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經絡是人體的醫魂



經絡是人體的醫魂

——高山予鷹

1、五行相配的穴位才是人體的妙藥

有人總說買不到參苓白術丸,而太淵與商丘就是免費的參苓白術丸。學會了五輸穴的用法,您可以靈活地搭配出許多免費的中成藥來,而且是最正宗且無毒副作用的良藥。

有朋友問:你總是說這個穴屬火,那個穴屬水,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屬水屬火的究竟是怎麼規定的?"金、木、水、火、土",這是中醫的五行學說。按照五行學說,肺、大腸屬金,心、小腸屬火,肝、膽屬木,脾、胃屬土,腎、膀胱屬水,心包、三焦也屬火。某條經絡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屬于這條經絡的屬性,如肺經的穴都有肺經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條經還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構成五個特定穴(井、荥、俞、經、合),叫"五輸穴"。"輸"就是傳導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經絡的傳導比喻為水流從小到大,從淺入深的變化過程。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經的少商穴和脾經的隐白穴。"井"就是水的源頭,"井之為義,汲養而不窮"。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腳掌)趾關節上,如肺經的魚際穴和脾經的大都穴。"荥"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細流。

"經"穴多位于腕踝關節以上,如肺經的經渠穴和脾經的商丘穴。"經"是主道,像寬廣的江河,暢行無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關節附近,如肺經的尺澤和脾經的陰陵泉。"合"喻做江河之水彙入大海。

五輸穴以"井、荥、俞、經、合"來說明經氣由四肢末端向心髒方向流注于肘膝關節,經氣由微至盛,由淺入深,彙入髒腑的過程。五髒(心、肝、脾、肺、腎)所主的經絡叫"陰經",六腑(小腸、大腸、膀胱、膽、胃、三焦)所主的經絡叫"陽經"。不管是陰經還是陽經,都有其各自的五輸穴,各自的屬性也完全不同。陰經的"井"屬木,"荥"屬火,"俞"屬土,"經"屬金,"合"屬水。而陽經的"井"屬金,"荥"屬水,"俞"屬木,"經"屬火,"合"屬土。

井主"心下滿",是指胃脘部痞滿,郁悶之症。五髒六腑皆有可能成為"心下滿"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厲兌"。若因肝氣郁結引起,可刺激肝經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腸經的井穴"商陽"。

荥主"身熱",身熱可理解為"上火了",如發燒,咽喉腫痛,可選肺經荥穴"魚際"。口瘡,小便短赤,可選小腸經荥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結,可選胃經荥穴"内庭"。心煩不眠,五心煩熱可選心經荥穴"少海"。牙龈腫痛,眼紅赤,可選三焦經的荥穴"液門"。各經絡的荥穴可以配合使用,祛熱功能效果更佳。

俞主"體重節痛","體重節痛"是指渾身酸懶,身體倦怠,關節疼痛。如膝關節腫痛,行走困難的,可選肝經俞穴"太沖",膽經俞穴"足臨泣",上肢關節痛,可選肺經俞穴"太淵",心包經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卧,無精打采,可選脾經俞穴"太白",腎經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體酸痛,可選膀胱經的俞穴"束骨",胃經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祛濕,舒筋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

經主"咳喘寒熱","咳喘寒熱"是說經穴善治咳喘之症,且無論是寒性、熱性還是陰虛、發熱的咳喘,都可選擇經穴治療。如外感咳嗽,可選肺經的經穴"經渠"和膀胱經的經穴"昆侖";腎虛的咳喘,可選腎經的經穴"複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選三焦經的經穴"支溝";肺氣不足的咳喘,可選脾經的經穴"商丘"。經穴有清肺化痰、理氣鎮咳之效,平日可作為保養肺髒和預防咳喘的要穴。

合主"逆氣而洩",若胃氣上逆則嘔吐,可選胃經合穴"足三裡";膽汁上逆則嘴苦,可選膽經合穴"陽陵泉";肺氣上逆則咳喘,可選肺經合穴"尺澤";脾虛便溏腹洩,可選脾經合穴"陰陵泉";腎虛遺尿,遺精,可選腎經合穴"陰谷"。

