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癌症診斷學說

 惡性腫瘤中醫診斷最常用的是八綱、髒腑、氣血三大辨證方法。首先,要分清陰陽、虛實、寒熱;其次,要确定病位,即屬哪一髒腑,再者要辨證在氣、在血。

  第一節 病性診斷

  一、陰陽

  陰陽是八綱中的總綱,也是辨證的大綱。隻有掌握了陰陽,才能推及表裡、虛實和寒熱的運用。中醫通常把腫瘤列入外科範疇,古代外科文獻中有關陰陽的論述很多。《外科集驗方》說:“發于陽者為癰,為熱、為實;發于陰者為疽,為冷、為虛。”又說:“陽中之陰,似熱而非熱,雖腫而實虛,……;陰中之陽,似冷而非冷,不腫而實,……。”還說:“陽中之陰,其人多肥,肉緊而内虛;陰中之陽,其人多瘦,肉緩而内實。”

  中醫認為毒邪“在髒在骨者多陰毒,在腑在膚者多陽毒”。“癰者熱壅于外,陽毒之氣也。其腫高,其色赤,其痛甚,其皮薄而澤,其膿易化,其口易斂,其來速也,其愈亦速。疽者結陷于内,陰毒之氣也。其腫不高,其痛不甚,其色沉黑,或如牛領之皮,其來不驟,其愈最難,或全不知痛癢,甚有瘡未形而精神先困,七惡叠見者,此其毒将發而内先斂。”據以上所述,熱、實、表為陽,寒、虛、裡為陰。總括分為陰證與陽證兩大類。

  1.陰證精神萎靡,語聲低微,面色晦暗,目光無神,動作遲緩,身冷畏寒,近衣喜暖,口不渴,尿清白,大便溏,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細無力等。外證陰證為疽,毒熱陷内,腫不高,色如常,痛不甚或全不知痛癢,形平塌,膿水清稀或臭敗,神色萎憊,病在髒在骨。預後其來不驟,其愈最難,有的瘡毒未形成而精神先困,七惡漸次出現,成為不治的敗症,這與惡性腫瘤描述極其相似,故惡性腫瘤應視為陰毒之證,因腫瘤初起漫腫,不紅不痛,經久不消,消瘦神疲,均為陰證。

  2.陽證精神興奮、發熱口渴,語聲粗壯,面赤氣粗,身熱喜涼,便秘尿黃,甚則煩躁谵語,舌紅,苔黃燥,脈浮、滑、數而有力等,其外證則熱壅于外,其腫高赤,痛甚,皮薄而澤,膿水黏稠,神清氣朗,易化膿,口易收,其來速,愈亦速。腫瘤一般來說是陰毒之證,如合并感染或腫瘤迅速惡化,則亦可出現陽證症候。人體内陰陽二者互為依存,平時,反映體質強弱的情況,在病時,直接影響疾病發展變化的趨向。當疾病發展至嚴重階段時,可引起亡陰、亡陽,甚至陰陽離絕而死亡。

  二、虛買

  主要辨清病邪的盛衰與人體抗病能力的強弱,因此虛實是八綱中的一個重點,特别是對腫瘤等慢性疾病關系極大。虛常指正氣而言,實常指邪氣存在。惡性腫瘤疾病過程的特點就是正虛邪實。

  1.虛證即正氣不足的見證,凡生理功能減退,久病耗損過多,少氣懶言,食少自汗,乏力消瘦,精神萎靡不振,氣短心悸,目視不正,手足并冷,二便失禁,舌光無苔,舌質胖嫩色淡,脈細弱無力或瘡口久不愈合,瘡面色暗肉蒼,膿水清稀等均屬虛證。虛證還要結合四診,具體辨别氣虛、血虛及陰虛、陽虛、各髒腑之虛等。

  2.實證即病邪過盛的見證;凡聲高氣粗,胸腹脹滿拒按;大便幹結,小便不利,高熱,煩躁谵語,肢節疼痛,口苦咽幹,苔厚,舌質堅斂,脈實有力等屬實證。腫瘤局部腫掀疼痛,積日不潰,或堅硬如石,亦為邪實。寒濕阻滞,氣滞血瘀,頑痰症積,腫瘤包塊亦為邪實的表現。

