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四川十大名醫:李孔定自創41首屢試屢驗方(上)

小白郎中:中醫醫案/醫話/學中醫學臨床的參考文章

李孔定自創41首屢試屢驗方(上)

内容提要:李孔定(1926—2011),四川省蓬溪縣人,第一、第二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四川省“首屆十大名中醫”。從醫60餘載,學驗俱豐,在五運六氣、中草藥、溫病學及難治性結核、白癜風、腫瘤等疑難雜症治療方面有精深研究。其善治疑難病症,每多巧思,療效卓著,名聞遐迩。

一、升降調肝湯(頭痛方)

組成

鈎藤30~50g,川芎30g,赤芍30g,香附15~30g,蔓荊子15~30g,青皮15g,六月雪30g,柴胡15g,黃芩15g,麥芽30g,石決明30g,甘草10g。

主治

非器質性病變的各種慢性頭痛,其痛較劇,時作時止,或頻繁發作賴常服西藥鎮痛者,均可選用本方。

方義

此證的特點是作止無時,與“風”象相類。凡“風”皆與“肝”有關。風邪深伏于肝,待時而作,作則頭劇痛,郁久強伸故也。

肝喜條達,故疏肝理氣為制方之要,柴麥附青足勝其任;肝風上幹清空而痛,故須鎮肝息風而速除所苦,鈎蔓石決足以為功;肝郁則血瘀,血瘀又反過來促進肝郁,故須輔芎芍及六月雪以活血;肝郁常易化火,故佐黃芩以清肝。

本方以疏肝理氣、鎮肝息風為主,活血清熱為輔佐,使肝調風息,血暢熱清,其痛自止,故名升降調肝湯。

加減

苔厚膩者夾痰濕,去石決明,選加牡蛎、白術、茯苓、制南星之類;久病賴西藥維持者,加天麻蜜環菌片;劇痛難忍者,加蜈蚣、全蠍;兼高血壓者,去青皮、甘草,加桑寄生、枸杞子;睡眠差者,加酸棗仁、夜交藤;夾寒者,加吳茱萸、生姜。

禁忌

忌食辛辣、肥肉及雞魚鹵腌等味厚之物,勿動氣、過勞。

方歌

調肝湯内用鈎芎,蔓附柴芩麥芍同。

雪決青皮甘草入,頭疼劇烈責肝風。

二、生發湯(脫發方)

組成

沙參30g,白術30g,茯苓30g,澤瀉12g,赤芍30g,青皮12g,黃柏15g,黃精30g,制首烏30g,絞股藍30g,側柏葉30g,川芎12g。

主治

青壯年頭發油膩,脫發不絕,将成早秃者。

方義

本病由脾濕肺虛而成。濕傷脾氣,不能散精于肺,肺虛失其治節之能,則油脂外溢,浸漬毛發,其根不固,易于脫落。氣虛推動無力緻血瘀,肺陰虛緻燥。

故制方以茯苓、白術、澤瀉、青皮燥濕利濕;沙參、黃精、絞股藍補肺益氣;赤芍、川芎活血布精;黃柏、側柏葉固精制溢;佐制首烏補血,助其新發再生也。

本病虛實并見,濕燥俱存,但其病理之根源為脾虛濕滞,肺燥血瘀皆其标也。

加減

苔薄少津舌紅者,去白術加山藥、知母;大便燥結者,去青皮加枳實、生女貞子;氣虛多汗者,加幹桑葉、黃芪。若頭發幹燥而脫發,則系肝腎陰血虧虛而緻,又需去茯苓、白術、澤瀉之類,酌用熟地黃、枸杞子、桑椹、女貞子、旱蓮草等以滋陰補血,但活血之藥仍不可少,可以三七、雞血藤易川芎之辛燥。

禁忌

忌食肥甘厚味,并忌吸煙喝酒,勿飲濃茶

方歌

生發湯中絞術苓,芍芎二柏澤黃精。青皮何首沙參入,早秃先期此劑珍。

三、撥雲湯(飛蚊症方)

