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脾胃論》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脾虛性耳聾。
脾虛,會讓人耳聾嗎?
當然會。耳聾、耳鳴、耳聽力下降,這些都可能和脾虛有關系。
來吧,我給你說個醫案故事,你就懂了。
話說有這麼一個女子,當時年紀是37歲,醫案記載姓薛。
初診時間,1976年9月29日。
大概在兩個多月以前,此人在家裡收拾家務,擦地。
就在她擦完,想站起來的時候,忽然之間就感覺到一陣眩暈。
緊接着,她的耳朵覺得有些憋悶,聽力開始下降。她反複用手指頭掏耳朵,毫無效果。沒過一會兒,她驚恐地發現,自己居然聽不見聲音了!
我怎麼會聾了呢——這個患者當時非常害怕,連忙去醫院耳鼻喉科求治。經檢查,患者沒啥大問題,治療變得沒有明确方向。
在嘗試了一些藥物無效之後,患者決定投中醫治療。
刻診,見患者脈象濡細,舌相對正常,二便正常,但是平時總是感覺神疲倦怠,四肢酸楚乏力,有時候還發麻,吃飯食欲不振。
了解到這些事情以後,醫家就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黨參30克,焦白術9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葛根12克,蔓荊子9克,炙升麻3克。
所有這些,一共開5劑,水煎服。
結果如何?患者服用5劑之後,感覺到周身有力,聽力有所恢複,但還不完全清楚。這時候,原方不變,繼續投用。15劑藥喝完以後,患者諸症大大好轉,生活基本恢複正常,又開始參加勞動了。
這個時候,醫家說了,切莫着急恢複勞動。現在必須進一步休養,這樣才能徹底扭轉局面。于是,原方中加入炙黃芪30克,當歸10克,開5劑。
最終,患者諸症悉平,聽力完全恢複,沒有任何不适,生活恢複常态。
這就是醫案的基本經過。我給你複述了一遍。
現在,我給你聊聊這背後的道理。
首先,這個人有非常明确的脾虛失養的症候。
你看,此人脈濡細。這個主脾虛氣弱,氣血生化乏源,脈道不充。
脾虛,運化失常,胃納不佳,所以她就沒有食欲,不愛吃飯。
水谷精氣不得生化,一身缺乏滋養,所以就神疲倦怠、四肢酸楚乏力,甚至會有麻木感。
請你注意,我們的脾胃,處于中焦。我們的頭面,在中焦之上。脾胃化生的後天水谷精氣,需要往上走,濡養到頭面,我們的五官才會靈敏好用。如果一個人脾氣虛弱,水谷精氣不養頭面,那我們的五官就不好使。耳朵的異常,就是其中一例。
你看上頭這個患者,最初怎麼發病的?是站起來以後,頭暈耳聾。為什麼發生在剛剛站起來的時候?因為她人站起來了,中焦之氣本該把精氣在第一時間送到頭面,結果她沒送上去,于是才出現頭暈、耳聾。我這麼說,你能看懂了吧?
所以,這個患者的問題,在于脾氣失養,清氣不升。要想改善,就必須健脾益氣,升發中焦清陽。
那好了,我們回頭看看當時醫家用的配伍——
黨參30克,焦白術9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葛根12克,蔓荊子9克,炙升麻3克。
這裡頭,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用于健脾益氣。葛根,善于升發脾胃精氣。升麻,善于提升中氣。蔓荊子,善于清利頭面,開耳竅。
這就是基本的用藥組方思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
文老師把這個寫出來,送給那些平日因故勞倦不已的人。
其實,文中醫案裡這樣的患者,屢見不鮮。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平日勞倦,思慮過多,弄得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乏源。尤其是一些比較瘦的女性,到了一定年齡以後,就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主要表現,就是耳朵背、聽不清,四肢酸軟乏力,食欲不振,神疲倦怠,甚至四肢麻木。如果你的身邊有這樣的人,那就多去觀察和感受他,很快你就會對這一症候,有一個具體可感的認識了。
面對脾虛氣弱所緻的耳聾和耳鳴,上文醫案裡所述的配伍,就相對比較适合。非專業讀者朋友,如果你覺得自己需要的話,就在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來借鑒、化裁。前提,一定是準确辨證。你不能稀裡糊塗地用中藥。專業讀者,你也溫故而知新。醫案裡這個患者,還是非常典型的。
好了。這個事兒,我就說這麼多。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