  在腫瘤的辨證論治中,辨明虛實情況是治療成敗的關鍵。八綱辨證結合氣血、髒腑、經絡的辨證,使對癌症患者有個全面的了解,針對邪實與正虛的情況,分别或結合使用攻邪和扶正的治療措施,有關這方面經驗将在其他章節中加以論述。

  三、寒熱

  主要辨别疾病的性質。凡有寒邪引起,或由陽氣不足所産生的機能衰退,陰氣偏勝的症狀,稱為寒證;凡由熱邪引起,或因其他病理變化(如濕郁化熱、氣郁化火、五志化火等),所産生的機能亢奮,陽氣過盛的症狀,稱為熱證。

  1.寒證惡寒,手足冷,面色蒼白,口不渴,喜熱飲,小便清長,大便稀薄,苔白,脈遲。

  2.熱證發熱,惡熱,面赤煩躁,口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黃黏膠臭,肛門灼熱或便秘,舌質紅,苔黃,脈數。

  腫瘤患者,邪毒郁滞,常表現為熱證;寒痰凝結,常表現為寒證,晚期患者病情複雜,常常寒熱夾雜,虛實相兼,須要詳為辨别。

  四、氣血

  中醫認為,氣是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人體各種機能活動,均依賴于氣血的運行而維持。血液的再生是由食物經過氣的作用(消化、吸收)轉化而成,全身各髒腑組織器官,都有賴于血的濡養。氣和血一陰一陽,互相化生,互相依存,關系十分密切,所以有“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之說。在病理上,氣病可傷血,血病也可傷氣,如氣滞則血瘀,血虛則氣少。氣血以循環運行不息為常。氣在正常情況下,升降出入,流暢無阻,循行全身各部。如因某些原因引起氣的運行失調,可出現氣郁、氣滞、氣聚,日久成積。血随氣行,“氣滞則血瘀”“氣塞不通、血壅不流”,氣滞日久必有血瘀,氣滞血瘀積久成塊。曆代文獻指出,乳癌發病與肝脾兩傷、氣郁凝結有關,故乳腺腫瘤初期多從舒肝理氣法為治。血随氣行,它的阻滞凝結多由氣行不暢引起,故血瘀多伴氣滞,滞凝久之則成腫塊。清代王清任《醫林改錯》中就指出:“肚腹結塊,必有形之血”,說明腹内有形的包塊腫物,多由血瘀所緻,故活血化瘀法是治療癌瘤的主要法則之一。不同的腫瘤與氣血有不同的關系,有的偏重于氣的功能紊亂,有的則偏重于血瘀的形成,但據我們的研究觀察,惡性腫瘤患者絕大多數都有氣血失調,其中具有血瘀證的更多。氣血失調主要包括氣滞、氣虛、血瘀、血虛證。

  1.氣滞由于外感六淫、内傷七清以及痰飲、濕濁、宿食、瘀毒等原因均可影響人體的氣的運行失常,引起氣滞、氣郁、氣逆等病症,因部位不同而異,腫瘤患者常見的氣滞有:

  (1)肝郁氣滞:肝喜條達,肝氣以疏為順,如因情志不遂,郁怒憂思都可引起肝氣郁滞,産生易怒,易激動,兩脅脹痛,少腹氣痛,乳房作痛結塊,脈弦等症狀。治以舒肝解郁,方以逍遙散加減,常用藥為柴胡、香附、郁金、當歸、青陳皮、橘葉、夏枯草、八月劄、川楝子等,适于乳癌初起、肝癌早期和其他腫瘤患者有上述症狀者。

  (2)肺氣壅滞:當外感風寒,遏于肺髒,或肺氣失于宣降,壅滞于内,或因痰涎壅盛,阻塞氣道,均可引起肺氣壅滞。證見喘咳上氣,胸悶發憋,氣短氣促,呼吸不暢,脈細澀或滑弦,常見于肺癌或肺轉移癌,或合并有肺氣腫、支氣管及肺部感染的其他腫瘤患者,治宜通宣肺氣,常用藥物有紫蘇子、紫蘇葉、麻黃、桔梗、射幹、牛蒡子、旋覆花、葶苈子等。