組成

熟地黃30g,枸杞子30g,女貞子30g,淫羊藿10g,五味子12g,杭菊花12g,楮實子15g,遠志6g,丹參30g,黃芩15g,小茴香12g,神曲15g。

主治

眼外觀正常,自視眼前有異物飄浮,甚者視力下降。本方适用于肝腎虧虛,兼見肝熱血瘀者。

方義

《證治準繩》及《審視瑤函》均載“雲霧移睛”一病,即俗稱之“飛蚊症”也。此與現代醫學所稱的“玻璃體混濁”臨床症狀相似,臨床證候以肝腎虧虛為主。乙癸同源,腎虛則肝不能獨治。肝開竅于目,瞳仁又為腎所司,故肝腎虛則目病叢生。

本方以地味藿貞杞補益肝腎之氣陰,小茴神曲防補藥之滞,并益後天以補先天;丹參活血,芩菊清肝,以疏肝郁;遠志開竅,以爽心神。

加減

舌暗脈澀夾瘀甚者,加赤芍、紅花;苔膩舌紅兼濕熱者,去五味加蒼術、爵床;苔薄少津夾風熱者,加銀花、麥冬;眼底出血者,加旱蓮草、白茅根。

禁忌

忌食辛辣食物,勿吸煙、飲酒。

方歌

雲霧移睛首撥雲,味丹杞菊地羊貞。芩茴志曲楮煎服,正本清源重腎陰。

四、黑白煎(鼻衄方)

組成

旱蓮草50g,鮮問荊50g,白茅根120g,豬瘦肉200g。同置鍋内文火炖50~60分鐘,吃肉喝湯,每日1劑,連服5~7劑。

主治

非占位性、外感性之鼻衄,反複發作,病程較長者。

方義

鼻衄有虛實兩證。實證多因外感而急發速止,虛證多因氣陰兩虛而反複發作。氣虛多責之脾肺,陰虛多責之肝腎。氣虛則不能攝血,陰虛則虛火上炎,二者皆能緻衄,絡傷故也。《靈樞·百病始生》謂“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即是此意。

本方以旱蓮草滋陰,豬瘦肉養陰益氣,問荊涼血止血,白茅根生津,導熱下行。标本同治,屢用多驗。

加減

此專病專方,藥性沖和,一般不需加減。唯本方劑量适用于8~15歲兒童服用,臨床應視患者年齡大小增減其量。

禁忌

辛辣飲食。


方歌

黑白方中首旱蓮,茅荊豬肉一同煎。遷延鼻衄斯為美,法補先天益後天。

五、四三飲(複發性口瘡方)

組成

栀子12g,連翹30g,桑白皮30g,神曲30g,山楂30g,麥芽50g,枳殼15g,蒼術15g,草豆蔻12g,淡豆豉30g,錦雞兒30g,甘草10g。

主治

複發性口瘡。

方義

本病為口腔黏膜發生小而疼痛的潰瘍。發病7~15天後可不藥而愈,但不久又發,有遷延數年或十餘年而不愈者。現代醫學謂其原因不明,可能與免疫、精神緊張、遺傳、營養不良等因素有關。本病臨床所見,多為濕熱之證,本方即據此而立。

故制方以栀翹桑皮清熱,枳術草蔻燥濕。濕易傷脾胃,故以三仙助消化;病久而虛,故以豉草錦雞補之。藥分四組,組皆三味,合為三清、三燥、三消、三補,故名四三飲。

加減

如證見氣虛者,加黨參、黃芪;證見陽虛者,減三清之量,加肉桂、菟絲子;證見陰虛者,減去三燥,加知母、生地;證見瘀血者,加丹參、雞血藤。

禁忌

忌食辛燥食物及雞、羊、狗、鯉等熱性食物(發物)。

附注

1.口瘡局部可用蜂蜜搽護,每日3~5次。

2.口瘡反複發作,經年不愈者,可用核桃内殼30~50g,女貞葉(鮮者)30~50g煎湯當茶飲,每日1劑,連續服1~2周,有奇效。

方歌

四三飲内用栀翹,桑豉三仙滲補消。枳蔻蒼雞甘草入,口瘡複發此方療。

六、雞豬煎(牙痛方)

組成:

雞屎藤100g,鮮豬肉200g(肥瘦兼備)。加水1500mL,文火炖1小時許,湯内不放鹽,吃肉喝湯,分2次服完,每日1劑,痛止後續服2~3劑鞏固療效。

主治:

急性牙髓炎。

方義: 

