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人生最極緻的浪漫,不過如此。 北島孤鲸說: 其實,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不盡相同,有想過隐蔽山林的生活,也有想過柴米油鹽的平淡生活,也有想過奢華奪目的生活。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會經曆很多逆境與挫折,然後才能過屬于自己的生活。 生活在哪裡都一樣,不一樣的,是你怎樣去生活。把生活過得精緻,你可以在生活中慢一些、細緻一些…… 周作人先生也曾在《北京的茶食》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于日用必需的東西之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 它其實是一種追求,一種生活态度。古人九雅,在于修養身心。莫管他人怎麼看,你快樂,世界才快樂。 壹 焚 香 一柱煙中得意,九衢塵裡偷閑 如果世界過于喧嚣,讓人靜下來的方法也有許多種。 有人覺得走進山林聽山間風過就能安靜下來,有人覺得獨飲一壺茶也能讓人身心安靜。 而有人則喜歡焚一縷馨香,在呼吸間撫平心中的煩亂,當下便擁有内心的甯靜。 蘇轼的大弟子黃庭堅就是一個“香癖”,他說:香可淨氣。閑來無事,最愛找個精緻的小銅爐,在香幾燃起一炷香,閉目靜坐。 無論是官場歸來急需去濁存清,還是提筆作詩期待靈感湧現,或是獨處需要六根清淨,一抹香氣,足矣。 品香未必要焚,今人可以帶香包,噴香水,但焚香帶來的缥缈意境,總是能讓人心甘放下俗務,坐定,沉浸,一心一意超然物外。 貳 撫 琴 若心自适,無弦亦可 宋代《琴論》雲:“攻琴如參禅,歲月磨練,瞥然省悟,則無所不通,縱橫妙用而嘗若有餘”。 明代李贽續而言之:“聲音之道可與禅通”。在當下的生活中,尚能撫琴一曲,乃是最為快樂之事。 魏晉大琴家嵇康在《養生論》中雲:“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 這就是所謂“心靜自然涼”,是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陶淵明不會彈琴,也要長年在家中放一把無弦琴,每逢酒酣意适,輕輕撫摸,無聲勝有聲,也不失為一種寄托。 叁 品 茗 淡中有味,點茶三昧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 “品茶”不但是鑒别茶的優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 茶有百味,隻要用心沖泡品嘗,總有令人心生喜悅的力量。 蘇東坡到杭州上任時,淨慈寺的南屏謙師聽聞,專門趕來為東坡點茶。風塵仆仆,匆匆相見,謙師卻氣定神閑,細細研磨。 在謙師的手中,茶湯泛起細膩的乳白泡沫。事畢,東坡雙手舉起茶盞品茶,回味良久。他當場作詩一首: 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 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甕鵝兒酒。 “三昧”,意思是止息雜念,心神平靜。這種靜水流深式的參悟,是禅,也是人生況味。 肆 酌 酒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 在中國,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 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子甯願做自由的在爛泥塘裡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裡馬。 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古語雲:“飲酒者,乃學問之事,非飲食之事也”,又說:“醉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這是酌酒的浪漫。 古今智者,大多是從一醉方休的境界中認識世界,徹悟人生,修煉自己的品性。 惠風和暢、茂林修竹之間,他們或袒胸露臂,或醉意朦胧,魏晉名士們灑笑山林,曠達蕭散。他們飲的不止是酒,而是亂世中,那一種不受拘束。 中國人甯靜緻遠,看待事的平靜沉着,欣賞物的深邃幽缈。無論這些雅緻,經過了多久,我們都永葆着向往而甯靜的心态。 歲月再多改變,我對生命的熱愛不變。一壺濁酒,足以慰風塵。 伍 聽 雨 卧眠聽雨,一夢浮生 從小讀古人寫雨的詩,有句很有意思:竹齋眠聽雨,夢裡長青苔。 雨天最惬意的時候,就是躺在家中床上聽雨。雨中入眠,連夢裡也長出潮濕的青苔,意識仿佛化成了雨滴,和世界的界限慢慢消失在滂沱的雨聲中。 沒人會責怪這種富有情調的慵懶。 一個人骨子裡浪不浪漫,要看他怎麼看待下雨天。清代生活家張潮就說,春雨宜讀書,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檢藏,冬雨宜飲酒。 常人眼中惱人的雨天,被他說得像一幅畫。我們未必能改變環境,但我們可以改變心境。 陸 賞 雪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有時覺得,珍惜當下是種生活的才能。 譬如身處炎夏,我們會想念冬的冰涼,但在隆冬臘月,多少人會感受當下的美麗? 那是一個冬日。白居易釀好了淡綠的米酒,燒旺了紅泥小火爐,好友劉禹銅剛剛入屋。 天色将晚,雪意漸濃。兩人有一搭沒一搭地聊着天,酒熱了,一人端起來為另一個斟酒,一杯下肚,滿足地歎一聲,笑一聲。 若此時在屋外經過,看見雪夜裡的這一點火光,尋常人會覺得那隻是平凡到不值一提的生活片段。但對二人來說,不知這一夜又要如何笑談春秋,又有多少詩文要作了。 是否活得悠閑從容、趣味盎然,都在于我們眼裡能發現多少當下的美麗。 柒 候 月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月亮是中國人最古老浪漫的意象。 有詩人說:觀月須臨水,須獨往,須空曠幽絕之地,如此方能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張若虛正是在這樣的情境下,寫下《春江花月夜》的千古名篇。 頑童李白,傳說幹過醉酒江中撈月的傻事,但面對月亮這位知己,更多也展示了自己深沉善感的一面:花間一人獨酌,便把酒邀月,“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有人說:月亮是天空的眼睛。而望月,也是凝望自己。以月為鏡,獨與天地相往來。 捌 莳 花 待花如侶,讀花如人 古代詩人大多愛花,或借花言志,或借花抒懷。 屈原愛蘭花,有『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蘭藏幽而有芳』,『紉秋蘭以為佩』。 陶淵明愛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杜甫作詩一向嚴肅,卻有『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桃花盛開,深紅淺紅,濃淡相間,令人流連。 『海棠妖姬也、秋海棠制于悍婦之豔妾也、茉莉解事雛鬟也、芙蓉中年詩婢也、惟蘭為絕代美人。』 如果我們也有這種雅趣,把自己所莳的花草,視為各種形貌身份不同的女子,擁為己有、視為所愛,又有何不可呢? 玖 尋 幽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中國人遊山玩水,講究的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欣賞它的深邃幽缈、深不可測的含蓄之美,所以叫“尋幽探勝”。 試着想象一個清晨,漫步到古老的寺院外,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叢林。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僧侶們唱經禮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樹林中。 明淨的山光,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淨盡。 大自然永遠擁有的,都是順理成章的自由。比起喋喋不休的紅塵,它的博大無言總能安撫人心。 摒棄紅塵,與大自然一同靜默,這是尋幽的浪漫。 來源:網絡 編輯:雅荷淡香 |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