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綜合 > 正文

中國曆史上著名少數民族的下落與民族血統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五十六個民族,其中以漢族人數最多,其他民族人數相對較少,習慣上稱之為「少數民族」。根據史籍記載,中國古代民族至少有一百六十多個,其中著名的有匈奴、鮮卑、羌、鐵勒、柔然、回纥、突厥、沙陀、黨項、契丹、女真等族,極大多數不在現存的五十六族之中。這些古代著名的少數民族,或建立朝代,或統一漠北,都曾叱吒風雲,而今安在?他們是消失在曆史中,還是到那裡去了呢?讓我們來探究一下他們的下落。

首先說匈奴,匈奴崛起於河套陰山一帶,從戰國以來便是漠北的大族,控弦三十萬,威脅秦漢帝國的北邊,著名的萬裡長城就是為防禦匈奴的侵擾而修築的。秦漢帝國傾全國之力,軟硬兼施,或和親通好,或通西域斷其右臂,或采主動攻擊,深入大漠;終於大大削弱匈奴勢力。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降漢朝 ,二十多萬衆被安置於今内蒙古、山西與陝西北部及甘肅東部一帶,為漢帝國守邊。東漢後期,他們更進一步内徙到山西中部汾水流域一帶,與漢人雜居。曹魏時代,匈奴部衆被編入郡縣戶籍,與漢人一樣同為編戶齊民,而融入漢族之中。五胡亂華

時,首先起事的就是匈奴族的領袖劉淵,從他用漢人的姓姓「劉」、命國号為「漢」,可見他已以漢族自居了。北匈奴則在漢帝國軍隊的攻擊下,一部分由北單于帶領,西遷至伊犁一帶,再向西遷至東歐,就是四世紀在歐洲出現的匈人(Huns)的祖先,他們在多瑙河中遊建立匈奴王國,其王阿提拉()号稱「上帝之鞭」,曾揮軍進攻羅馬。這一支匈奴人後來融入匈牙利一帶的土著之中。而留在漠北的匈奴人,據估計約占全部匈奴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則加入新興的鮮卑,成為鮮卑族的成員。

總之,匈奴族,南遷的與漢人雜居,加入漢族,留在漠北的加入鮮卑,西遷的成為東歐民族的一份子,從此退出曆史舞台。

代匈奴而起的漠北民族是鮮卑,鮮卑族興起於今大興安嶺的鮮卑山區,後來南遷至呼倫貝爾草原。他們接受漢帝國的招撫,合力攻擊北匈奴;北匈奴瓦解西遷,鮮卑代之而起,吸納匈奴餘衆,主宰北方大草原,進而入居遼西,并進入關中,於淝水之戰後,建立政權,成為五胡十六國的主要成員。進而以今山西大同一帶為基地,統一華北,建立北魏王朝。在孝文帝的漢化政策下,禁胡服,斷北語,在朝廷上限用漢語,改姓氏,如拓拔氏改姓元氏、獨孤改姓劉、步六孤改姓陸、丘穆陵改姓穆;於是内遷中原的鮮卑族,逐漸融入漢族。隋唐以後,鮮卑族遂消失在漢族之中,不再是一個民族實體了。

柔然是繼匈奴、鮮卑之後統治北方草原的民族,在西元402年建立柔然汗國,吸納在大漠南北殘存的匈奴、鮮卑等族,成為長城以南的北魏政權之主要威脅,經常南下攻掠。到了西元555年,柔然為新興的突厥族所敗,汗國覆亡,遷入中原的族人同化於漢族,殘存於漠北的則融入突厥。

柔然滅亡後,北方大草原先後為屬於突厥語族的突厥、鐵勒、回纥所控制。突厥原住於阿爾泰山南麓,是匈奴的後裔,傳說其始祖與狼交合,生十子,以狼為崇拜的圖騰。突厥原臣服於柔然,西元六世紀中葉,擊敗柔然,占領漠北草原與準噶爾盆地。勢力最盛時,其疆域,東起遼東,西至中亞鹹海,北抵貝加爾湖,威脅隋唐帝國。西元583年分裂為東西突厥,東突厥控制漠北草原,西元630年為唐帝國所滅。