本病來勢急速,有風的特性;痛勢劇烈,有火的炎威。所以民間稱它為“風火牙痛”。雞屎藤甘、微苦,性平,祛風瀉火止痛,是主藥;豬肉甘、鹹,性平,潤燥生津,以助雞屎藤瀉火,且輔正抗邪,是輔佐藥。二藥合用,扶正祛邪,标本兼顧。

禁忌

辛燥飲食。

附注: 

如無雞屎藤,可用南瓜根(鮮)50g,鮮豆腐50g,同煮20分鐘,不放鹽,吃豆腐喝湯,每日2劑,其效亦佳。

方歌

雞豬煎内用雞豬,風火牙痛服此舒。豆腐瓜根同水煮,其功大體亦相符。

七、新加補陽還五湯(面癱方)

組成: 

當歸12g,川芎12g,赤芍30g,桃仁12g,紅花12g,地龍10g,黃芪60~100g,青皮15g,黃芩30g,薏苡仁30g,淫羊藿12g,五味子12g,辰砂草15g,問荊30g。

主治 

面癱(面神經炎)。

方義: 

本病多因其人身體素虛,表衛不固,或因情緒緊張,肝氣郁結,外受風寒,突然發病。其積有素,其病甚速。故其發病,有風邪乘虛而入之緻病特性;既病,局部僵滞,運動失靈,有氣虛血瘀之病理表現。

故制方以補氣祛風治其本,活血行氣治其标。《神農本草經》稱黃芪主治大風,補虛,故重用之以固衛祛風。《神農本草經》稱淫羊藿能益氣力,強志;

《神農本草經》稱五味子主益氣,強陰,故并用之助黃芪益氣之力。氣旺,既可鼓邪外出,又可推動血行。輔以歸芎桃仁等活血,青皮行氣。氣滞血瘀易于郁熱生濕,是為第二病因,故以黃芩、問荊清熱,薏苡仁、辰砂草利濕。王清任謂,半身不遂系元氣虧損五成而緻。

制方假黃芪以重權,使既虧之五成元氣得複,故方名“補陽還五”。面癱也屬“半面不遂”,當為元氣虧至五成而緻,故宗其方意施治,臨床驗之多效。

加減:

虛熱盛者,加知母、生地;虛寒盛者,加吳茱萸、桂枝,減黃芩量;原有胃腸病者,加神曲、山楂;原有高血壓病者,以香附易青皮,加桑寄生30g。

禁忌

忌辛辣飲食,勿發怒,勿過勞,忌房事。

方歌

補陽還五新加湯,歸芍桃紅苡味羊。芎地芪青芩問草,面癱突發服之良。驗案

八、加味封髓丹(三叉神經痛方)

組成:

砂仁10g,黃柏30g,甘草15g,川牛膝30g,白芍50g,赤芍30g,桑寄生100g,排風藤(白英)30g,石決明50g,山楂30g。主治:原發性三叉神經痛。

方義: 

本病以痛為特征。時作時止,痛勢劇烈,有肝風上擾之象,故用芍藥甘草湯加桑寄生柔肝息風為主。本病好發于四十歲以上的人,其中以婦女為多見。此時婦女多已“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男子多已“腎氣衰,發堕齒槁”(《素問·上古天真論》)。

故知本病系肝虛衍生之疾,非外風實證,治療首應考慮固本培元,複肝之本性。劇痛則筋脈拘急,導緻氣血郁而化熱,故以黃柏清其熱,牛膝、排風藤活血散結,石決明、桑寄生鎮肝息風;劇痛則食欲減退,故以砂仁、甘草、山楂調中補土,培其生化之源。

加減:

舌紅少津者,去砂仁,加麥芽、知母、玉竹;大便燥結者,加女貞子、知母、枳實;發作頻繁者,加全蠍、蜈蚣、地龍。

禁忌:

辛燥飲食及腌鹵、海鮮等。

方歌

新加封髓面風尋,楂柏砂甘膝寄生。二芍排風兼石決,治須求本古傳薪。

九、慢咽甯(慢性咽炎方)

組成:

南沙參30g,葛根30g,赤芍30g,刺黃芩15g,枳殼15g,川牛膝30g,薏苡仁30g,甘草12g,爵床12g。

主治: 

慢性咽炎,經年不愈,無大寒大熱之證者。

方義:

毒邪久郁咽部,痼結難解,非一般解毒藥所能為功,故立方之意在于升降分消。方中以參草爵葛導邪由上焦而出,芩枳牛苡導邪由下焦而去;赤芍佐牛膝消散其結滞,甘草佐沙參兼扶其正氣。久病多見虛實夾雜之證,故宜消補同施。但此病常見實多虛少之證,故治療當以祛邪為主。

加減: 

如見苔厚津多,舌質淡者,加附片、蒼術;苔薄津少、舌質紅者,加知母、馬鞭草、玄參;兼患鼻炎者加蒼耳子、辛夷。

附注: 

1.病去其六後,停藥。堅持吃蜂蜜1~2月,如能堅守禁忌,則有徹底治愈之可能。其法是每次用蜂蜜20~30g入溫開水适量(不宜多),慢慢咽下,每日3次。

2.缺醫少藥之地,可用鮮三匹風(蛇莓)30~50g煎水,加蜂蜜服1~2月(幹蛇莓用量減半)。

方歌

慢咽湯内用南參,芍爵芩牛枳葛根。草苡同煎祛痼結,知玄術附酌情增。

十、寒咽湯(寒性咽炎方)

組成: 

麻黃10g,熟附片12g(鹽水炒),細辛5g,桔梗15g,甘草15g,枳殼15g,淡竹葉12g,天名精30g,木通10g。

主治

急性咽炎,症見舌紅津多,苔厚,發熱惡寒或無熱惡寒者。

方義

咽炎無分急慢,其病理歸經多在肺腎,其臨床證候不外寒、熱、濕三證。寒證之輕者用人參敗毒散,重者用四逆湯加桔梗;熱證之輕者用銀翹馬勃散,重者用玄麥甘桔湯加薄荷、牛蒡子;濕證之偏熱者用甘露消毒丹,偏寒者用三消飲。皆非肺即腎之治。

咽喉屬肺系,治之不疑,緣何治腎?《靈樞·經脈》謂腎足少陰之脈,“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故咽炎一病除責之肺外,則責之腎。但二經之證皆有寒熱虛實之殊。即以腎經之證言,虛寒者用四逆湯加桔梗,首見于《傷寒論》,次見于《醫學實在易》。實寒之證較為少見,故方書未及備載,今據個人經驗所及補之。

本方用附子、細辛溫散少陰之寒,桔梗、天名精助麻黃導邪由上由表而出,淡竹葉、枳殼、木通導邪由下分消,甘草和中解毒,各盡其妙。

加減

口渴加天花粉、知母;咽痛甚加川牛膝、赤芍。無天名精可用蛇莓代

禁忌:

辛辣燥熱食物。

方歌

急性寒咽麻附辛,竹精甘桔枳通珍。天花知芍川牛膝,随證加來中墨繩。

十一、間質舒(間質性肺炎方)

處方: 

南沙參30g,黃精30g,黃芩30g,連翹30g,崩大碗(積雪草)30g,赤芍30g,枳殼15g,浙貝母15g,甘草10g,魚腥草50g。

主治:間質性肺炎已無表證,但見肺燥脾濕者。

方義:

間質性肺炎系現代醫學根據肺炎病變部位分類而命的病名(近來多按病因分類,便于西醫用藥治療)。根據本病臨床所見,多屬中醫“風溫夾濕”之病,其來也速而熱重,故屬風溫;其去也緩而舌膩,故雲夾濕。然風溫之邪,延日即去,後遺肺燥脾濕之證則難速已。此時治當清熱潤肺,化濕解毒。

本方以南沙參、黃精、浙貝母潤肺解燥;黃芩、崩大碗、連翹、魚腥草清熱解毒;枳殼行氣,赤芍活血,使氣機調暢,有利濕毒之化解;黃芩苦燥,魚腥草清利,有利濕毒之排出。

加減: 

汗多加桑葉、牡蛎,胸痛胸悶加香附、旋覆花,口幹甚加知母、天冬,潮熱加青蒿、牡蛎,苔厚膩加草豆蔻、白術。

禁忌: 

辛燥腌鹵食物及高蛋白、植物油等。

方歌

間質舒中草枳參,精芩翹芍貝魚崩。濕加蔻術虛天母,胸悶旋香汗牡增。

十二、金水交泰湯(肺氣腫方)

組成 

南沙參50g,黃精30g,蘇子30g,赤芍30g,木蝴蝶10g,地龍12g,制南星15g,葶苈子15g,黃芩30g,甘草15g,沉香6g(為末,分6次沖服),夜關門30g。