  (3)胃氣不降:胃氣以降為順,如胃氣不降而上逆,則産生嗳氣、惡心、嘔吐、呃逆、反胃、胃脘作脹、不思飲食等證,常見于食管癌、胃癌、贲門癌、肝癌等患者,亦可見于放療、化療後的不良反應以及其他惡性腫瘤引起的胃腸道證候,治宜理氣寬中,和胃降逆,常用降氣湯;旋覆花、代赭石、枳殼、木香、半夏、厚樸、佛手、香橼皮、綠萼梅、沉香、柿蒂、檀香、刀豆、甘松、梭羅子等。

  (4)腑氣不通:腑氣以通為順,食積停滞,腸道受壓,部分梗阻及胃腸功能紊亂引起,胃腸腑氣不通則出現腹脹、腹痛,腸形包塊,大便秘結,甚則嘔吐,腹中絞痛,脈來弦緊或弦數,治宜通腑化滞,通裡攻下,常用承氣湯加減,常用藥物有萊菔子、山楂、枳殼、槟榔、大腹皮、厚樸、大黃、芒硝、火麻仁、郁李仁、番瀉葉等。

  2.氣虛主要表現為氣短,自汗,肢體倦怠,少氣懶言,語聲低微,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脈虛弱無力。主要包括如下幾種證型:

  (1)肺氣虛:喘咳,氣短為主,痰多清稀,易感冒。常用藥物有人參、黃芪、黨參、甘草、冬蟲夏草、沙參、五味子等。

  (2)脾氣虛:食少,腹脹,便溏為主,甚則内髒下垂,常用藥有人參、黃芪、黨參、白術、山藥、扁豆、甘草、升麻、葛根、蓮子、薏苡仁等。

  (3)心氣虛:心悸,氣短為主,脈結代或細弱,胸悶或胸痛。常用藥有人參、黃芪、黨參、茯神、五味子、麥冬、遠志、炙甘草等。

  (4)肝氣虛:疲乏無力,不能耐勞,膽怯,頭身麻木為主。常用藥有人參、首烏、白術、黨參、山茱萸、酸棗仁、五味子等。

  (5)腎氣虛:腰酸腿軟,小便清長,二便失禁等。常用藥有菟絲子、枸杞子、金櫻子、桑螵蛸、仙靈脾、五味子、益智仁等。

  3.血瘀血行脈中,循環不已。血行障礙則形成淤血。由過勞跌撲損傷、寒熱失調、氣滞、氣虛等原因都可産生血瘀。臨床常見胸脅刺痛、癥積腫塊,以及經閉、痛經及血腫,瘀斑瘀點等。腫瘤患者常有下列幾種血瘀表現:

  (1)氣滞血瘀:氣為血帥,血随氣行,氣滞日久必緻血瘀,氣血凝滞不散,積瘀而成腫塊,所以可以把腫瘤腫塊的形成認為是血瘀,特别是合并有疼痛的腫塊,疼痛大多有固定部位,可扪及腫物包塊,舌質暗紅,有瘀點瘀斑等症,治療常用理氣活血法。常用藥物有枳殼、枳實、烏藥、木香、降香、八月劄、川芎、丹參、桃仁、紅花、三棱、莪術、澤蘭、雞血藤、牛膝、王不留行、白屈菜、土鼈蟲、幹漆、急性子、水紅花子、劉寄奴、馬鞭草、蘇木、虎杖等。還有乳香、沒藥、石見穿、喜樹、五靈脂、毛冬青等。

  (2)氣虛血瘀:氣滞可緻血瘀,氣虛不能帥血而行亦可緻血瘀,這在腫瘤患者中更為常見,有的患者在腫瘤手術後,氣虛而引起血瘀,有的是因腫瘤消耗而緻氣虛血瘀者,此時不但有淤血,而且兼有氣虛表現,呈現疲乏無力,食納減退,腿軟,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脈細澀無力,同時有瘀點瘀斑,肚腹結塊疼痛或痛有定處,刺痛等,治宜益氣活血,常用藥物有生黃芪、人參、太子參、丹參、赤芍、雞血藤、紅花、益母草、澤蘭、莪術、郁金、延胡索、三七等。這時因有氣虛,故破氣傷氣行氣藥少用或不用,破血攻堅藥亦少用,以免進一步耗氣傷血。近年來,我們還發現一些患者在放療、化療過程中,逐漸出現舌上瘀點、瘀斑及面部黑斑加重,臨床表現有氣虛血瘀或加重了原有的氣虛血瘀證,這是因為放療及化療藥物傷氣耗陰,緻使氣虛而血瘀的結果,治療和預防這種氣虛血瘀,就要在放療、化療的同時給予益氣活血的中藥治療。