突厥控制阿爾泰山以西,於西元659年也被唐所滅。東突厥族衆降唐,被安置在今鄂爾多斯草原。雖曾一度再興,在漠北重建汗庭,但不久為回纥所滅,族衆紛紛降唐,定居於内陸。安史之亂時,政府軍與叛軍中,均有不少突厥人,他們後來都融入漢族之中,他們分别改姓渾、張、薛與漢人無異。西突厥也有降唐遷入中原的,

中國曆史上著名少數民族的下落與民族血統

其中一支沙陀部被安置在今□北的鹽州,與散處在關中的沙陀人結合,遷到山西太原一帶,為唐朝征伐方鎮,屢立戰功。沙陀人在五代十國時期,先後建立後唐、後晉、後漢三個王朝與北漢國,盛極一時。傳說中的「十三太保」就是沙陀人。突厥亡後,族衆除融入漢族外,一部分歸附回纥,成為回纥族;一部分西遷至今阿富汗,在中亞建立塞爾柱突厥王朝及奧斯曼突厥王朝。

回纥原是漠北鐵勒族的一個部落,受突厥的統治,後來乘突厥衰敗之際興起,於西元745年滅突厥,建立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的回纥汗國。過去其他北方民族如匈奴、柔然、突厥均與中原王朝對立,相互攻戰,回纥則與唐帝國保持友好關系,唐朝三次将公主嫁給回纥的可汗,并且在唐朝「聯回(纥)抗吐(蕃)」的政策下,回纥出兵助唐朝平安史之亂,共同抵制吐蕃的擴張。回纥汗國後期,内亂不斷,汗庭於西元840年為黠戛斯攻破,族衆主要部分南遷至山西北部,融入漢族之中。其他一部分在草原中,融入室韋部落中,後來成為蒙古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西遷入今

新疆與甘肅河西。在河西的回纥為西夏所敗,但餘衆仍留居河西,明代稱為撒裡畏吾爾,今日稱為裕固族;留在新疆的回纥在五代之際建立喀喇汗王朝,勢力及於準噶爾盆地以西,伊犁河流域及南疆,其族衆後技成為今日維吾兒族的主要成員。

契丹起於今内蒙古東邊的老哈河流域,唐朝在此設松漠都督府。他們乘回纥衰敗而起,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於西元916年稱帝,東滅渤海國,西服回纥,北臣室韋,南入長城,建立遼朝,就是「楊家将」與小說《天龍八部》故事中的契丹王朝。西元1125年,遼為女真所滅,契丹人成為女真金朝子民;一部分稱大賀氏的契丹人徙居呼倫貝爾,又稱為達呼爾,後來也有不少徙居中原,改用漢姓,老國代胡格金台即達呼爾遺族。另一部分契丹人則投靠蒙古或西夏,西夏為蒙古滅亡之後,這一支契丹人也融入蒙古族。有一部分契丹人随蒙古大軍南征雲南大理國,後來落籍於

大理施甸、保山、騰沖、永德、龍陵、西雙版納等地,現有十五萬人,以姓阿、莽、蔣為多,有些人家至今仍供奉耶律氏牌位,甚至還有一部分從雲南搬遷到台灣的。元朝滅金之後,金統治下的契丹人,被元朝列為「漢人」與漢族雜居,融入漢族。來台的契丹後代可考的,以吳、張、何、陶、白、黃、賀、胡、金為顯族。

