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隻是未知。”
這是很多人的一個通病:
知道很多東西,生活還是一團亂遭,遇到困境不是焦慮就是煩躁生氣。
是真的知道嗎?
看見一棟房子,也是知道,但是裡面的結構如何,裝飾怎樣,其實一無所知。
俗話說:“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廣”。
人隻能看見自己能夠看見的世界,哪怕有些事情,進入眼簾,依舊視而不見。
不是看不見,
而是意識不到,内心的認知邏輯,解釋不了,如同空洞。
每個人都自己的認知閉環。
在這個閉環内的事情,就可以看懂門道;閉環外的事情,觀察再細緻,也摸不着頭腦。
如同感官知覺一樣。
聽力的分貝有範圍,超出的聽到的要麼失真,要麼根本接受不到。
或者說收音機。
一定是調好對應的頻率,才可以接受到那個頻道的信息。
一件事情來來回回,
找不到解決的方式,那很可能是思維被限制了。
跳出去。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放下不管,去忙别的事情,或者幹脆休息。
回過頭再來看看,或許答案自然浮現。
也可以去另外的地方尋找解決方案,比如讀書,咨詢他人等。
隻有
打破舊的認知思維,重新組織思考邏輯,
才能建立新的認知。
不要停留在低層次的認知閉環内,那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人如果活得好好的,不想改變,不想變強,也是可以的。
但想變強,首先要打破認知邊界。
這是一個模糊的東西。
邊界在哪裡?
怎麼才能打破?
打破之後是怎樣?
這就需要有一個抓手在,這個抓手就是目标。
輕易可以完成的事情,就是簡單的做事;不是那麼容易完成的事情,才是追求目标。
目标和現狀之間的差異,就是現有認知與新認知的距離。
從現狀走向目标的過程,就是在擴大認知。
不好走。
因為開始就沒有這個認知,也不知道怎麼走。
摸着石頭過河。
一步一步試探前行,不過要牢記目标,不能走着走着忘了初心。
目标是固定的,路徑是不确定的。
嘗試一些事情,打破一點認知邊界,往前邁一點點。
要勤于思考。
不僅僅用自己的角度來觀察世界,思考方向,還要去看看别人的角度。
如此才能找到清晰的方向。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方向定了,就能靜下來;
安穩之後,就能不慌不忙地深思熟慮;
然後就能獲得,不一定是物,可以是認知,也可以是心靈的成長。
固有的現狀和習慣,
往往會束縛人的頭腦和行為,造成左右不是的錯覺。
哪有什麼一定之法。
舊的方式适合舊的場景,新的場景需要新的方式。
“現場有神靈”。
具體的事情,要了解清楚,分析透徹,得出合适的解決之道。
不能視而不見。
看到認知外的事物,不要本能地排斥拒絕,而是開動腦筋思考。
為什麼會是這樣?
不要簡單地否定,就事論事,隻是在冒險,在研究。
從不同的角度,去獲取新的認知。
難以突破的認知,無需刻意打破,會自然演化、進化,豐富已有的認知世界。
接受更多的可能性。
今天是持續寫作的第 238/300 天。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