  (3)血瘀經絡:經絡是内連髒腑,外達四肢百骸、肌膚筋骨的重要組織,許多腫瘤患者血不循經,溢于經絡,形成皮下瘀斑瘀點,皮下腫物青紫腫痛,面色黧黑,口唇有黑斑塊,爪甲有暗黑色素沉着,有的患者在化療輸液後,沿靜脈血管有色素沉着,或有血栓性靜脈炎,此為血瘀經絡,治宜通經活絡、祛瘀活血。常用藥物有歸尾、赤芍、桃仁、紅花、水蛭、雞血藤、劉寄奴、鬼箭羽、乳香、沒藥、牛膝、桂枝、三棱、莪術、延胡索、絲瓜絡、川芎、玄參等。

  4.血虛主要表現為面色無華,唇舌指甲色淡,毛發幹枯無光澤,舌淡脈沉細。主要包括心血虛和肝血虛。

  (1)心血虛:心悸煩躁為主,健忘,失眠多夢,脈細或結代。常用藥物有柏子仁、生地黃、丹參、玄參、當歸、白芍、龜闆、百合、首烏藤、浮小麥等。

  (2)肝血虛:驚惕頭暈,易怒為主,肢麻,震顫,經少經閉,脈細弱。常用藥有當歸、白芍、首烏、枸杞子、熟地黃、牛膝、雞血藤、大棗、木瓜、丹參、阿膠等。

  第二節 病位診斷

  一、髒腑

  髒腑即人體内髒的總稱。髒腑的内容包括五髒(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五髒之外還有心包絡,因此實際上是六髒六腑,但因心包絡是心之外圍,有保護心肌的作用,其病理變化大體與心一緻,所以習慣上仍稱為五髒。此外,還有腦、髓、骨、脈、膽、女子胞(即子宮),稱為奇恒之腑,這是從它的功能特點而單獨提出來的。五髒六腑的功能,雖然各有其不同的特點,但五髒和六腑的功能,又各有其共同之處,即五髒是儲藏精氣的,六腑是主管消化、吸收、排洩的。髒是“藏”的意思,腑有“府舍”即有人有出的意思,奇恒之腑是因為形狀同腑而功能同于髒。中醫學說中,每一髒腑各有它的功能系統,代表了一系列作用,有的還概括了現代生理學中兩個以上不同的生理系統功能在内,如:

  “心”不僅包括解剖學所指的心髒功能,而且還包括着大腦的中樞皮層活動在内。

  “肝”除藏血主管幫助脾胃消化吸收和輸送營養、有耐受疲勞和抵禦外邪的能力外,也包含有管理人的精神郁怒等表現在内,同時,經現代醫學研究指出,它的功能與自主神經系統功能活動密切相關。

  “肺”中醫認為,肺的主要功能是主氣,司呼吸,為體内氣體交換的通道。朝百脈,輔助心髒維持血液的正常循環。還主氣之肅降,與脾腎共同完成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通調水道)。

  “脾”主要功能是幫助胃腸消化水谷飲食,吸收和輸布營養精微,并認為是血液産生變化之源泉,髒腑肢體各部的營養物質也都來源于脾的運化,所以說脾胃為“後天之本”。

  “腎”是人體生命的根源,所以稱之為“先天之本”。它的主要功能:一是有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的作用,推動這一作用的動力叫做“命門”,又叫“腎陽”,或“元陽”,而這一動力的物質基礎叫做“精”,又叫“腎陰”或“元陰”,因此有“腎主命門火”和“腎藏精”的說法;二是主水液,即對體内水液代謝平衡起着主要作用。據現代醫學研究,中醫的“腎”不僅與泌尿、生殖功能有關,而其本質與體内下視丘一垂體一腎上腺皮質這一神經内分泌軸有密切關系,中醫腎陽虛的表現即垂體一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的結果,而應用溫補腎陽的中藥就能增強其功能。

  在正常情況下,五髒之間的功能有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的關系,六腑之間有着承接合作的關系,髒腑之間有表與裡的相合關系,五髒與肢體五官之間有所主與歸屬及外部器官的開竅關系等,這樣就構成了人體内外各部功能互相聯系的整體。

