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陳忠實寫作地點考釋

作者:阮潔

陳忠實先生寫完一篇或一部作品,特别是小說作品,往往會在文末綴上時間和地名,地名喜歡帶“村”或“莊”,感覺像在鄉村。這反映了先生濃厚的鄉村情結。2012年2月21日,陳忠實寫了一篇散文《缺失齋号》(刊同年7月4日《西安晚報》),其中談到他的作品在文末簽署寫作地點的問題:“梳理新時期以來的寫作,文章末尾所附的寫作地點,依時間順序是小寨、灞橋、蔣村、白鹿園、雍村、二府莊、原下等等,竟然沒有一次注明城市标志的字樣。”由此他意識到,他的“潛意識裡依然親和着鄉村;盡管住在城市也有不少年頭了,卻拒絕把什麼街什麼路什麼巷作為文章末尾的寫作地點,樂于附上什麼村什麼寨什麼莊這些鄉村的名字;這種親和和拒絕的意向,卻是潛意識更是無意識的自然行為。我由此也明白了,我還是一個鄉下人”。

本文依據《陳忠實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版的10卷本),按照寫作時間先後,依次摘出陳忠實作品的寫作地點(寫于旅途中的作品除外),略作考釋。

小寨:指西安市小寨,确切地址是位于小寨的西安郊區文化館。1978年10月,陳忠實到西安郊區文化館工作,該館駐地在南郊小寨。他的作品中,最早注明為“小寨”的是短篇小說《南北寨》(刊《飛天》1978年第12期和《延河》1979年第2期),該小說文末注為“1978年10月 小寨”。這個小寨即指位于小寨的西安郊區文化館這個地址。西安市郊區這個建制于1980年4月撤銷,後來,他到西安市灞橋區任職。再往後,他署寫作地點時還用過小寨這個地名,但此小寨已不是指西安郊區文化館這個地方了,而是其他地方。如 1993年6月17日,陳忠實寫成言論《陳忠實中短篇小說選萃自序》,6月18日寫成随筆《文學這個魔鬼》,兩文末所署寫作地均為“小寨”,這裡的“小寨”,是一個大的地理概念,具體所在,當然不是西安郊區文化館,也不是“二府莊”即西安石油大學他的工作室,因為他住到“二府莊”是2003年的事了。那麼,這個“小寨”所指的具體地點是哪裡呢?據筆者判斷,可能是位于小寨的某酒店或其他地方。據筆者所知,當年他受邀寫一些關于足球比賽的球評時,就被相關單位安排住在小寨附近的東方大酒店。

棗園梁:疑指西安市紡織城。陳忠實的短篇小說《心事重重》(刊《長安》1980年第1期),文末注為“1979年9月 棗園梁”。在陳忠實作品寫作地的署名中,此名僅出現過這一次。棗園梁在何處?不詳。陳忠實有濃厚的鄉村情結,灞橋區紡織城有一村,名棗園劉,我猜想,陳忠實認為,“劉”為姓,改“劉”為“梁”,以使此地更像一個鄉間環境,以棗園梁代紡織城。紡織城次年即1980年4月成為灞橋區黨政機關所在地,陳忠實1980年4月也調動至灞橋區工作。陳忠實的這篇作品疑在紡織城寫作。

西蔣村:即西安市灞橋區西蔣村,陳忠實家鄉村子。陳忠實作品中最早注明為“西蔣村”的,是短篇小說《回首往事》(刊《長安》1981年第2期),文末注為“1980年3月 西蔣村”。

灞橋:陳忠實最早注明為“灞橋”的,是他的短篇小說《棗林曲》(刊《延河》1980年第7期),文末注為“1980年4月 灞橋”。指灞橋區文化館,其地在灞橋古鎮上。1980年4月,西安市人民政府撤銷西安市郊區建制,西安市郊區一分為三,恢複雁塔區、灞橋區、未央區建制。灞橋區機關設在紡織城。同年陳忠實調入西安市灞橋區文化局,任該局副局長兼灞橋區文化館副館長。新設立的灞橋區黨政機關的辦公地在西安東郊紡織城,當時因為缺少辦公房舍,就把文化館暫且安排到距區政府機關約十裡之外的灞橋古鎮上。

白鹿園:指家鄉灞橋區西蔣村,陳忠實也稱之為老屋。陳忠實最早注明為“白鹿園”的,是他的短篇小說《送你一束山楂花》(刊《延河》1984年第4期),文末注為“1984年1月 白鹿園”。