主治:

肺脹(肺氣腫、肺心病)之不兼外感者

方義

本方用南沙參養陰補肺,甘草益氣祛痰,黃精一藥《本草從新》謂其入心、脾、肺、腎四經,具有氣陰并補之功。三藥合用,補其既虛之髒,使其本固則力可抗邪。蘇子、制南星性味辛溫,燥濕化痰;地龍、葶苈子性味辛寒,通絡瀉肺。

兩組藥一陰一陽,一緩一峻,使水飲得化,頑痰可蠲。痰濁蘊肺,易于化熱,阻閉氣道,故用黃芩、夜關門清瀉肺熱,防止化火刑金;木蝴蝶寬胸快膈,疏通氣道壅閉,痰壅則氣滞,氣滞則血瘀,故用赤芍活血行瘀;

母病及子,肺病則腎虛,腎虛則難納氣,故用沉香納氣歸腎。全方補瀉并施,清溫并用,标本兼顧,共奏扶正以抗邪,祛邪以固正之效。

加減: 

心悸氣虛較甚者,南沙參加至100g,葶苈子加至30g;痰多咳嗽不爽者,制南星加至30g;長期應用激素的病例,甘草可用至30g,酌減或停服激素,并逐減甘草量;痰瘀阻礙肺氣,瘀滞心肺而見唇甲紫绀者,加桃仁、五加皮;陽虛水泛而見面浮胫腫者,減甘草量,加茯苓、附片;心氣欲脫者,加人參或生脈散再加附片、龍骨;痰蒙清竅,神志恍惚者,加石菖蒲。

禁忌

忌吸煙飲酒,腌鹵食物。

附注

病勢減輕勿停藥,隻在方中去葶苈子,減蘇子、地龍、黃芩、赤芍、甘草量之半,另加白術15g,女貞子10g,續服1~3月,增強體質,減少複發。

方歌

金水方中赤夜參,龍蘇沉草制南星。芩葶木蝶黃精入,标本同施肺脹憑。

十三、疏肝補脾散(慢性淺表性胃炎方)

組成: 

柴胡150g,白芍200g,枳實50g,神曲100g,牡蛎100g,雀不站(楤木)100g,黃連50g,雞屎藤200g,丹參100g,黨參200g,山藥200g,蓮子200g,甘草50g。

共為極細末,每服10g,每日3次,飯前溫開水送服。大便燥結,吞酸不顯者,蜂蜜開水送服。即使症狀已無,亦須慎飲食,繼續服藥3月,減少或避免複發。

主治:

慢性淺表性胃炎,證見肝氣不舒,脾胃氣虛氣滞,或兼見血瘀者。

方義: 

本方用四逆散疏肝理氣,肝氣條達,則胃不受乘,自當複其下行之本性,氣滞血瘀之病機滋生無由,為痛為脹之症不複作矣。病輕淺者單服此方即可,但此病多為由漸而進,病程較長。久病胃傷及脾,中氣不足,又兼氣滞常可導緻血瘀,血瘀導緻郁熱。

故以黃連清熱解毒,并合枳芍以降胃氣;參蓮山藥健脾益氣,并合柴芍以敵木橫。雞屎藤止痛,神曲助消化,丹參、雀不站活血,牡蛎、雀不站制酸,共清胃之濁瘀。

本病之作,為胃土先傷,故受木乘,既受木乘,則脾失其升,胃失其降,進而變生諸症,虛實并見。純補則礙邪,邪盛則痛脹更劇,妨礙服食,其正益虛;純消則傷正,肝氣之乘更無忌憚,其邪愈盛。故治宜消補并施,标本兼顧,并慎飲食,調情志,緩圖長效。

加減: 

胃中灼熱者,加天冬、知母;舌上津少者,加石斛、知母;苔厚膩、便溏者,加蒼術、草豆蔻;大便燥結者加石斛、火麻仁;

十四、加減大建中湯(寒性淺表性胃炎方)

組成: 

黨參15g,幹姜10g,川椒3g,山楂15g,麥芽30g,馬蘭15g,蜂蜜120g(分6次對服)。

主治: 

慢性淺表性胃炎,證屬虛寒者。

方義:

大建中湯出自《金匮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主治“心胸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觸近”之脾胃虛寒證。原方有饴糖,無山楂、麥芽、蜂蜜。因我地藥店無饴糖出售,故取後三物之補氣養陰,并助消化,使其性味近似饴糖而代之。

本方臨床所見之症雖與《金匮要略》異,而其緻病之機則同為脾胃虛寒也。《素問·舉痛論》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又曰:“寒氣稽留,炅氣從之,則脈充大而血氣亂,故痛甚不可按也。”早為《金匮要略》寒痛諸症的病機做了說明。

本方謹師其旨,益氣溫中,養陰助化,更用馬蘭活血散結。扶正祛邪,标本兼顧,治慢性病之妙谛也。

加減: 

胃中灼熱者,加天冬、黃連;舌質暗紅者,加丹參、赤芍;吐酸者,加牡蛎、崩大碗;大便結燥者,加枳實、火麻仁。

禁忌: 

忌辛、甘、硬、冷食物。并忌身心過勞,情志不舒。

方歌

加減建中首用參,椒姜楂麥蜜蘭承。中陽不足虛寒痛,夾熱兼瘀随證增。

十五、胃萎1号(濕熱型萎縮性胃炎方)

組成: 

柴胡100g,赤芍100g,枳實30g,蒲公英100g,草豆蔻50g,神曲50g,山楂50g,黨參100g,小茴香30g,魚腥草150g,萊菔子100g,甘草15g共為細末,每服10g,每日3次,飯前溫開水送服。

主治: 

胃痛不顯,脹滿不舒,時或嗳氣,苔白或黃潤,經胃鏡确診為萎縮性胃炎而見濕熱之證者

方義: 

本病因脾為濕熱所困,肝氣乘之,傷及中氣,以緻脾失健運,胃失和降,于是脹滿嗳氣之症作矣。故遣方以四逆散加神曲、山楂、萊菔子疏肝和胃,小茴香、草豆蔻燥濕運脾,魚腥草、蒲公英清熱,黨參、甘草顧護脾胃之氣,扶其既傷。

禁忌:

忌辛、甘、硬、冷食物。忌身心過勞,情志不舒。

方歌

胃萎多由濕熱成,柴胡芍枳曲甘參。楂萊茴蔻蒲魚入,和胃疏肝濕熱清。

十六、胃萎2号(陰虛型萎縮性胃炎方)

組成 

柴胡15g,白芍30g,枳實12g,石斛15g,知母15g,山楂30g,五味子10g,谷芽30g,豬殃殃30g,萊菔子30g,北沙參30g,甘草6g。

主治:

萎縮性胃炎,症見腹脹,苔白,或苔黃少津,舌質暗紅,或見大便結燥者。

方義

本病如見胃痛不顯,腹脹,食欲不振,舌上少津者,其病機應為脾胃陰虛,肝木乘土。

故治療以四逆散疏肝理氣,石斛、知母、北沙參養脾胃之陰。山楂、谷芽、萊菔子助消化,行氣滞;氣滞血亦滞,故以豬殃殃活血,使氣血暢通救其萎縮;

本病胃酸不足,導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故以五味子增酸助消化,益氣興食欲。待其脹滿緩解,即為散或為丸調治2~3月,以愈為度。

如既見脾蘊濕熱又見胃陰不足之證者,則視二者之孰輕孰重,配制胃萎1、2号散劑相應之比例,徐徐圖之。

禁忌:

忌辛、甘、硬、冷食物。忌心身過勞,情志不舒。

方歌

二号仍施胃萎家,陰虛氣逆此方誇。方須四逆加知斛,萊味沙殃楂谷芽。

十七、甯呃湯(呃逆方)

組成: 

枳實12g,小茴香30g,代赭石50g,白芍100g,生大黃12g,生麥芽50g,木蝴蝶15g,甘草30g。

主治:

突發呃逆,諸藥無效,十分痛苦者。

方義

本病因胃氣不降,挾橫強之肝氣上沖而成。輕者選用中西藥物、針灸、按摩其中之一,均有良效。重者日夜不休,寝食俱廢,前述諸法無效,患者十分痛苦,此非和降之大劑不能為功。

方以芍藥甘草湯柔肝緩急,剪其伥助;枳茴黃代直折沖氣,導氣下行:木蝴蝶解郁導滞,蕩其餘患;生麥芽和胃疏肝,複其既損。中病而止,并以本方去大黃,酌減各藥之量,更加黃連、黨參煎服2~3劑,調理善後。