2、福由心經生——清心除煩之要經

中醫講"心主神明,魂魄意志,皆為其統"。當我們運用古人"心主神明"的思想,在自己的"手少陰心經"上嘗試按摩一番之後,便會真切地體會到,這條經對調節我們的情志有巨大的作用。而按摩心經,就是最好的藥,就是最純的酒。沿着心經的走向,可以找到以下要穴:極泉穴在腋窩中,點按可使心率正常,又治勞損性肩周炎;少海穴在肘紋内,撥動可治耳鳴手顫及精神障礙;神門穴在掌紋邊,點掐可促進消化,幫助睡眠,預防老年癡呆;少府穴在感情線,可瀉熱止癢,清心除煩,通利小便。此外還有4種常用調心的中成藥,參選而用:心慌氣短食不下,可服柏子養心丸。口燥盜汗大便幹,快用天王補心丹。夜晚難眠心煩熱,牛黃清心神自安。常服人參生脈飲,氣陰同補功效全。

3、危難時刻顯身手——化生氣血的小腸經

小腸經是“主液所生病者”。“液”包括月經、乳汁、白帶、精液以及現代醫學所稱的腺液,如胃液、胰腺、前列腺和滑膜分泌的滑液等,所以凡與“液”有關的疾病,都可以先從小腸經來尋找解決辦法。小腸經從小指旁的少澤穴起始,沿着胳膊外側循肩膀一直向上到頭部,直到耳朵旁的聽宮穴,左右各19個穴位。其中有7個穴在肩膀上,自己按不到,暫時可忽略不計,您隻要記住它們的循經路線就可以了,以後為親人、朋友刮痧按摩的時候會有用。先說“後溪穴”。它的功能很強大,按摩又極為方便,位置在手掌感情線小指側盡頭處,可握拳取穴。後溪穴為小腸經的“俞木穴”,俞主“體重節痛”,因此此穴可治腰膝痛、肩膀痛、落枕。又因後溪是八脈交彙穴,通督脈,督脈入腦,所以又治後頭痛、頸椎病和神志病。此穴還有個特殊的功效,就是可以治療麥粒腫,但最好用艾灸的方法,可做成麥粒大的艾柱,用凡士林粘在後溪穴點燃,通常連灸三柱就會有效,病在左取右後溪,病在右取左後溪。灸後一天,麥粒腫通常可自行消退。“養老穴”,聽這個穴名,就可以猜到它的用途。此穴對許多老年病有很好的療效,可治療眼花目暗,眼睑下垂,聽力減退,肩酸背痛,起坐艱難,腳步沉重,此外還有降血壓的功效。此穴在手腕上(小指一側)。取穴有一個竅門,先掌心向下,用另一手食指按住腕上尺骨小頭最高點,然後再将掌心面向自己胸口,另一手食指本來按在骨頭上,這一轉掌,發現食指已經按在了骨縫中了,這個穴正在骨縫中。

“支正穴”(有“支持正氣”之意),它在養老穴直上4寸處,是專門治療扁平疣的。 “天窗穴”,這個穴最善開竅醒神。目竅開則眼明,聽竅開則耳聰,鼻竅開則神怡,所以此穴是每天伏案工作後必按。天窗穴非常好找,在耳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的後緣,與喉結處相平。點按此穴,通常酸脹感能竄到後背,頓時會覺得肩膀有輕松之感,所以此穴還是預防頸椎病的要穴。

