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是一種人類行為,凡是人類行為就是受感情支配的;讀了很多投資心理相關的書籍,但是到了自己真正實踐的時候,還是受到了強烈的感情支配。抛出我的觀點,我認為投資本質上就是反人性的,而作為人類本身我們無法完全做到沒有情感,但是要想獲得超額收益本質上就要學會與這種不舒服性共存。
即使是現在,我現在依然是看到自己的股票漲了的一瞬間會高興,跌了會失落,必須承認自己在投資中是受到感情支配的;但是投資的理念又告訴我,我應該在自己最失落的時候買入,一片歡聲笑語中賣出。社會心理學研究過,當人的行為和态度形成相反觀點的時候,會進入到一種身體機能極為不舒服的狀态,我認為優秀的投資大師就是能在這樣的狀态下依然保持理性,堅持自己的行為。
回顧最開始入市的時候,“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一生。”這句話用來描述投資心态再正确不過了,我記得入市沒多久的時候聽過巴菲特說過一句名言,“别人恐懼我貪婪,别人貪婪我恐懼”,那時候感覺就像是找到了投資的真谛,賣出了手裡很多上漲的且别人看好的股票,買入一些看起來很便宜的股票,結果是幾個月後,我賣出的股票繼續上漲,而買入的則是繼續下跌,我還是繼續以各種名言安慰自己,但是兩年後,賣出的股票已經翻倍,我買入的股票依然在繼續下跌,這樣的損失厭惡在持有的每天都在發生,最後無奈中賣出。
還有一次印象較為深刻是在2018年左右,偶然接觸到一次關于價值投資的演講,無意間了解到港股的一些國企股票居然都跌破了市淨率,而且不僅如此,他們都還有着股息高的特征,且基本面都還沒有出現太大問題,可以說這一類股票完美匹配了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中的列舉的優質股特征,我在裡面精心研究了一個公共事業股,作為重倉,當時心态覺得自己撿到了一塊金子。此後兩年我依然堅信這隻股票遲早會價值回歸,但是到2020年疫情的時候,這隻股繼續大跌,無奈之下我割肉出局。後來逐漸反思,貪婪和恐懼又何嘗不是相對的,你眼中的貪婪也是别人眼中的恐懼;下一次出現這種撿到寶的心态時我就會多問一句自己,我真的超過市場認知了麼,别讓情緒支配了我的大腦。
投資中最難的事是投資心态,但它确實也是投資體系的基石;每個人對于金錢的貪婪渴望和損失厭惡的程度不同,縱然你有出衆的分析能力、估值能力,但如果投資心态調整不好,處于貪婪的時候,常常忽視了消極因素,風險因子,盲目的買入較貴的公司;同樣的,在暴跌處于恐懼的時候,關鍵是需要我們拿得住好公司,避免賣出,可能更正确做法是買進。
在我看來,每個人的經曆和形成的世界觀都不一樣,對于投資心态的學習沒有完全适合每一個人的方法論,過去幾年我自己的一些方法提供給大家:
1.真正理解投資,股權思維
很早之前我就在想一個問題,我們投資股票本質上投的是什麼?這個問題在我看來就是看手上的股權當下的分紅現金流有多少,這部分分紅現金流就可以理解成你的被動收入,我們投資的本質就是買入優質的股權,獲取現金流。
所以本質上投資我們關心兩點:股權夠不夠優秀,分紅現金流夠不夠多。換個形象點的比喻,股權就好比我們的房産,而分紅現金流就好比我們去收租;我們買入房産投資前最重要的兩個考量,第一應該是這裡房價未來的升值空間有多少(股權優秀程度);第二是這裡的租金夠不夠高,我多少年能夠收回來(分紅現金流多少)。
現實中股價和房價不同,股市中總是忽高忽低的給你報價,所以除了掙股權思維的錢還有很多人在市場中做技術分析(嘗試從k線圖中尋求規律),他們掙的是估值的錢。從我們的角度來說,回歸股權思維,更應該聚焦到企業經營和分紅的錢,忽略掉股價短期波動。
2.降低預期,減少操作
股票市場每天都有很多股漲停,我們收藏的股單裡面每天都會有幾隻長得特别好的股票,每次看到後都會覺得自己的沒有漲,而其他的長得很好,對比之下就會覺得自己選的股票不行,也是基于這種心理,券商經常會開通龍虎榜,本質上券商希望我們多買賣而賺取手續費;但事實是真的是這樣麼?巴菲特過去55年的年複合收益率不到22%,相比之下遜色了很多。其實我們所見的大多數勝出的投資者都是幸存者偏差,在一段短時間内,取得了超額收益;特别在牛市中,所有的股票都出現了高估甚至泡沫的情況,這時候更是要降低自己的預期。
反觀自己在2020年的結構性牛市中做的并不好,當時在券商大漲了3天後,開始預判牛市可能來了;于是參考上一輪牛市闆塊輪動情況買入,結果是賣出優秀股權的同時還虧了錢;後來發現我這種想法的人并不少,大家都害怕不能掙到牛市中的每一分錢,從而丢了西瓜撿芝麻。回頭來看,反觀自己正真獲取超額收益的買入,都是在一片罵聲中悄悄買入的,而且買入後還跌了一段時間。
此外,減少操作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有人在a股1996-2015年中,做了個統計,在這20年超過4000個交易日裡,你要是錯過了其中1%的收益最大的交易日,那麼收益會從每年10%跌到負3.8%。所以這個經驗告訴我們,不要追漲殺跌,要保證幸福的閃電劈下來的時候,你要在場。
3.多學一些心理學、哲學。
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就提過投資中心理學的作用可能比金融學對炒股的幫助更大。
例如人類作為生物有很多會誤判的情況,動物需要更多的運用快思維來決策,如果思考的太慢可能會陷入危險最終被淘汰掉,這一點就決定了人類也喜歡使用自己的刻闆印象來做快決策;所以當我們不停的盯盤的時候,不停的看資訊的的時候,我們本質上放棄了自己的慢決策邏輯,不再去深入思考商業模式和經營情況,而很容易就被股價影響情緒。
再例如我們看到了别人選的股票開始上漲後,自己的下跌了(或者漲幅的不如别人的),這時候就會陷入嫉妒的超級反應情緒中,同樣會影響自己的判斷。
芒格在人類誤判心理學中提到了26個誤判心理學,我自己加上了9個社會心理學中的總結,後面會單獨寫一篇關于投資心理學思考的文章。
心理學後我認為對投資最後幫助的應該是哲學,例如澄明之境的作者青澤受到康德的思維影響很大,從而改變了他對投資的理解;對我自己思維影響比較大了兩本書,一本是北大出版的《莊子哲學》,另一本是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總而言之,投資心态可以理解為投資體系的基礎,但是這卻也是投資中最困難的事。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