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在信息爆炸時代,我們總會在地鐵、公交甚至飛機上,環顧到低頭族、手機黨,他們在浏覽互聯網信息,打遊戲、看電影,基本少有人讀電子書。
此時,閱讀越來越變得重要,它是一個人安身立命、優雅生存的方式,讓人成為更好的自己的方式。
如何在新時代與網絡“搶奪”讀者?如何将我們的孩子培養成終身閱讀者,《怎樣讓學生愛上閱讀:培養積極的終身閱讀者》一書中,作者鄭鋼獨辟蹊徑,以“道”引路,以“術”行路,在闡述理念、要義和觀點後,提供了策略和做法。
腦神經學家告訴我們:
人的大腦并非為閱讀而生,把原生态大腦改造成閱讀大腦需要十餘年循序漸進的努力,才能完成。
或許,激發孩子閱讀的“荷爾蒙”,需要在長期閱讀浸潤中慢慢養成。
全民閱讀需要“合夥人”合力
朱永新先生對于“閱讀的重要性”的論述家喻戶曉:
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于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調查顯示:2017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書籍閱讀量為4.66本,與世界閱讀大國相差甚遠。因此,他提出,将閱讀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将閱讀提升到“育人”的高度。
要解決當下出現的閱讀困境,他希望學校、政府、社會和家長合力,成為閱讀推廣責無旁貸的“合夥人”。意味着這些合夥人要重視孩子們的早期閱讀,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在孩子早期閱讀中,孩子的閱讀興趣、習慣的培養需要在孩子成長的敏感期“刻意”養成: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導服務中心主任茂紅美研究發現,幼兒發育中存在以下敏感期:
·0-6歲是感官敏感期
·4.5-5.5歲是閱讀敏感期
·6-9歲是文化敏感期
·3.5-4.5歲是書寫敏感期
·0-6歲是語言敏感期
閱讀和這五者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聯系,在敏感期内,大腦需要一定的外界刺激,以建立和穩定腦結構,促進機能的發展。因此,在敏感期内開展深入而持久的閱讀活動正是“好雨知時節”。
那在這些敏感期,家長們的關注和側重點都有所不同,首要階段是
讓孩子“愉快地讀”,獲得樂趣。
據說,猶太人在小時候,母親會将蜂蜜滴在圖書上,讓孩子嘗嘗書上甜蜜的味道,使孩子從小就像吃蜂蜜一樣愛啃書本。這是一種感官和知覺上的效能感。閱讀的樂趣自然而然産生,生活與閱讀中的真和美,闖入他們的内心世界。
當孩子可以自主閱讀時,我們更多需要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和方法,譬如閱讀時,他們必須從封面和目錄看起,同時,他們的目光應該是從左到右移動,而非跳躍;最後遇到障礙時,應該用筆記錄下來,寫下批注和思考。
正如古代木匠行業有句行話
“尺步繩趨”,學徒剛進入工坊,師父對徒弟的動作要求會很苛刻,一絲一毫不得馬虎。如果徒弟的動作有半點差池,師父就會受到嚴厲責罰,因此我們的手藝需要符合規矩,不得随便。
閱讀的最後階段便是“深度思考”,朱熹筆下的“熟讀而精思”,咀嚼和消化所讀的書,其特别之處就是解碼文本中的深層含義,深谙文本對現實生活的隐喻和折射。
家長除了要注意在孩子的閱讀敏感期加以引導,最重要的,還要給孩子制造一個全家參與的氛圍。
在北愛爾蘭家中,書架是必不可少的家具,它往往通往天花闆。主人也會以豐富的藏書而自豪,帶領客人參觀時絕不會錯過書房。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也耳濡目染,從小就喜歡閱讀。
在推進家庭閱讀中,社區和圖書館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家庭共讀一本書、社區讀書漂流讀書、讀書書評會是常有的事情。有了“全家總動員”,閱讀漸漸成為了家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閱讀的種子也會在孩子的心中慢慢萌芽、成長。
衆樂樂閱讀,
才是最終的閱讀狀态
總體來說,閱讀是個人的事,閱讀中的文字隻有經過讀者的心靈默默感應和真切感悟,才會煥發出意義和價值。這樣的閱讀稱之為“獨立閱讀”或者是靜默閱讀,是“獨樂樂”。
但從某種意義上說,
“衆樂樂”才是最終的閱讀狀态。像家裡的睡前故事,學校的讀書會活動,大家共同閱讀書籍,相互交流閱讀體會,構建一種“信息場”和“興趣場”,有助于閱讀興趣的培養和提升,所以設計高結構性、合作性的閱讀活動至關重要。可以參照以下五點方法:
1·