4、“包”治百病——為心腦血管保駕護航的心包經

“起于胸中,出屬心包,下膈,曆絡三焦(三焦是指整個體腔)。”按“經脈所過,主治所病”的原則,可以看出心包經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的病症,真是所謂“包”治百病!想再深入地學習經絡,就要先學會觀察經絡的走向。經絡的走向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标有穴位的主經,還有一個是在經絡圖上找不到的“暗行之路”。如果我們僅從圖中看,心包經是不經過膈肌、上腹、中腹、下腹部的,所以“下膈,曆絡三焦”就是心包經的暗行之路。雖然這條“暗道”上沒有穴位,但是既然經絡循行過此,按“經脈所過,主治所病”的原則,可以看出心包經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的病症,真是所謂“包”治百病!心包經在經絡圖上顯示為從胸走手,起于乳頭外一寸天池穴,止于中指指甲旁的中沖穴,左右各9個穴位。曲澤穴:在肘橫紋上,曲,這裡代表肝的意思;澤,是滋潤的意思,所以這個穴有滋養肝的功效。此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合穴,合屬水,水能養木,又可去火,專可用來以水滅火,以水涵木,以緩解木旺強直,肝火過盛之症,所以最善治痙攣性肌肉收縮、手足抽搐以及心胸煩熱、頭暈腦漲等“肝風内動”之症,即現代醫學所稱的冠心病、高血壓等。郄門穴:在腕橫紋上5寸,郄門是心包經的“郄穴”。郄穴在經絡中具有特殊功效,專門用于治療急性病。每條經都有一個郄穴,如胃經的郄穴叫“梁丘”,膀胱經的郄穴叫“金門”。當突發胃痛時可揉梁丘,若急性腰痛就點金門。當心絞痛時點揉郄門穴也可即時緩解症狀。不過這些穴位最好平日就多揉。内關穴:在腕橫紋上2寸。曆來醫家都把内關穴當成是個萬能穴,為治療心、胸、肺、胃等疾患的要穴。此穴鎮靜安神的效果不錯,可用于心慌失眠;還有止嘔的作用,可用于暈車,對于慢性胃腸炎也有顯著療效,但需與脾經的公孫穴合用,效果才好。内關穴還能治療膝關節痛,但需與“跪膝法”同時合用,療效始佳。大陵穴:此穴為心包經的俞土穴,心包屬火,自然是“火生土”了。由此可見,大陵為健脾要穴。大陵穴善治口臭,口臭源于心包經積熱日久,灼傷血絡,或由脾虛濕濁上泛所緻。大陵穴最能瀉火祛濕。火生土則火自少,脾土多則濕自消。一穴二用,自身能量轉化,最是自然之道。“勞宮穴”,這個穴最補心血。有網友說,揉勞宮穴居然治好了他多年的便秘,真是意外的收獲。

5、肝經的五輸穴是我們消解生活壓力的本錢

大敦(井木穴),在足大趾外側趾甲角旁一分,古代的醫家一緻認為此穴為治療疝氣的特效穴。此穴為木經木穴(肝經屬木),疏肝理氣作用最強,善治因氣郁不舒引起的婦科諸症,如閉經、痛經、崩漏,更年期綜合征;同時還是治療男子陽痿、尿頻、尿失禁的要穴。此穴用艾灸效果最好。此外,用指甲輕掐此穴還有通便之效。行間(荥火穴),在足大趾、次趾的縫紋端。“荥主身熱”,行間屬火,為肝經的子穴,最善治頭面之火,如目赤腫痛,面熱鼻血等,掐此穴對眼睛脹痛尤有顯效。另外,此穴還治心裡煩熱,燥咳失眠。因肝經環繞陰器,所以行間還善治生殖器的熱症,如陰囊濕疹、小便熱痛、陰部瘙癢等。對痛風引起的膝踝腫痛,點掐行間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太沖(俞木穴),在行間上二寸,第一二跖骨結合部的凹陷中。當我們感到頭暈腦漲(如高血壓),太沖穴會讓我們神清氣爽;當我們覺得有氣無力時(心髒供血不足),太沖穴會給我們補足氣血;當我們心慌意亂時,太沖穴令我們志定神安;當我們怒氣沖天時,太沖穴會讓我們心平氣和。它不怒而威,能量無窮:發燒上火,太沖能去熱;身體虛寒,太沖可增溫;月經不調,太沖善調理;陽痿遺精,太沖能改善。慢性肝病的調理,太沖也是必選之穴。此外還善治咳喘、感冒和各種炎症,真是:諸病尋它皆有效,沒事常揉體自安。中封(經金穴):在足内踝前一寸。中指“中焦”(因肝在中焦位置),肝藏血,腎藏精,許多人長年遺精,吃諸多補腎、固澀之藥而無效。原因是不知補腎亦當補肝,但自古皆言“肝不受補”,補肝豈不有助火之虞,這種考慮是有道理的,但也不可膠柱鼓瑟,要知其常,也要通其變。“中封”是保養人體精血之要穴,為肝經金穴,金能克木(這裡的“克”是約束之意),所以此穴本身就可抑制肝火過旺。金有肅降之性,故此穴可通利小便。“溺竅開則精竅閉”,正是固精之妙法。另外中封還善治腳軟無力,步履艱難之症,配合足三裡,效果更佳。曲泉(合水穴):屈膝,在膝内側橫紋上方凹陷中。肝屬木,腎屬水,水能生木,腎為肝之母,根據“虛則補其母”的原則,肝之虛症,可用曲泉補之。肝虛則易倦乏力,肝虛則陽痿早洩,肝虛則心恐善驚,肝虛則血虧不孕,肝虛則頭漲眩暈,肝虛則眼花目澀。另外肝主筋,膝為筋之府,曲泉正位于膝關節部位,最善治膝關節疼痛。膝痛曲泉穴必痛,所以此穴為護膝要穴,平日可多加按摩。另外曲泉穴也是降血壓的要穴,還能治療各種濕症,不論濕寒、濕熱、風濕、濕毒均可選用此穴。

