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從象牙塔傳來不少令人悲傷的事情,我國高校有三位傑出青年科學家因病去世。
3月16日,山東農業大學官網發布訃告:山東農業大學副校長郝玉金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年僅51歲。
郝玉金教授為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教育部“***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帶頭人,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
如果你對于科學研究略有了解,你就知道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被譽為院士搖籃,如今的院士相當大比例在中青年時代都曾經獲得過這個項目,傑青基金設立于1994年,是經時任總理李鵬同志批準設立、用于培養造就拔尖人才的專項基金,競争十分激烈,能夠拿到傑青,基本上說明這位學者在科學研究這個領域已經十分出類拔萃。
而3月14日,我國知名材料學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光電學院副院長、光谷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周軍教授因工作積勞成疾,不幸去世,終年42歲。
周軍教授在新能源材料領域做出了多項開創性工作,他先後入選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國家“萬人計劃”拔尖人才、教育部“青年***”、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
曾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一等獎。
就在去年9月份,周軍教授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科學雜志《科學(Science)》發表,揭示水系熱化學電池廣闊應用前景。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軍教授團隊(左四)
而幾天前,東南大學交通學院胡伍生教授因突發心梗,搶救無效,不幸于2021年3月10日15時40分在南京逝世,終年56歲。
胡伍生教授為博士生導師,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獻給教育科研事業,主持與參加國家863、自然科學基金和工程研究等項目120多項,出版專著和教材12部,發表學術論文230多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2項,先後獲省部級等各類科技進步獎11項,寶鋼優秀教師獎等各類教學成果獎7項。
大學和科研院所是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陣地,高校教師并不輕松,對于責任心強、業務水平突出的中青年科研領軍人物來說,他們在教書育人、科學研究、帶領團隊、争取科研項目、發表研究成果等方面往往更加努力和追求完美,以至于他們工作極為忙碌,無暇顧及個人健康。
長期高強度長時間的智力性工作,導緻久坐缺乏運動、熬夜工作睡眠時間不足等等問題在高校教師中普遍存在……
過勞成為壓垮健康的
最後一根稻草
有研究顯示,我國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遠低于全國人口平均壽命十歲,并且有逐年降低的趨勢。
更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過勞死”的人數達到60萬人,已經超越日本成為“過勞死”第一大國。高知群體已經成為“過勞死”潛在危險的重災區。
“過勞死”一詞源于日本,又被命名為“亞健康”、“慢性疲勞綜合征”等多種稱謂。
“過勞死”人群的特點與我國高知人才群體的生存狀态特性有着高度重合:工作時間過長,工作壓力過大,每天絕大部分時間圍繞工作,承受較大的壓力,睡眠時間過短或睡眠質量差,久坐缺乏運動等等。
但事實上,工作并不會導緻人的死亡,但過度工作,缺乏休息,失去勞逸結合,卻會給健康帶來多方面的危害,進而導緻疾病發生或者說疾病危險因素不斷聚集,所以過勞死的表達并不準确,而是長期不良生活方式引發了健康問題,而過度勞累反過來又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高度重視久坐危害
無論是高校的科研精英,還是絕大多數辦公室職業人群,都會面臨工作中一個對于身體健康重大不利的問題——那就是伏案久坐。
事實上,大量科學研究無一不證明,久坐不動與多數慢性疾病的發生都密切相關,而這些疾病正是目前導緻人類死亡、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類型。
比如:
● 久坐不動導緻肥胖症;
● 久坐不動使得冠心病發生風險增加;
● 久坐不動使得高血壓發生風險增加;
● 久坐不動使得糖尿病發生風險增加;
● 久坐不動的人更容易發生下背痛;
● 久坐不動使得部分類型癌症的發生風險增加,這裡所說的癌症主要包括乳腺癌、結腸癌、直腸癌等;
● 久坐不動使得骨、關節、肌肉更容易退化,大大降低了人體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我們常把這種久坐工作生活方式稱為稱作“沙發土豆”,久坐不動不僅僅是大衆理解的運動能力退化,人變得無精打采和羸弱無力的問題。
更為要命的是,久坐不動會使得很多慢性疾病的發病風險大為增加,久坐的健康風險已經超過吸煙的健康風險。
換句話說,即使你不抽煙,飲食習慣良好,睡眠充足等等,久坐不動照樣有可能使得你患上心髒病、癌症、糖尿病。
運動不足已經超越吸煙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頭号問題。
所以,綜上所述,職業人群由于工作壓力大易産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從而使得心理負擔重,而久坐的職業工作特點又會對健康造成直接的損害,這就構成對于“身”“心”健康的雙重影響。
關注職業健康應該是每一家用人單位、職業人群都應該高度關注的話題,但職業健康的尴尬就在于這是一個說起來重要,做起來往往無法落地、不可持續,并且還不那麼緊急且重要的内容。
積極的職業工作場景你見過嗎?