從故事中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頁、一段或者是一節,讀給同伴聽。這是一種很好的激勵和分享方法。其他人總會被“最”字刺激到,人們樂于将自己最喜歡的東西與他人分享。聽衆也會攫取核心的、關鍵性内容。
2·
兩個人閱讀同一主題的不同故事,如恐龍、地震、海嘯等,然後分析兩者的相同與不同之處。彼此饒有興趣思考對方的故事内容,找出與自己所讀故事的異同。比較式閱讀有助于培養孩子的思辨和批判能力。
3· 同一文本内的比較,即選擇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讓兩人一起比較他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說出他們的性格、特點、外貌及對相同情況的不同處理、反應和行為。
4· 在兩人閱讀故事後,一個孩子用圖畫的形式去表達對故事的理解,而另一個孩子對照圖畫用文字描述裡面的情節、人物和内容。在圖畫和文字之間切換有助于孩子理解故事,增加對故事的整體理解。
5· 兩人一組,開展閱讀競賽,看看一周或一個月裡誰的閱讀量多,給予閱讀量多的孩子活夥伴一個稱号,如閱讀小富翁、閱讀小天使等。當然還要比賽閱讀的質量,可以結合讀物設計一些測試,測試閱讀質量。
梅贻琦所言:大魚在前面遊,小魚在後面跟。“衆樂樂”通過生動活潑、容易交流的閱讀形式,驅使孩子們對閱讀産生欲望和喜悅,同時還讓彼此都找到了社群感和歸屬感。
除開閱讀方式,家長們還需要注意培養孩子們
閱讀類目,特别需要在孩子的成長中讓他們閱讀科普書籍。盡管這類書籍沒有小說跌宕起伏的情節,而且專業詞彙和科學知識讓人艱澀難懂,但這卻是開啟孩子想象思維的重要文本。
适合年齡:5-15歲 點擊圖片立刻擁有 《萬物》是全球頂級科普雜志
How it works的中文版。
How itworks創刊僅10年就已風靡十多個國家地區,受到全球青少年的熱愛與追捧,成為歐洲極受家庭推崇的親子讀物。《萬物》講的是萬物背後運轉的科學,橫跨七大學科,涵蓋環境生态、技術、工程機械、太空探索、自然科學、曆史人文、生物醫學等領域。
譬如,書中談到一個戈菲爾的小倉鼠,在火山爆發之後,和其他動物一起生存下來,慢慢通過努力恢複了生态環境。但現實世界中倉鼠是具有争議的角色。災後環境恢複中,倉鼠是英雄,但在農民眼中,倉鼠是害蟲,它們喜歡吃莊稼或植物的根系,會破壞莊稼地生長,家長可以組織孩子辯論,到底倉鼠是不是英雄?還是害蟲?通過文本閱讀,根據篇章提供的線索信息,倉鼠就能得出結論。
點擊圖片立刻擁有 《好奇号》作為科普類雜志适合6-12歲孩子。一本雜志相當于5本雜志:兩本兒童科普雜志、一本考古曆史人文雜志、一本自然文化雜志和一本兒童文學類雜志。
同時,家長們還可以鼓勵孩子寫科學日志,通過觀察,将重要的科學現象或者概念記錄下來進行定義活解釋,然後用圖畫的形式,将科學現象或概念表現出來。這時候,孩子們就像是科學家一樣,進行工作和思考。
我們需要有将糠和麥子分開的偵察精神
在資訊發達時代,我們讀者通過閱讀搜集知識,也必須利用思考,把糠和麥子分開。因此,
我們可以學做偵探抓重點,根據文章的“蛛絲馬迹”,順藤摸瓜,挖出含義及思想豐富的真相。
美學家伊瑟爾指出,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始終要存在“隐形讀者”,意味着作者在寫作時有為什麼而寫,一般有三種:告知、取悅和說服。
讀者也要抓重點,首先要清楚自己閱讀的目的,為什麼而讀,再進行閱讀。
一般讀者有三大目的:一種是消遣和樂趣;一種是為了獲取信息和知識,如閱讀新聞、學術刊物等;第三種是為了提升靈魂和境界,如閱讀名著、詩歌。
而一個會抓重點進行閱讀的讀者通常具有“提前意識”和“問題意識”,在審視整個文本布局和結構後,會通過方法來收集信息,解決問題。
此外,抓重點還需要确定文本的内在主線,特别是重複性的詞語、物品、環境,人物,這些都是重要問題所在。
莫泊桑《項鍊》中,項鍊一詞反複出現,主人公也将“項鍊”作為一切的中心。項鍊不再隻是物件,更多代表财富和金錢,主人公很窮,買不起項鍊,隻能去朋友那裡借。所以,項鍊或許代表着追求享樂和虛榮,隐喻當時一種惡劣的社會風氣。
還有一個方法是從“主次”入手,閱讀時抓住主要和次要的關系。主題句往往藏在句首、句中和句尾。次要的内容也隻是解釋和說明而已。還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主人公關系的變化和發展,都是故事的主線。
據紅學大師徐恭時統計,《紅樓夢》枝枝蔓蔓共寫了九百七十五人。但如果你抓住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钗這三個人物的關系和發展,故事主線就豁然開朗,重點就出來了。
結語
康德曾言: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的燦爛星空,二是我們心中崇拜的道德法則。
我們需要走出家門,長久地實踐,感受世界萬物的空氣,吸收養分,茁壯成長,更需要靜下心來,回歸于書香文字間,領略前人的智慧、精神養料。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