6、群英荟萃——結拜膽經上的五大英雄之穴

風池穴。風指風邪,池是淺水塘。此穴為風邪窩積之處,但它隐藏不深,容易露出水面,所以隻要我們經常刺激此穴,那麼風邪也就沒有藏身之所了。風邪,含義很廣:感冒,我們常說成是"受了風寒";頭痛頭暈,中醫稱為"頭風";身體抽搐痙攣,叫做"羊角風";突然起了疹子,俗稱"風疙瘩";腦血栓習慣被稱為"中風"等。再者,如出汗怕風,迎風流淚,凡是和風沾邊的病症,都與這個穴位有關,所以常揉風池穴,便可預防和調治由風邪引起的衆多疾病,如感冒頭痛、小兒抽動症、帕金森症等。但風池的功效,遠不止這些,頭面五官的疾病,如鼻炎、眼疾、耳鳴、牙痛、面部神經麻痹都可通過刺激它得到改善,尤其是青少年的近視眼,此穴為特效穴。此穴在後頸部,當枕骨之下入發際陷中,大緻與耳垂平。用拇指或食、中、無名三指向鼻根方向用力點按,點按時閉眼效果更佳。另外,此穴還是奇經八脈中的陽跷脈的終止穴,陽跷脈起于足跟,主管下肢運動,所以風池穴還是治療足跟痛的要穴。

肩井穴。右手随意搭在左肩上,右拇指貼于頸左側,右中指尖下即為此穴。此穴最善通經活絡,消腫散結,善治"不通則痛"之症,對偏頭痛、胃脘痛、乳房疼痛有即時緩解之效。另外,肩井穴善治牙痛,若與大腸經的合谷穴同時按壓,通常在30秒内,止痛效果就很明顯。您不妨收藏此法,以備急用。另外,拿捏肩井穴還可緩解坐骨神經痛,正所謂"下病上治",若能同時用肘尖按揉臀部膽經的環跳穴,效果更佳。

風市穴。此穴最好找,直立,将手垂于兩腿外側,中指尖處即為此穴。此穴也善治各種風症,與風池穴有近似功效,也可治頭痛眩暈,耳鳴耳聾。而且其還有安神之功效,用按摩棒稍重一些點按此穴一分鐘便會産生睡意,對改善失眠有很好的效果。此外,風市穴對三叉神經痛也有輔助療效。在此穴刮痧,還有祛風止癢之功效。

在風市穴下二寸,有個穴叫中渎。中焦隻有一個地方常堵塞瘀滞,那就是膽囊及膽管。所以中渎是治療膽結石、膽囊炎及膽絞痛的要穴。其實敲大腿上的膽經部分,主要就是敲擊風市與中渎穴,此處肌肉較厚,穴位較深,建議用四指關節尖來敲打,效果更佳。