運動為什麼可以有效消除
伏案久坐帶來的疲勞
很多人下班後就希望立馬葛優躺,理由是太累了不想動,如果你在下班後,還是延續久坐,那麼這種消極性的休息往往并不能消除疲勞;
而如果你讓自己做一些運動,哪怕強度低一些,輕松一些,也可以有效消除伏案工作帶來的疲勞感,讓你從積極性活動中得到真正意義上的休息。
所以說,不是太累不想動,而是不想動所以太累。
1、運動可以讓下降的工作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近十年的研究顯示:
一次急性運動可以在運動後的一段時間内,顯著提升人們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的提高具體表現為可以幫助人們更有條理地組織日常工作和制訂工作計劃,能夠更好地自我管理自己,用最佳的方式執行自己工作和完成任務,并且更好地控制自己在工作中的情緒;
研究還發現:
運動顯著提升大腦認知能力,包括記憶能力、思維速度、專注力和學習成績。從這個結論中可以看出,強調工間操,強化工作疲勞後運動,對于提升成年人工作能力大有好處。
2、運動緩解了慢性焦慮
規律地參加運動可以顯著減少焦慮情緒,近十年來研究發現運動不僅對于焦慮症起作用,對于大多數人存在的慢性焦慮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所謂慢性焦慮是指人們在很多時候因為一些事情或者壓力感覺到不安和焦慮,而這種情緒既夠不上嚴格意義的焦慮症,但又不是一種良好的情緒狀态,伏案久坐比較容易導緻人們處于慢性焦慮,而積極活動則可以顯著緩解焦慮情緒。
3、運動促進大腦休息
運動還可通過心肺、肌肉大量活動,改變大腦工作模式,這在生理學上稱作交互抑制。
什麼是交互抑制?
當我們安靜時,是主導抑制的副交感神經活動占優勢,而當我們運動時,是主導興奮的交感神經活動占優勢。
因此,可以理解為伏案久坐以副交感神經活動為主,副交感神經持續活動,久而久之就會導緻神經疲勞,而這時如果進行運動,主導興奮的交感神經就處于活躍狀态,交感神經的活動本身也可以更好地抑制副交感神經的活動,從而讓副交感神經得到休息,使得大腦得到充分放松。
4、運動增加了大腦供氧
還有一個更為簡單的解釋,跑步是典型的有氧運動,在跑步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大量的氧氣作為能量物質燃燒的原料。
這時就可以促進心肺向大腦供氧,腦血流增加就會讓我們從昏昏沉沉的腦部疲勞中清醒過來。
運動後大腦血流明顯增加,思維能力明顯增強
5、運動促進睡眠質量提升
有力的證據顯示中到大強度運動可以顯著提高睡眠質量。當然,運動提高睡眠質量不僅僅隻是由于運動讓你疲勞後,你累了所以睡得好。
大量研究證實,運動可以減少入睡所需時間;運動還可以減少從入睡到早晨起來這個期間醒來的次數和時間,也即減少你半夜醒來的情況;
此外,運動還可以增加深度睡眠的時長,減少白天昏昏欲睡的情況。而白天昏昏欲睡是許多腦力工作人群的典型表現,通過更優質的睡眠可以讓你第二天滿血複活,更好地投入工作。
6、心肺功能的增強本身還可以提升抗疲勞能力
我們對于心肺耐力的理解往往隻局限于長時間持續工作的能力,其實這樣理解隻對了一半,心肺耐力也是身體疲勞後消除所必需的。
也就是說,如果你有更強的心肺耐力,一方面你更不容易疲勞,另一方面,你也具有更強的疲勞恢複能力。所以很多人上了一天班感覺身體快要被掏空,其實這也是心肺耐力低下的表現。
通過有氧運動,提升耐力的同時也提升了身體抗疲勞能力,讓你在辛苦工作之餘,還能更好地享受生活,而不是回到家已經累癱。
健康生活方式
有哪些基本要素?
