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樂的國慶結束了,咱們繼續來學習了解中醫養生!
要說這中醫經方鼻祖《傷寒論》裡,第一方是哪個?相信大部分讀過、用過的人會說是桂枝湯。
桂枝湯是由桂枝、芍藥、炙甘草、生姜、大棗組成,方子可以說非常簡單,這個世界裡,往往看起來越簡單的越厲害、越有力量,醫聖張仲景用它既治外感,也治内傷染病;桂枝湯可以調和營衛二氣,增強體質,正氣充足之後,就可以治感冒、驅邪氣,也難怪有人說桂枝湯才是補虛第一方!
以桂枝湯為底,加加減減的,可以變化出很多其他方劑,比如:把芍藥的劑量翻倍,加上饴糖,就變成了一個補脾胃的名方:小建中湯。
在小建中湯基礎上,再加黃芪,就變成了咱們今天介紹的黃芪建中湯:
黃芪6克、饴糖30克、桂枝9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棗12個(掰開)
吃這個方子,一般是把前6個中藥煮成湯藥,趁熱兌入甜甜的饴糖服用的,所以本方一改中藥難喝的局面,喝起來絕對上瘾。
這個黃芪建中湯,傳統認為是個溫養脾胃、治療虛寒性胃痛的方子,特别适合:心中悸動、虛煩不甯、面色無華、神疲乏力、肢體酸軟困倦、手足煩熱、咽幹口燥、氣虛裡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少氣懶言、自汗脈虛的人。
有中醫總結過,這個方子特别适合久病、有操勞過度史的虛人。
從現代醫學來看,這個方子很适合調治反流食管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等脾胃病。
記得有兩個病例,來自農村的一對夫妻,很有意思,一起來看病,女的主要是胃疼,醫院診斷為淺表性胃炎伴糜爛,之前來開過方子吃了、感覺有效,但是這次因為最近事兒多煩勞,加上心情也不大好,胃病又犯了,就再來看看,順道把丈夫也一起帶來看看病。
女的問題和之前一樣,就是煩勞情緒問題影響而反複,和前方一樣開了黃芪建中湯。
男的也是胃病,臉色看起來蠟黃,稍微餓一點就胃疼,要吃餅幹緩解,成天捂着個熱水袋,看起來虛了吧唧的,醫院檢查是胃潰瘍,也開了黃芪建中湯。
後來倆夫妻回去後堅持服藥,因為是同一個方子,開始還有點半信半疑,一個淺表胃炎、一個胃潰瘍,竟然都用同一個方子,不會唬人呢吧?
吃了個把月,就不懷疑了,夫妻倆療效的确都很好!
其實這個方子,不僅僅是調補脾胃,可以說心肝脾肺腎都有所補益。
從配伍上看,桂枝是溫心陽的首選第一藥,黃芪補心氣,所以本方可以溫補心髒,心陽一強,脾胃也會強壯起來,此乃火生土;
其次,桂枝強化心髒陽氣,也從側面起到了疏肝的作用,因為肝木升心火,心火不能憋屈,心火旺起來,肝木才能舒達,所以很多中醫用桂枝來疏肝,很神奇吧;同時方子裡大劑量的芍藥大斂肝血,補肝血、揉肝暧痙止疼作用也很明顯;
脾肺就更不用說了,一味黃芪補脾補肺之氣,人盡皆知;甘草、大棗也都是補脾好手,更有生姜溫脾肺、散脾胃寒氣;最重要的一味饴糖,更是補脾胃之虛、響當當的一片藥,民間也稱它麥芽糖,非常好吃。
這個藥裡的饴糖,古代也叫膠饴,是入藥的,吃起來甜甜的,甘能緩補,所以饴糖可以很好的通過補脾胃吸收來補養全身氣血,還能甘緩止痛;
饴糖非常好消化,現代研究表明,饴糖裡的多種成分,可以有效增加消化道内的有益菌群。
當心肝脾肺都補上以後,全身強壯,精力充沛,腎藏諸髒之精,自然也就順帶的一起補上了。
所以這個方子補虛很好用,但是有幾個需要注意的點:
黃芪的劑量原方偏小,可能是因為古代野生藥材的緣故,大家用來補虛、尤其氣虛比較重一點的,可以适當增加黃芪劑量到20-30克以上;肚子不大疼的,可以适當降低點白芍的劑量和桂枝差不多;
最重要的是饴糖,這個藥現在外面成品比較尴尬:貴的吃不起、便宜的不敢用,建議自己熬制,比較放心靠譜,方法也不複雜,就是耗費點時間,關鍵步驟給各位彙總如下:
取上好小麥浸泡一夜遊幹;
每天淋水、一天後就開始長芽胚;
四五天後麥芽長到四厘米;
在長出真葉前、将麥芽絞碎剁碎;
取糯米浸泡幾小時後煮熟、多加點水;
糯米煮熟後晾到大概60度;
糯米和麥芽混合;
用電飯鍋保溫、發酵6-7個小時,55-60度;
發酵後會出汁水,就是做麥芽糖的原料;
用濾袋将乳白色的汁水充分過濾出來;
大火煮開汁水後改中火攪拌、大概要一小時;
熬到水分蒸發、粘稠;
晾涼裝瓶、取食時用筷子卷起即可;
想身體健康,還是自己動動手吧,放心、靠譜、管用。
提醒:本文僅作為中醫知識科普,若自行調治,是否合适、對症、以及劑量把握,要先咨詢當地中醫!非專業人士謹慎施治,醫療有風險,貿然使用後果自負!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