陽陵泉。在膝蓋下外側,腓骨下頭前下方凹陷中。此穴為膽經之合穴,善治膽囊之病,對嘴苦之症有特效;該穴還為筋之會穴,凡與人體的筋有關的病症,皆可通過刺激陽陵泉來改善,如小兒抽動症、肋間神經痛、肩肘關節痛、急性腰扭傷等。而且此穴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調和肝脾。對于婦女月經不順,内分泌失調,甚至更年期綜合症,撥動刺激陽陵泉,總能解紛擾于亂世,化幹戈為玉帛。此穴最善舒肝解郁,常與著名的"消氣穴"太沖合用,功效更為明顯。

7、治療一切慢性病的關鍵就是健脾

在中醫理論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稱為是"後天之本"和"氣血生化之源"。運用健脾的方法,可以迅速增長人體的氣血,為防病治病儲備了能量。當新鮮的血液源源不斷地生成,并供應到全身各處,疾病便無藏身之地。因為治愈疾病的過程,就是把新鮮血液引到病竈的過程。脾正具備了生成氣血和運送氣血兩大功效。此外,脾還可以調控人體水液的代謝,如果人體水液代謝失常,體内就會有濕濁生成,而濕濁正是許多疾病滋生的土壤。所以說,治療一切慢性病的關鍵,就是讓脾強壯起來。

在飲食上,我們已經知道了健脾最快的是山藥薏米芡實粥、紅棗、牛肉、四季豆。另外我們還可選中成藥參苓白術丸、補中益氣丸、人參健脾丸。此外,還可以随時随地按摩我們的脾經,這條經有許多非常有用的穴位,有的增長氣血,有的善祛濕濁,有的專除腹脹,有的開胃消食,有的調經止痛,有的祛風止癢。脾經起于大腳趾端隐白穴,止于腋下側肋大包穴,左右各21個穴。隐白(井木穴):在足大趾趾甲根的内側角。此穴最善止血。像子宮出血、月經過多、崩漏等,都可選用此穴。通常可用艾條或香煙灸一灸,在穴位上距皮膚1~2厘米處,灸至皮膚發紅為度。此法還可治療小兒因肚子不舒服引起的夜啼不止,但要注意灸的時間要短些,以免起泡。常揉此處還可防止流鼻血,對過敏性鼻炎也有輔助療效。

大都(荥火穴):在足大趾本節後内側陷中,善治脾虛大便無力,心中有火不欲食,以及缺鈣引起的腰痛、腿抽筋等。

太白穴(俞土穴):此穴為健脾要穴,能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心脾兩虛,脾肺氣虛,病後脾虛等等;并有雙向調節作用,如揉此穴腹瀉可止,便秘可通;另外點揉太白穴還可調控血糖指數,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公孫穴(脾經絡穴):此穴為八脈交會穴,通于沖脈,沖脈為婦科主脈,所以公孫是治療婦科諸症的要穴,如痛經,不孕,崩漏。此穴是脾經絡穴,脾胃相表裡,所以一穴可治脾胃兩經之病。所以胃痛、胃脹、胃下垂,都可按公孫取效。就連胃經頭痛(眉棱骨痛),揉此穴也有很好的效果。此穴還能治高血壓、手麻、腰痛,真是無微不至,若配以心包經内關穴同時使用,效果更佳。

血海穴:屈膝,在髌骨内上緣2寸。男子以氣為根,女子以血為本,血海穴是婦科最常用穴位之一,能通治各種與血有關的疾病,不管是出血,瘀血,還是貧血,血不下行,都可選用此穴。此穴還有一特殊功效,專能止癢,取艾條或香煙灸此穴2分鐘,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陰交是生殖病專穴,地機穴是糖尿病必選,陰陵泉專祛濕毒,商丘穴最善消炎。

8、内分泌失調從三焦經尋找出路

三焦,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人整個體腔的通道。古人把心、肺歸于上焦,脾、胃、肝、膽、小腸歸于中焦,腎、大腸、膀胱歸于下焦。三焦經從手走頭,起于無名指指甲角的關沖穴,止于眉毛外端的絲竹空,左右各23個穴。三焦經與膽經是同名經,二者都是少陽經,上下相通,所以肝膽郁結的“火氣”也常常會由三焦經而出,于是三焦經便成了身體的“出氣筒”。三焦經直通頭面,所以此經的症狀多表現在頭部和面部,如頭痛、耳鳴、耳聾、咽腫、喉痛、眼睛紅赤、面部腫痛。三焦經的症狀多與情志有關,且多發于脾氣暴躁之人,打通此經,可以疏洩“火氣”,因此可以說三焦經是“暴脾氣”人群的保護神。及早打通此經,還可預防“更年期綜合症”的困擾。此經穴位多在腕、臂、肘、肩,“經脈所過,主治所及”,所以對風濕性關節炎也有特效。