女真族分布於今西伯利亞東部,庫頁島、伯力、黑龍江一帶,南到今東北松花江、牡丹江。唐朝在此設黑水都督府。遼朝成立時,臣服於契丹。遼人滅渤海國,将渤海人遷走,渤海人或逃至高麗,或逃入中原,成為高麗人或漢人。女真人遂遷至渤海故地,其分布遂擴至今遼甯南部。女真後來聯宋滅遼,然後入侵中原,攻入開封,俘虜徽、欽二帝,中原盡入女真金朝版圖;女真乃移徙大批女真人、契丹人、奚人於中原。這些移入中原的族衆,在金亡於蒙古的元朝之後,均被視為「漢人」,與漢人雜居,迅速漢化而成為漢人。據估計,當時居住在中原的女真人約有二百萬。至於留在東北約也有二百萬的女真人,元亡之後,明朝設衛所羁糜統治,滿清建國之後,改稱滿人。而居於内蒙的四十萬女真人則歸附蒙古,成為蒙古族的一部分。明朝建立後,有不少女真部族歸附,明政府将其領袖留住首都,而将其部衆充軍,連同家小散處於全國各地的衛所,與漢族雜居,甚至改用漢姓,融入漢族。閩南的粘氏宗族即為女真人,根據他們的家譜記載,他們是女真名将俘虜徽、欽二帝的粘罕(完顔宗翰)之後,其第六世曾協助元丞相耶律楚材,在元朝任官。第八世遷居泉州晉江,清代中期族人有移居台灣的,今日多住在南投、彰化一帶,彰化福興鄉濱海地區舊稱粘厝莊的地方,是粘姓居民最多的聚落。滿清入關之後,滿人逐漸漢化,

且因八旗駐防全國各地的制度,使滿人分散在全國各地,久而久之遂融入當地,成為當地人。民國成立之後,滿人多隐蔽身分,改用漢姓,或姓金,或姓羅,甚至自稱是漢族。其實他們大多早已不會說滿語,不識滿文,而使用漢語、漢文,與漢人無異。隻有少數在東北偏遠的滿族自治縣鄉村,與遷到新疆駐防的錫伯族人,還說滿語,保持滿人的生活習慣。

至於古老的羌族,原活動於陝西西部、甘肅南部與青海河湟流域一帶。東漢時,西羌經常與朝廷發生沖突,是東漢頭痛的邊患,董卓就是在涼州以平羌亂而興起的。東漢每次打敗羌人,便将他們遷入關中。三國時代,關中羌人已有四、五十萬人。五胡十六國時期,羌人還建立後秦政權。他們長期與漢人雜居,遂融入漢族。但有一部分羌人則與鮮卑人合成吐谷渾人,住居於甘肅、青海一帶,信仰佛教。唐代後期,吐谷渾一部分遷至山西北部,融入漢族。其住居於青海的,則融入藏族。另外一支黨項羌則受吐蕃的壓迫,遷至今甘肅、甯夏與陝北一帶,逐漸吸收漢族文化,而形成西夏人,建立西夏政權(1032-1227)。敦煌石窟中就有許多西夏的碑刻壁畫。西元1227年,西夏亡於蒙古之後,族人大部分同化於漢族之中。一部分留居西夏河西故地,今河西走廊一帶不少居民是西夏遺民。另一部分西夏人則被安置在河南南部,今南陽、泌陽、信陽、方城一帶。還有一部分被遷到河北居庸關與保定一帶。居於原地黨項羌人則遷到今四川西北甘孜藏族自治州木雅地區,明朝在此設長河西魚通甯遠軍民宣慰使司,他們融入吐蕃,成為藏族的一部分。如今羌人已不再見於華北、中原,隻有在四川西北岷江上遊,即九寨溝與成都之間的山區,仍有羌人的聚落。

總之,中國古代著名的少數民族,多已在曆史中消失,如匈奴、鮮卑、柔然、回纥、突厥、沙陀、契丹、渤海、女真、羌、西夏等族,他們除了極少部分遷徙到境外,如北匈奴遷到中亞、東歐,西突厥遷到中亞之外,主要的部分則因遷入中原,與漢人雜居,而融入漢族;另一部分則彼此融合,如匈奴融於鮮卑,匈奴、鮮卑融入柔然,柔然又融入突厥,突厥又融入回纥,契丹則融入蒙古,渤海則融入高麗,女真也融入蒙古,羌人則融入吐蕃;甚至還進一步抟成新民族,如回纥演變成今日維吾爾族,女真族演變成今日的滿族,室韋、突厥、契丹、女真甚至加上漢人演變成今日的蒙古族。如此看來,古代著名的少數民族,雖已消失,但由於互相融合互相吸納的結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一族是純種的,尤其是漢族,幾乎是融合了所有的少數民族的大熔爐。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