  曆代許多中醫文獻指出,腫瘤發病與髒腑功能失調有關,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髒腑功能失調,以脾腎虛損為主。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腎虛損則正氣虛弱,以緻衛外之氣無從以生,引緻癌瘤産生。

  腫瘤病竈生長的部位與髒腑經絡有關,除本髒本腑本經外,常常還可能波及其他髒腑經絡引起失調,除各内髒癌症屬所生髒腑外,根據中醫理論,某些部位與某些髒腑經絡相關。如乳癌歸屬肝胃二經,因為肝經與足陽明胃經均與乳腺相連;子宮癌屬沖任二脈;口腔癌屬心脾二經病變;舌為心之苗,舌癌亦常為心火過盛所緻;眼部腫瘤屬肝,耳前後頸部腫瘤屬肝膽,陰莖癌屬腎;腦瘤亦歸屬于腎。對于血液病的骨髓病變亦常歸之于腎,這些都是根據中醫理論,髒腑經絡及各組織器官等的相屬關系、表裡關系等來辨别疾病部位,以指導治療。

  二、表裡

  表是指肌膚體表,裡是指髒腑,它能辨别疾病所在部位和病情的深淺。表證一般是指感受外邪,病變較淺易于治愈的;裡證是指邪毒深入髒腑,難以治療;或因七情、飲食、勞倦所傷,病自内發而傷及髒腑的,也屬裡證。《外科正宗》記載:“癰者壅也,毒勝于外,其發暴,而患浮淺;疽者沮也,毒攻于内,其發緩,而所患深沉。”一般來說,表證是邪氣有餘,裡證是正氣不足,而且表裡辨證還必須與虛實、寒熱結合起來,具體分析它是表寒、表熱、表虛、表實;以及裡虛、裡實、裡寒、裡熱等,辨證論治。

  腫瘤患者一般起病緩慢,均屬裡證,作為腫物侵犯各髒腑組織,是邪實存在,但久病耗氣傷血等必然導緻體内虛虧,形成裡虛證,隻是當癌症患者有感染時,有發熱、惡寒時才認為有表證存在,而裡證發熱,不惡寒反發熱,發熱多有定時,如午後發熱等。癌症患者發熱常表現為裡熱證。

  三、經絡

  經絡是人體組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溝通體表與體内,上部與下部,聯絡髒腑組織與氣血運行的一個獨特的系統。經絡包括經脈與絡脈兩部分,經有路徑的意思,是縱行的幹線;絡有網絡的意思,是經脈的分支,如羅網維絡,無處不至。在經脈之中又分為正經十二條及奇經八條。正經與髒腑直接相通,統稱十二經脈,分别循行與體表的一定部位,又與一定的内髒密切聯系,各條經脈之間,又通過絡脈互相溝通,從而使機體的各個部分聯系成一個整體。奇經八脈的特點是不與髒腑直接相通,不受十二經脈循行次序制約,其中任脈、督脈與正經相連,并各有其本身的腧穴,所以在針灸學中,常與十二經相提并論,合稱十四經。

  經絡在生理上,具有運行營衛氣血、溝通表裡,抵禦病邪、保衛機體的功能。奇經八脈也是氣血運行的通道,當十二經脈運行的氣血盈滿時,就溢流到奇經八脈中儲存起來。當十二經脈氣血不足時,奇經八脈再把氣血還流到十二經中,所以奇經八脈的主要作用是維系和調節十二經脈氣血。由于奇經八脈也各有其循行路線,因此它們所涵蓄的氣血,同樣起着營養體内組織、外濡腠理的作用,奇經八脈運行障礙,也會産生不同的病變,如任脈不和的女子可導緻帶下病及癥瘕病等。在病理變化時,經絡既可由于外感風寒、濕邪等的侵襲留止而受損,又可被痰、食、毒、血瘀、氣滞等瘀阻而不通;若内髒的生理功能失常,也能導緻經氣郁滞或經氣不足。前述腫瘤的病因與緻病作用均能引起有關經絡的病理變化。使病邪淤毒在體表或體内蘊結,日久成積、成腫,形成腫瘤。而這些腫瘤病變又可以在經脈循行的路徑上反映出來,同樣,髒腑發病也可以影響到經脈,而在其所屬經脈循行路徑上發生異常變化,如肝病則兩脅下痛引少腹就是因為兩脅與少腹是肝經所循行的部位。在治療上除了應用穴位治療以外,腫瘤的治療還必須注意疏通經絡。理氣化滞、活血化瘀、化痰通絡等法則都有疏通經絡的作用。

