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凍瘡又來?這款“凍瘡膏”請收藏!

人是血肉之軀,即使是現代生活條件好了,在三九隆冬,仍然最怕長冬瘡。

下面獻上一款“凍瘡膏”,與其說是藥膏,不好說是外敷的藥粉,隻不過它的組方很簡單,制作也很簡單,但方藥的作用卻很獨特,所以挖掘出來供有心之人收藏。

這款“藥膏”最早記載于《聖濟總錄》,但卻是筆者從倪海夏講解傷寒論的資料中不經意發現,《聖濟總錄》是這樣記載的:

“附子散治小兒凍足爛瘡,以附子二枚,二姜二兩,搗羅為散,入綿中,如裝襪;若有瘡腰,即以臘月獨脂塗之。”

這話的意思是,附子散是可以用來治小孩的凍瘡的,用幹姜和附子,把它們磨成粉以後,把它敷在小孩的腳瘡旁。

幹姜

附子

這個附子散其實就是傷寒論中的幹姜附子湯方的組方,隻不過是以粉劑的形式應用于外敷。《聖濟總錄》是宋朝的,宋朝人那時特别喜歡使用散劑(打成藥粉)來治病。所以能把張仲景的附子幹姜湯方做成粉劑來治凍瘡也算是一種創舉,所以這個方的粉劑也叫附子散。原來“凍瘡膏”宋朝就有!

附子幹姜湯方有什麼用的呢?就是人陽氣虛弱的時候使用的,主治心虛寒風,有回陽作用。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用來解決被誤治後,人有亡陽這證。

再回過頭來看容易生凍瘡的人,現代醫學講是由于氣候寒冷引起的局部皮膚反複紅斑、腫脹性損害,嚴重者可出現水疱、潰瘍,病程緩慢,氣候轉暖後自愈,易複發。其發病原因是凍瘡患者的皮膚在遇到寒冷(0~10℃)、潮濕或冷暖急變時,局部小動脈發生收縮,久之動脈血管麻痹而擴張,靜脈淤血,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而發病。此外,患者自身的皮膚濕度、末梢微血管畸形、自主性神經功能紊亂、營養不良、内分泌障礙等因素也可能參與發病。缺乏運動、手足多汗潮濕、鞋襪過緊及長期戶外低溫下工作等因素均可緻使凍瘡的發生。

按筆者的觀點看:說了一大堆,其實就是手足或身體表層的抗寒力弱,沒有足夠的體溫來抵禦寒氣。一般身體虛弱或手足不溫的人最容易長凍瘡,比如老人,小孩或久病體虛之人。附子散中附子味辛甘,性大熱而回陽,為君藥為主力,借幹姜辛散力強為佐使,使凍傷部位氣血循環得到恢複,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當然,一個内服用的湯方用于外敷,其效力究竟有多大?既然宋人入了《聖濟總錄》,應該有一定的實踐。象這一類簡單易用又廉價的藥方,更加期待現代臨床實踐對它的挖掘。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