液門(荥水穴):津液之門,在無名指、小指縫間。此穴最善治津液虧少之症,如口幹舌燥,眼澀無淚。“荥主身熱”,液門還能解頭面烘熱、頭痛目赤、齒龈腫痛、暴怒引發的耳聾諸症,此穴還善治手臂紅腫、煩躁不眠、眼皮沉重難睜、大腿酸痛疲勞諸症。

中渚(俞木穴):在手背側,四、五掌骨間。此穴最能舒筋止痛,腰膝痛、肩膀痛、臂肘痛、手腕痛、坐骨神經痛,都是中渚穴的适應症。此穴還可治偏頭痛、牙痛、耳痛、胃脘痛、急性扁桃體炎。此外,四肢麻木、腿腳抽筋、臉抽眼跳等肝風内動之症,都可掐按中渚來調治。

外關(絡穴):在腕背橫紋上2寸。外關即與外界相通的門戶。胸中郁結之氣可由此排出,外感風寒或風熱可由此消散。此穴絡心包經,因此外關可以引心包經血液以通經活絡,可治落枕、肩周炎、感冒、中耳炎、痄腮、結膜炎。此穴更善調情志病,與膽經陽陵泉同用,有逍遙丸之效。與膽經丘墟穴配伍,有小柴胡湯之功。此穴還能舒肝利膽,散郁解憂,可治月經不調,心煩頭痛,厭食口苦,胸脅脹滿,五心煩熱,失眠急躁之症。若腳踝扭傷,用力點按外關穴,可即時緩解症狀。平日多揉外關穴,還可以防治太陽穴附近長黃褐斑和魚尾紋,以及青少年的假性近視。

支溝穴,此穴在外關上1寸。所以與外關穴的功用較為類似,也可舒肝解郁,化解風寒,但同時還善治急性頭痛、急性腰扭傷、膽囊炎、膽石症、小兒抽動症。古書皆言其善治便秘,但其最為特效是治療“肋間神經痛”,俗稱“岔氣”。當岔氣時,用拇指重力點按支溝穴,即時見效。

9、腎經是強壯一生的經絡

太溪(俞土穴):在内踝高點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此穴是俞土穴,陰經以俞代原,所以也是腎經的原穴。太溪穴治療範圍極廣,是個大補穴,很多人覺得自己腎虛,如感覺腰酸膝軟,頭暈眼花,按按太溪,當時就會見效,比吃補腎藥快得多。具體地說,太溪穴可以治療足跟痛、失眠、耳聾、耳鳴、支氣管哮喘、小兒抽動症、經期牙疼、腎虛脫發、内耳眩暈症、高血壓、遺精、遺尿、假性近視。

照海穴:在足内側,内踝尖下方凹陷處。此穴是治療眼疾的要穴。照海是治療咽喉痛的要穴,不論是急慢性扁桃體炎,還是咽炎、鼻咽管炎,都有很好的療效。此穴有很好的安神鎮定之功,配合膀胱經的申脈穴,治療失眠和神經衰弱效果極佳。還可用于治療中風偏癱的足内翻。此外,此穴還是利尿消腫的要穴,經常點按,可以增強腎的泌尿功能。

複溜(經金穴):在太溪穴直上2寸。此穴專能通經活絡,利水消腫,去腐生肌。所以可以治療氣血瘀阻的慢性腰痛、膝關節腫痛、水腫少尿、月經不下、泌尿系統感染、潰瘍傷口不愈諸症。還可以治療夜間煩熱失眠、咳喘盜汗、口幹尿頻,與肺經的尺澤穴同用,療效更佳。