西安東郊:似指家鄉灞橋區西蔣村。陳忠實最早注明為“西安東郊”的,是他的中篇小說《梆子老太》(刊《文學家》1984年第2期),文末注為“1984年2月 于西安東郊”。“西安東郊”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其地究竟在何處?查陳忠實作品文末的标注習慣,中篇小說《初夏》文末這樣标注:“1981.4草于灞橋 1984.1.3改于西安東郊(原下)”,在這裡,“西安東郊”後面括号裡明确注為“原下”,而陳忠實所說的“原下”指的就是他位于白鹿原北坡下面的西蔣村老屋。如此分析,《梆子老太》文末所注“西安東郊”的具體地點,似應為陳忠實家鄉的西蔣村老屋。

雍村:指西安市建國路陝西省作家協會。因陝西省作家協會駐地舊時稱雍村。

陳忠實最早注明為“雍村”的作品,是他的散文《貞節帶與鬥獸場——意大利散記之二》(刊《飛天》第10期),文末注為“1995年6月28日于西安雍村”。

原下:指家鄉(也稱老屋)灞橋區西蔣村。

陳忠實最早注明為“原下”的作品,是他的中篇小說《初夏》(刊《當代》1984年第4期),文末注為“1981.4草于灞橋 1984.1.3改于西安東郊(原下)”。 “原下”,為陳忠實早期寫作注明地點時偶爾一用。用的時間為2001年至2002年。這段時間,陳忠實由西安城裡又回到了西蔣村,在那裡生活和寫作。2001年2月20日,陳忠實寫成散文《何謂益友》(刊《作家》同年第9期),文末就注明“2001年2月20日 原下”。 二府莊:指陳忠實在西安石油大學的教師公寓。陳忠實最早注明為“二府莊”的作品,是他刊于《當代》的短篇小說《關于沙娜》,文末注為“2003年2月12日于二府莊”。 西安市有四個叫二府莊的地名,雁塔區有兩個,蓮湖區有一個,未央區有一個,陳忠實所在的這個二府莊,隸屬雁塔區小寨路街道,是一個城中村,位于電子一路西安石油大學家屬區的東鄰。 2001年之後,陳忠實在鄉下住了兩年。2003年春天,陳忠實從蔣村鄉下回到了城裡。晚上住在建國路金家巷陝西作協家屬院,但白天一整天的活動,包括寫作、讀書、會客都在二府莊。早在2002年秋天,由在西安石油大學任教的白鹿原人王新建牽線搭橋,西安石油大學聘請陳忠實為該校的駐校特聘教授,2008年在續聘為駐校特聘教授的同時,又聘其為人文學院名譽院長。既然是駐校教授,學校就給陳忠實提供了一套三室兩廳的單元房,作為休息室兼工作室。2003年春節過後,陳忠實就從鄉下搬了過來。對陳忠實來說,在二府莊生活更方便一些,在鄉下吃飯得自己弄。而二府莊這裡,可以在食堂買飯,而且飯菜較為豐富。這個村名為何叫二府莊,據傳是因為明代有兩個官員在此建莊,故稱二府莊。陳忠實将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室稱為“二府莊”,除了鄉村情結之外,亦有深意。王新建說,當年他一看到陳忠實在文末署上“二府莊”的地名,就知道陳忠實把這裡當作了第二個府第,打算長久安居了。果然,陳忠實後來一直住在這裡,早來晚歸。即使是節假日,也有很多時間是待在這裡。 陳忠實是一個很能紮根的人,喜穩定不喜動遷。算起來,他在農村一待就是五十年;當了省作協主席,居其位而謀其政,就紮在建國路省作協的辦公室,一待八年;複歸祖居的老屋,一待兩年;回城居二府莊,再沒有動遷過。 鹹甯、鹹甯居:指西安工業大學鹹甯校區家屬院。2005年10月19日,陳忠實被西安工業學院(2006年更名為西安工業大學)聘任為兼職教授、人文學院名譽院長。學校同時成立了“陳忠實當代文學研究中心”,邀請陳忠實出任研究中心主任一職,後在該校鹹甯校區家屬院給陳忠實提供了宿舍。陳忠實在此寫作的文章文末注為“鹹甯”或“鹹甯居”。如言論《借助一雙敏銳的眼睛》,文末注為“2012年11月23 日夜 鹹甯”;散文《兒時的原》(刊《大家》2013年第1期),文末注為“2012年12月17日 鹹甯居”。 來源:西安晚報 黃堡書院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