,沒有養成預習、複習 、記筆記等習慣的學生幾乎100%是成績中下的學生。
第三,能促進小學生非智力因素和良好心理品質的發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學習習慣的形成過程中和形成以後,學生的學習興趣、情感、意志力等心理品質都會得到培養和提高。這不僅有助于小學生當前的學習,還将對他們今後的學習、工作産生深刻影響,甚至終生受益。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每位教師的責任,也是教學目的之一,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那麼,小學生需要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根據小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的需要,我們認為,首先應培養以下一些學習習慣。
1、有規律地進行學習的習慣。做到一日起居、學習、休息、鍛煉、活動有規律,基本做到有序進行。
2、整理和愛護學習用品的習慣。例如,上學前或臨睡前會清理書包,準備上課需要的用品,會整理自己的書桌等。
3、預習的習慣。每次新課前自覺預習。
4、複習的習慣。每上完新課後會自覺複習。
5、專心聽講的習慣。能集中思想,專心緻志,不為别人或外界幹擾所影響。
6、勤記筆記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聽課、看書看報随時記筆記。
7、使用工具書的習慣。例如,碰到生字新詞就查字典找答案。
8、認真做作業的習慣。做到先看書再做作業;按時完成;獨立思考;書寫規範;做完認真檢查;批改後認真閱讀,錯了及時訂正等。
9、勤學好問,愛動腦筋的習慣。遇事喜歡尋根問底,不弄懂弄通心不踏實。
10、珍惜時間,今日事今日畢的習慣。
11、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
12、不怕困難,刻苦鑽研的習慣。
13、讀書看報,勤奮自學的習慣。
學習習慣是學生後天環境影響和教育培養下逐步形成的。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分重點地把學習習慣的培養和道德教育、學習目的和學習動機的培養結合起來。在實踐中,應注意下面幾個問題。
一、抓早抓小,分段訓練。
習慣有兩種:好習慣和壞習慣。習慣往往先入為主,壞習慣形成了,要培養好習慣就比較困難。古語說:“養其習于童蒙”,小學生年齡小,比較單純,可塑性大,是培養良好學習習慣于的最佳時機,尤其是剛入學的學生。因此,培養良好學習習慣要從一年級抓起,從進校門抓起,抓得越早,效果越好。同時,又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對不同年級的兒童提出内容不同、程度不同的要求。有的習慣于要從一年級開始訓練;有的要從中年級開始要求;有的要随着年齡的增長逐漸提高要求。例如複習的習慣,低年級主要是讀和背,到了高年級則要求學生學會自覺整理筆記本,歸納學習要點等等。
二、建立規範,明确要求。
良好的學習習慣實際上也是一種規範化了的行為方式。要養成好習慣,就要使學生懂得什麼是好習慣,好習慣的要求是什麼。小學生知識較少,是非辨别能力差,對什麼是好的學習習慣,有的全然不知,有的朦朦胧胧,有的甚至以錯為對。因此,要利用各種場合和形式,告訴學生要養成什麼樣的學習習慣,并相應提出 一些具體化、規範化的行為要求,告訴學生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樣事要這樣做,什麼樣事不能這樣做。隻有讓學生明确了學習的行為規範,學生才有了行動的準則,良好的習慣的形成才有了前提和基礎。
三、嚴格要求,反複訓練。
習慣是在克服随意性行為後穩定下來的心理定勢。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必然會和兒童的愛玩好動、興趣不穩、随意性大等到體現少兒心理特點的行為發生沖突。比如,要做作業了,電視中卻有一個有趣的動畫片想看。學習習慣不好的同學就會丢下作業不做。因此,對學生必須嚴格要求,反複訓練,培養他們的意志力、自控力。例如,要培養學生作業認真、書寫規範的好習慣,如果學生沒有按要求做,就堅決叫他重做;再沒有寫好,再重做,直到符合要求為止,決不能姑息遷就。我們認為,在曉之以理、正面教育的基礎上采取這種近于苛刻的辦法,并不是不尊重學生。事實證明:沒有嚴格的要求決不會有良好的習慣。抽樣調查學生作業書寫情況,我們發現這樣一個規律:凡是老師要求嚴的班級,作業書寫絕大多數是工整的、規範的。
四、針對特點,科學訓練。
習慣的形成方式有簡單重複、模仿、有意練習等,習慣的形成需要長期的科學的訓練,包括教師對學生進行訓練和教師指導學生自己訓練。常用的訓練方法有:
1、警句提醒法。在自己的家裡、房間、教室等醒目處,貼上一些警戒自己的格言警句,用以随時提醒自己,按規範學習,停止随意性行為。
2、工作程序法。設計一天的常規性學習活動程序,規定每項活動的時間、内容,每天堅持按程序按要求進行學習,久則自成習慣。
3、一日反饋法。每天晚上臨睡前,回憶一天學習活動中哪些按規範做了,哪些沒有做好,督促自己明天矯正,防止養成不良習慣。
4、獎罰強化法。分教師給予獎罰和學生自我獎罰兩種。對的獎勵表揚,錯的批評處罰,多次強化,就會形成條件反射,逐漸使正确的行為方式固定下來,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
5、情境感染法。利用趨衆心理,創造良好習慣的情境,使小學生從中受到感染,自覺和無意識地模仿、認同。例如:打了預備鈴,全班同學統一在桌子的同一位置放好書本、作業本、文具盒;上課時,全班同學都要坐端正,靜心聽講。這種情境會統一大家的行為。
6、競賽促進法。利用少年兒童争強好勝、榮譽感強的特點,開展好習慣的競賽,例如,比作業書寫工整規範,比堅持不懈預習複習……對優秀者給予獎勵強化。
7、榜樣示範法。把學習習慣好的同學或某個同學某一方面的好習慣作為榜樣,号召大家學習仿效。
8、機械重複法。在某一時間固定做某一種活動。時間久了自成習慣。有位教師從四年級開始,要求學生每次作文前先拟好提綱,次次檢查落實,到了五年級,這班學生都養成 了寫文章先拟提綱的習慣。
五、家長配合,雙方協作。
學習活動不僅在校内,還有不少時間是在家庭進行的。因此,良好習慣的培養,還要取得家長的積極配合,發揮家長的重要作用。要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家訪等到形式,向家長宣傳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意義,介紹學校種種常規,介紹培養訓練的方法,向家長提出配合老師進行教育訓練的具體要求。這樣,教師與家長協作 ,學校與家庭配合,雙方努力,就能有效地消除學生一些不良學習習慣,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
(原載《江西教育》1991年第9期,評為《江西教育》1991年優秀稿件三等獎)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