1、堅持規律運動
生命在于運動,過少和過量運動都不利于健康。當然,對于多數人而言,主要的問題是運動過少,而不是過量運動。
個人可根據自己的年齡、身體狀況和環境選擇适當的運動方式,但事實上,運動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量力而行,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一般認為每周至少要保持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或者75分鐘大強度運動,這是維護健康所需要的最少運動量,運動時可以說話就是中等強度比如健走,運動時無法自如說話就是大輕度比如跑步。
運動是健康生活方式最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運動,哪怕你的飲食習慣再好、睡眠再充足、衛生習慣再好,都不能稱之為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運動如此重要,以至于我們常常把運動與健康畫上等号。
2、膳食合理
合理安排膳食包括健康的飲食和良好的飲食習慣兩大方面。健康的飲食是指膳食中應該富有人體必需的營養,同時還要避免或減少攝入不利于健康的食物或者成分。
良好的飲食習慣包括按時進餐、堅持吃早餐、吃清潔衛生的食物、咀嚼充分、吃飯不分心等。
3、充足睡眠
2021年世界睡眠日中國主題“良好免疫源于優質睡眠”。數據顯示,數據顯示,當下我國有超3億人存在睡眠障礙,而運動人群失眠困擾比例僅為10%,這意味着普通人群失眠率比運動人群高近4倍。長期睡眠不足導緻免疫力低誘發其他疾病,危害身體。
研究表明,中年人每晚睡眠少于7小時,早亡危險增加26%。充足睡眠,睡前不要看手機,營造良好睡眠條件和環境都是現代人做得不好的地方。
4、保持良好心态
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讓自己的思想跟上客觀環境的變化,不斷變換角色,調整心态。
在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上要能夠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他人、正确看待社會,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适應社會。要樹立适當的人生追求目标,控制自己的欲望,知足常樂。
并非所有高校教師都不愛運動
施一公是典範
在去年廣州馬拉松賽上,西湖大學校長、我國生命科學領域頂級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完成了自己的人生首馬,成績為334,已經十分接近大衆精英跑者水平。
圖片來自馬拉松照片平台,感謝攝影師
從施一公清瘦的形象我們就能看出,運動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之前在清華大學工作期間,隻要北京空氣質量尚可,他就會在校内跑上幾公裡,平均每周要跑二三十公裡。他不僅自己跑,還帶着團隊跑。
上高中時,施一公就練習長跑,從800米到1500米再到3000米。進入清華上本科後,由于長跑隊隻招收專業運動員,他便轉練競走,從5000米到1萬米。
他曾在校運動會上創下全校競走項目紀錄。一直到1994年,在他大學畢業5年後,這個紀錄才被打破。很難想象,如今的大科學家當年還從事過競走這樣專業性、技術型極強的運動項目。
施一公院士說:跑步讓人有更充沛的體力,有的人以為,花了很多時間鍛煉,學習工作時間會,實際上,如果跑步方法得當,能有效增強心肺機能,還能讓大腦供血充足、思維敏捷、讓工作更有效率,事半功倍。
小結
科學家是一個國家的寶貴财富,也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推動力,他們肩負着探索未知、啟迪未來,傳承文明的曆史重任,同時科學家也是一個十分忙碌和辛苦的職業。
運動對于他們來說不僅僅是促進健康,更是繁重腦力工作之餘的重要調節。
運動改造大腦,運動不僅讓科學家更高效地工作,也得以讓他們為社會做出更大更持續地貢獻。
向三位優秀中青年科學家默哀,也希望更多高校教師和大衆引以為戒,重視健康和健康生活方式,再忙都不要忘記鍛煉,忙也許是成就人生必不可少的經曆,但忙不應該成為放棄鍛煉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理由。
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不是空話!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