10、胃經——多氣多血的勇士

足三裡(合土穴),被奉為長壽第一要穴。足三裡,在膝眼下3寸向外旁開1橫指。足三裡為胃經的合穴屬土,為土經土穴,是治療各種胃病的首選。若能同時配上中脘穴拔罐,再點揉脾經公孫穴,會有即時緩解胃病之效。慢性胃病可在足三裡刺血拔罐(找專業針灸醫師),效果更加顯著。足三裡也是個"消氣穴",但與太沖消的"肝膽怒氣"不同,足三裡消的是胃腸的濁氣。有許多人整天肚子都是脹脹的,那就常揉揉足三裡吧。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刺激足三裡可以降低血糖。對胃下垂的患者,足三裡也有升提之效。另外,肌肉萎縮、痛風、高血脂、醉酒等等,都是它的适應症。

豐隆穴,它叫做"化痰穴",凡是嗓子有痰咳不出的,點按此穴,當時就會喉嚨清爽。隻是此穴位置不太好找,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胫骨外側2橫指。點揉時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節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經穴四周上下左右點按試探,取最敏感的點就對了。當您有痰吐不出的時候,豐隆穴會變得比平時敏感許多,自己就會浮出水面,不用擔心找不到。

胃經是多氣多血之經,也是我們獲得後天營養的主幹道。它上行頭面,令我們臉色紅潤,下行膝足,讓我們步履矯健,激活這條能量的供給線,讓它時時保持充足旺盛,那樣,我們就可以永遠昂首挺胸,精力無窮。

11、主治各類咳嗽的肺經

肺經的穴位不多,左右兩側各11個穴位,經脈從胸走手,起于中府,止于少商。但這些穴位都善治咳嗽,所以咱們就多說幾個。

雲門穴,中線任脈旁開6寸,鎖骨下緣處。兩手叉腰時,此處會有一個三角窩。雲門穴止咳平喘效果很好,還善治肩臂痛麻,頸淋巴結炎等。

中府,在雲門下1寸,為治療支氣管炎及哮喘的要穴,又是肺脾兩經的會穴,所以同時可以治療脾虛腹脹、氣逆痰多、食欲不振諸症。若與後背肺俞穴同時點按,可有即時止咳之效。

天府,在腋下3寸,此穴可以用一種特殊的方法來找到。兩臂張開,掌心相對平伸,在鼻尖上塗上一點墨水,用鼻尖點臂上,點到處就是此穴。此穴最大的效用,就是善治鼻炎,不論過敏性鼻炎,還是慢性鼻炎,經常按摩此穴,鼻塞流涕、不辨氣味的症狀都會明顯改善。

尺澤(合水穴),在肘橫紋桡側凹陷中,此穴作用極多,且療效迅速,諸位一定要多加用心。本穴善清肺熱,不但治熱性咳嗽,還對咽喉炎和扁桃體炎有特效。此穴不但是治療氣喘要穴,對因飲食不潔引起的吐瀉之症也有卓效。另外此穴還有治療鼻衄、遺尿、腰扭傷、高血壓等諸般功用。

孔最:凡竅之病,皆可用此穴調治,如耳痛、耳鳴、鼻塞、鼻衄。此穴還是治療痔瘡的要穴。另外,孔最還善調毛孔的開合,“為熱病汗不出”之第一要穴。孔最為肺經郗穴,郗治急症,所以此穴也可治急性咽炎、咳嗽、扁桃體炎。

太淵(俞土穴):此穴可治一切肺虛之症,對虛寒咳嗽、脾虛咳嗽,特别是表現為咳聲無力、遇寒即咳、口吐清稀白痰者,最為對症。太淵還是脈之總會,可治療各種心髒虛弱病症及各種與動靜脈有關之症。

魚際穴,在大拇指下肉肚最高點。此穴為肺經荥穴,“荥主身熱”,所以本穴清肺熱,利咽喉,滋陰涼血,适合熱症,對咽喉疼痛、咳嗽痰少者效果最好。魚際還是治療哮喘的要穴,經常按壓此穴,對哮喘有很好的預防功效。

