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鄒無标傳》中有句話叫:“偏生迷,迷生執,執而為我,不複知有人。”
一個人有了偏見,就會失去辨别能力,會固執己見,不再看得起别人。
而他眼中的世界,就是他内心的投射:越在意什麼,就越缺什麼。
偏見來源于無知,卻比無知更可怕。
01偏見,自我成長的攔路虎
古人雲:“欺人者易,自欺者難。吾能欺衆人,唯難自欺。”
我們常說,一個人欺騙别人容易,卻騙不過自己。真的是這樣嗎?
《呂氏春秋》記載了一個小故事。
魯國有一對極醜陋的父子。一天,父親出門後回來高興的對鄰居說:“我今天看見商咄了,遠不如我兒子漂亮。”
鄰居愕然:“商咄,可是出了名的美男子啊!”
一個是極醜陋的兒子,一個是極漂亮的外人,為何父親會卻如此對鄰居說呢?
要麼是極度偏愛孩子被局限了,他真的是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最漂亮的;要麼是心疼孩子,想讓孩子知道在父母心中,他永遠是最漂亮的。
更大的可能,來源于偏見。
看到極漂亮的商咄,不肯承認自己的醜陋,認為對方也不過如此,借此來掩飾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偏見根深蒂固,連自己都信以為真了。
《顔氏家訓》中說:“山中人不信有魚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魚。”
一個持有偏見的人,不僅會産生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自大,也會走向妄自菲薄低到塵埃的自卑。
自大者,歸咎于他人。
看到别人比自己優秀,會認為他隻是僥幸而已,或者用了不正當的手段。由此來掩飾差距,掩飾内心的慌張。
當一個人把心力消耗于此,唯有固步自封,基本沒有進步的空間和能量了。
自卑者,歸咎于自己。
隻看到别人比自己學得好,比自己受歡迎,卻看不到自己努力的過程,覺得自己“不配、不值得”。
久而久之,自卑就應運而生、深藏心底,這種可怕的情結甚至會貫穿一生,讓人一輩子活在自我否定的陰影中。
自大或自卑,都是偏見的産物,是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當能夠承認别人的長處,正視自己的短處時,就能不斷拓寬人生的寬度。
當學會走出結果的偏見,去比較過程和思維認知時,就能不斷拔高思想的高度。
02偏見,人際關系的絆腳石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說:“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這是講述孔子和兩個弟子的故事。
一個是宰予,長相俊美,能言會道,孔子頗為器重他,還經常單獨輔導,可宰予學習不用心。後來,宰予出任齊國大夫,因參與作亂被誅殺滅族。
一個是子羽,相貌醜陋,不善言辭。孔子對其很冷淡,但子羽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潛心苦修,終成一代名師,跟随弟子達數百人,聞名于各諸侯國。
對一個人的全面認識,單純一面之識是很難下定論的,就連聖人也難免有走眼的時候。
正确而有效的識人方法,首先應避免帶有傾向性的認識,不以關系親疏或個人喜惡為準則。
這就是現實生活中的偏見:總會用固定印象去評判某個人,或某類人。
比如平時搗蛋的小孩,突然變得懂事了,主動學習,幫着做家務。有家長會想:“是不是又在憋什麼壞招呢?”
或者是曾經因粗心而導緻訂單流失的員工,無論他再怎麼努力,都得不到上司的青睐。在上司眼裡,他也就是打打雜,不堪重任。
還有從不懂得浪漫的丈夫,買了一束花送給妻子。妻子不但沒有高興,反而心存疑惑:“是不是做了什麼虧心事?”
林林總總,皆為偏見。
正如梁啟超在《自由書》中說的:“戴綠眼鏡者,所見物一切皆綠;戴黃眼鏡者,所見物一切皆黃。”
當改變遇見偏見,往往會潰不成兵。隻因“你相信什麼,就會為什麼而找證據”。
偏見,就像是一個看不見摸不着的法官,它不僅對認識的人下判斷,還會對不認識的人下判決書。
比如,老年人是固執的,年輕人是開放的;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謹慎的;農民是淳樸的,商人是精明等,甚至還會産生種族歧視。
人與人之間相處,随處可見不理解,不接納和各種矛盾,唯有摘下有色眼鏡,方能繞開偏見這塊絆腳石。
層次高的人,偏見越少
《莊子.秋水》中,有一段河神與海神的對話。
随着秋天雨季降臨,山川和溪流都彙入了大河。河神欣喜異常,不禁飄飄然覺得:“全天下的美好都集中于此了。”
可是,當百川東到海時,面對一望無際的北海,河神收起了洋洋自得,它對海神說:“我真的是幸運的,我曾如此自負,直到看到你,相形之下實在慚愧。”
海神說:“即使全天下确實沒有比海洋更大的了,我依然不敢志得意滿。我生于天地之間,得天地靈氣,也不覺得有多了不起。況且跟天地相比,我終究是渺小的啊。”
河神與海神的對話,揭示了一個社會現象:層次越高的人,偏見越少。
人人反對偏見,可人人都有偏見。
想要突破認知的局限,就要學習河神,提高思維高度;也要學習海神,換位思考,有容乃大。
當你看到扯着嗓門、斤斤計較的買菜主婦時,也許她不是吝啬貪财,而是想要省吃儉用給孩子湊補課費。
當你面對動辄挑刺、難以接近的單位領導時,也許他不是性格古怪,而是苦于家庭和事業難以平衡,控制不住情緒。
當你安慰屢屢失戀、傷心欲絕的閨蜜時,也許她不是記吃不記打,而是童年的陰影讓她如飛蛾撲火般尋找缺失的安全感。
人生海海,當我們遇見看不懂、不理解的事情,無需急着蓋棺定論,多一些寬容和理解,終會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善意。
王陽明曾說:“你未見此花,此花與你一同沉寂;你來見此花,此花與汝同開。”
你的所見,即是你心中所想。一個層次越高的人,越能放下偏見。正如你站在二樓往下看,滿地都是垃圾;而當你從二十樓往下看,所見皆是美景。
人生若沒有高度,滿眼都是問題,滿心都是偏見。放下偏見,才能拉近距離,發現人間美好。
寫在最後
佛家有雲:“去我執,除偏見,萬物通達于心,無量無邊。”
這是個充滿多樣性的世界,萬物搖曳多姿,有無數種姿态;人間熙熙攘攘,有無數種活法。
若心中滿是偏見,目光會越來越狹隘,甚至會吞噬一個人的理智。
唯有居高處,容萬物豐盈殘缺,方知風景各有一番别緻。
唯有納百川,容天下清澈污穢,方知人間各有一處溫暖。
放下偏見,接納人間百态,終将從方寸之地走向一馬平川。
※
※本文系京博國學原創,作者:霞光滿天※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