加減:

苔厚滑,舌質淡,惡寒者,加肉桂、附片;苔薄少津,舌紅口渴或口幹者,加天花粉、知母;病人素有便溏者,減大黃量,或去大黃,加黃連、肉桂。

禁忌

辛辣硬冷食物。

方歌 

甯呃湯中白芍甘,枳茴黃赭麥蝴權。方須大劑療頑呃,舌象分明辨熱寒。

十八、降脂飲(脂肪肝方)

組成

澤瀉15g,茵陳15g,問荊15g,蒼術15g,柴胡15g,枳殼15g,黃精30g,枸杞子15g,丹參15g。

主治

其人多偏胖,苔白潤,時感困倦,或兩脅脹滿不适,經B超檢查為脂肪肝者。

方義:

脾主肌肉,故肌肉之病常責之于脾。脾受濕擾,運化失常,常可積脂于肝。肝因脂郁,擾其疏洩,進而累及脾腎。故常外見豐腴之體,内虛脾腎之氣。

治當除濕健脾為主,術澤茵荊足當其任;次當疏肝理氣,柴胡枳殼用之最宜。黃精補中,枸杞益腎,所以複其既虛;丹參活血所以暢肝脾腎之血行,助其恢複本來之職守。又據現代藥理實驗,澤瀉、枸杞子、黃精、問荊均能抑制脂肪在肝細胞内存積,故用之可清其源。

加減

濕盛苔厚滑者,加草果仁10g;苔薄少津,口幹者,加知母30g;氣短心悸者,加黃芪30g,茯苓15g。

禁忌: 

戒酒,少吃高脂類食物,并控制食量,适當參加體育活動,常慢跑或散步。

方歌

降脂湯内術茵荊,柴丹澤枳枸黃精。肝積脂肪疏洩擾,本标兼顧一方珍。

十九、二金排石湯(膽腎結石方)

組成: 

柴胡30g,赤芍50g,小茴香15g,南沙參50~100g,白術30g,大棗30g,金錢草150g,雞内金15g,左轉藤(海金沙草)30g。

主治 

膽結石直徑在1cm以下者。

方義: 

本病因過食肥甘或偏嗜,導緻肝之疏洩失常,脾之運化減弱,濕熱穢濁之邪難以排出體外,積聚津液而成石。治宜疏肝理氣,健脾除濕,恢複并增強肝脾經運化之能,俾川流湍急,沙石遂行矣。

故方以柴芍小茴疏肝理氣;參術大棗健脾補中;二金左轉化積利水,導石外出。肝脾不健,則排石失其基礎;金左不施,則排石推蕩乏力。兩法合用,亦标本之治也。

禁忌: 

辛辣食品、酒類飲料。

方歌

二金排石重肝脾,柴芍茴參術棗資。重用金錢雞左助,奠基推蕩一方施。

二十、痢靈湯(腸炎、痢疾方)

組成

地錦草30g,雞眼草30g,海蚌含珠(鐵苋)30g,水蓼15g山楂30g,木香12g,南沙參100g,甘草10g。

主治 

痢疾腸炎之急性期方義痢疾為濕熱毒邪侵于腸道,傷其氣血而成。故治療當以清熱解毒為主,行氣活血為輔。

本方以水蓼、雞眼草清熱化濕,兼能解毒;地錦草、海蚌含珠、山楂涼血活血,兼能解毒,甘草緩急解毒,合以治病之本。濕熱毒邪郁于腸道,氣滞而痛,故以木香調氣,氣行則痛緩;下利必傷氣陰,又兼痢當禁食,所傷補充無由,故重用南沙參養陰益氣,支其病體,合以治病之标。

加減: 

舌上津枯,口渴心煩者,去水蓼、木香,加麥冬、知母、烏梅,倍甘草;内熱熾盛,通身煩熱者,加石膏、知母、金銀花。

禁忌

除甘淡流質外,均不宜食;初期應禁食,以輸液或以補液鹽維持。

方歌

痢靈湯内錦雞甘,海蓼南參楂木全。痢疾腸炎煎服後,方知草藥效而廉。

摘自:李孔定自創41首屢試屢驗方/李孔定著;譚亞萍等整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