12、被忽視的大腸經

皮膚病可以說是最讓人心煩意亂的疾病了,荨麻疹、神經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牛皮癬、疥瘡、丹毒、疖腫、皮膚瘙癢症??都讓人痛苦不堪。在百治無效之際,取大腸經刮痧,通常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大腸經為多氣多血之經,陽氣最盛,用刮痧和刺絡的方法,最善祛體内熱毒。若平日常常敲打,可清潔血液通道,預防青春痘。大腸經對現代醫學所講的淋巴系統有自然保護功能,經常刺激可增強人體免疫力,防止淋巴結核病的生成。

三間(俞木穴),位于食指近拇指側根部,第二掌指關節後。此穴最大的特點就是穴位好找,按摩方便,随時都可以操作。三間穴,最善通經行氣,上可通達頭面,治療三叉神經痛、齒痛、目痛、喉腫痛和肩膀痛;下能通腹行氣,瀉洩可止,便秘可通。另外,有研究指出此穴有消炎、止痛、抗過敏的功效。三間可作為日常的保健穴,常揉多按。

陽溪穴(經火穴),跷起拇指,拇指根與背腕之間有一凹陷,凹陷處即為此穴。此穴最善緩解頭痛及眼痛酸脹,但若用按摩法,一定要閉目,掐按一分鐘,才能有效。經常按摩,并配合金雞獨立,可以有效防止腦中風和高燒不退等症。

手三裡,曲肘取穴,在肘橫紋頭下2寸。此穴也善治胃腸病,與足三裡并用,效果更佳。此穴還善治腰膝痛,不論是急性慢性,都可點按此穴,可即時緩解症狀。手三裡善消腫止痛,對于頭面腫、牙龈腫、肩臂腫都有療效。此外手三裡還是治療鼻炎的要穴。手三裡可增強體質,是人體的強壯穴,所以平日也可多揉以健身。

曲池是治癢奇俠,通治各種皮膚病,還能降血壓;偏曆善消水腫;肩最散風寒;臂能除眼疾,常點揉此穴可預防白内障,還能治療麥粒腫。

13、強壯膀胱經——我們的身體可以固若金湯

人體有一個"馬其諾防線",固若金湯,那就是我們的膀胱經。膀胱經從頭走到足,起穴為眼内眦的睛明穴,止穴為足外小趾處的至陰穴,從頭到腳,貫穿整個後背,左右各67個穴位把守着我們的身體,是人體中投入兵力最多的經絡。膀胱經有許多俞穴,非常重要,如肺俞、肝俞、腎俞等。俞就是通道的意思,俞穴可以直接與相關的髒腑相通。如果胃痛,隻要在後背胃俞點按一下,疼痛馬上就可以緩解。如果覺得心血管有問題,那就多關注一下厥陰俞。膀胱經在脊椎左右各兩條,一條在脊椎旁開1.5寸,一條旁開3寸,這兩條同樣重要。當我們咳嗽時,我們除了要點按肺俞,還要把它旁邊的魄戶穴也同時點按了,這樣止咳的效果才最佳;同樣,胃痛除了點按胃俞,也要把胃倉穴一道按了才好;所以心血管的問題,除了要關注厥陰俞,更要關注它旁邊的膏肓穴。古人也把嚴重的冠心病叫做"病入膏肓",所以還是早點防治為好。其實,當我們的心血管有了問題的時候,通常厥陰俞和膏肓穴這兩個地方就會經常疼痛或感覺沉重,身體是會提前給您發出信号的。這時您就要多加關注了。

膀胱經的穴位因為都在背後,自己不好尋找和操作,所以不用記得太多,經常敲打臀部和大腿後側(承扶穴到委中穴)就是最好的膀胱經鍛練法,最有利于排出體内濕毒。有的人臀部及腿後側極為僵硬,更需要經常敲打,敲得松軟、有彈性就可以了。

膀胱經的委中穴,就在膝後窩正中,最好找,這是治療腰背痛的要穴。昆侖穴在腳後跟外踝骨後凹陷中,這個穴很深,要把指甲剪平用力掐才行,可以治頭痛、腰痛、足跟痛。因為點按昆侖穴有催産之功,所以孕婦禁用。此穴還能降血壓,您做"金雞獨立"時,可以在兩腳的昆侖穴同時拔上小罐,降壓效果最佳。拔罐若總是拔不住,則說明氣血下行不足,可用些軟膏将昆侖穴附近塗抹後再拔。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