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際 > 正文

全球貿易醞釀哪些新變化?

▲ 2019 年 8 月 30 日拍攝的由中國援建的馬爾代夫中馬友誼大橋(無人機照片)

◆以亞洲和太平洋地區貿易融合為代表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取得新的成果

◆另一方面,自疫情暴發以來困擾全球經濟的供應鍊不穩定、芯片短缺、地緣政治等因素仍将持續存在,2022年全球貿易增長前景還面臨不确定性

文|姚鈴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歐洲所所長、研究員

  得益于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限制措施的減少,以及各經濟體大規模經濟刺激帶來的需求增長,疊加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因素,2021年全球貿易複蘇明顯加快。聯合國貿發會議2021年12月初發布的數據顯示,按照貿易流量計算,2021全年全球貨物貿易預計将達到22萬億美元的規模,較疫情暴發前的2019年高出2.8萬億美元;全年服務貿易将達到6萬億美元規模,雖稍低于2019年水平,但也呈現較強複蘇勢頭。

  2022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将正式生效實施,以亞洲和太平洋地區貿易融合為代表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取得新的成果;但另一方面,自疫情暴發以來困擾全球經濟的供應鍊不穩定、芯片短缺、地緣政治等因素仍将持續存在,2022年全球貿易增長前景還面臨不确定性。

  區域經濟一體化引領全球貿易發展。2022年1月1日,RCEP将正式生效實施,覆蓋亞洲和太平洋地區15個國家。15個成員國2020年經濟總量合計26.2萬億美元,占全球生産總值的30.8%,成為全球經濟規模最大的貿易闆塊,比美墨加、歐盟的經濟總量分别多出2.6萬億美元和10.9萬億美元。

  除RCEP外,2021年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也正式啟動,亞太地區内部和非洲内部貿易預計會增加,可能帶來貿易轉移效應,推動全球貿易格局發生新的變化。2020年,RCEP域内貨物貿易量為2.3萬億美元,占全球貨物貿易量的12.9%。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研究報告顯示,RCEP達成的關稅減讓(90%的關稅自由化)将助推域内出口增長420億美元。憑借龐大的經濟規模和強勁的貿易活力,RCEP覆蓋的亞太區域将成為全球貿易新的“重心”。

  多邊貿易體制規則制定煥發新的生命力。近年來,在單邊主義和“美國優先”等沖擊下,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遭到較大破壞。但同時,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在一度甚嚣塵上的逆全球化潮流中,暫時渡過了生存性危機,在改革的道路上取得一定突破。

  2021年12月初,曆經4年談判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服務貿易國内規制聯合聲明倡議率先在67個成員中達成一緻,涉及全球90%的服務貿易往來,将大幅降低針對外國企業所提供服務(金融、商業、電信、運輸)的國内監管成本,表明WTO這個多邊平台在推動解決全球性問題方面仍然具有雙邊或者區域協定不具備的影響力。

  目前在WTO框架下,其他有關規則談判也正在推進中,包括投資便利化、中小微企業、電子商務、漁業補貼、貿易與公共健康等。服務貿易國内規制聯合聲明倡議的達成,為疫情後多邊貿易體制加速形成更多國際貿易規則帶來了曙光,提供了示範。

  供應鍊瓶頸将持續困擾全球貿易複蘇和流動。一方面是來自物流的阻滞,另一方面是關鍵原材料的短缺。2021年全球經濟複蘇以需求的大幅且不可預測的上漲為顯著标志,給(2020年下半年起)因需求爆發式增長而陷入緊張的國際物流造成進一步壓力。2022年,全球主要供應鍊中心港口貨物積壓、燃料價格高企等因素仍将持續存在,供應短缺和海運成本上升問題難以根本性緩解,這必将給國際貿易的進一步增長造成障礙。

  此外,疫情發生以來,需求意外激增導緻的全球半導體芯片供應一直處于短缺之中,樂觀估計短缺狀況要持續到2023年,這造成許多制造業部門,如汽車行業等被迫減産,相關産品貿易往來受到負面影響。

  地緣因素、氣候政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加大。中國、歐盟和美國是全球貿易格局中的重要力量,三者合計占全球貿易的比重超過40%。疫情暴發以來,中美貿易關系持續緊張,中歐貿易中的價值觀因素擡頭,成為影響中美、中歐貿易關系的不确定性因素。

  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決議文件的艱難達成,進一步凸顯了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和艱巨性。國際貿易可以成為實現氣候變化減緩目标和适應目标的強有力工具,制定共同但有區别的碳貿易規則正成為影響全球貿易發展的重要因素,包括抑制高碳含量産品的貿易、支持碳中和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綠色技術的轉讓)、結束化石燃料補貼、加大對綠色發展的貿易融資支持等。此類多邊規則的形成以及在國際層面的探讨,會對未來國際貿易流向和格局産生重要影響。

來源:《環球》雜志 2021年第26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