  第三節 癌症患者舌脈證候表現

  一、舌診

  通過觀察患者舌質和舌苔的變化以診察病情的一種方法,是祖國醫學望診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中醫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之一。通過舌診可以判斷人體髒腑氣血的盛衰、區别病邪性質、分辨病位的深淺,推斷病邪轉歸與愈後。主要分為舌質和舌苔兩個方面。舌質的變化主要反映髒腑氣血的寒熱、虛實;而舌苔主要是觀察病邪的深淺和寒熱濕燥的變化,以及消化功能的病變,但舌質和舌苔不是截然分開的,應互相結合來觀察。

  (一)舌質可分為舌色與舌态兩部分

  1.舌色 正常舌質顔色應為淡紅色,深淺适中,鮮澤紅潤。病态的舌色有下列幾種:

  (1)紅舌:比正常舌色更紅,為熱證、實證表現。紅而幹是胃津已傷,紅而幹又無舌苔,是傷津更甚。平時嗜飲白酒的人往往色質幹紅。著者曾見一贲門癌患者,嗜酒多年,在贲門癌切除術後仍每日飲酒,約每三日飲一瓶(500毫升)大曲酒,結果舌質幹紅如楊梅,上被褐苔,數年不退,結果在術後第七年,又因胃出血經胃鏡檢查證實為殘胃癌(二重癌),再次作全胃切除術,術後約兩年半終因肺心病加重,做氣管切開以人工呼吸器及鼻飼管維持生命,但此時卻發現舌質由暗紅紫色逐漸轉為深紅,再變為淡紅色,其上黑褐苔亦消失,這可能與忌酒及規律的鼻飼營養改變了消化道功能有關,後死于肺功能衰竭。舌色比正常淡的是寒證、虛證。色淡紅而無苔的是氣血素虛,如光而無苔,舌質淡紅是氣虛和陰虛的表現。舌質鮮紅是體内有熱或陰虛生内熱。鮮紅無苔是陰虛火旺,舌紅起刺是營分熱盛;按部位說舌尖紅為心肺熱盛;舌邊紅為肝膽熱盛;舌心幹紅為胃熱陰傷,舌光紅嫩無苔(鏡面舌)為津液大傷之象,這種舌在鼻咽癌、腮腺癌以及頭頸部腫瘤做局部放射治療時常見。在胃腸道手術後,有瘘管形成,大量消化液丢失時,亦可見到鏡面舌,說明它與消化道消化液的分泌有關。如果舌紅而紫,有紫色斑塊或紫點,是血熱兼瘀的表現。

  (2)绛舌:深紅而豔即為绛色,表示熱在營血。舌绛而光,中心發幹為心、胃被邪火燔灼,大傷津液;舌绛不潤,幹枯而萎為腎陰幹涸。晚期腫瘤患者,邪熱瘀毒入血分,常見绛舌,有時肝癌患者亦見此舌。舌绛而見紫斑,表示将出現瘀斑及皮下出血。

  (3)紫舌:舌紫而腫大為酒毒攻心;紫而晦暗,多屬瘀血蓄積,常見于肝癌。舌紫粗焦而幹,多是熱毒;紫而暗淡滑潤,多是虛寒見證,曾見一例食管癌術後及一例鼻咽癌放療後均見到舌上紫藍瘀條瘀斑,經久不退。

  (4)藍舌:藍舌是疾病危重證候,舌藍有苔的,髒腑損傷未甚,若舌藍無苔,則屬氣血大虧的危病證象。

  2.舌态指舌的形态

  (1)胖大:舌脹大,舌胖而色淡多為脾、腎氣虛;舌胖大青紫色暗者多有瘀毒。

  (2)瘦小:舌體薄而瘦小,色淡紅的是心、脾氣血兩虧;色嫩紅的多為陰虧熱盛;若色绛而幹的是熱極津涸,多見于腫瘤久病邪熱耗陰之時。

  (3)裂紋:舌紅绛見裂紋多是血分熱盛;舌绛光幹而顯裂紋的是陰液大傷;舌質淡紅、體嫩而有裂紋的屬氣血兩虧。

  (4)齒痕:即舌邊出現的齒印,不論舌體胖瘦或見何種舌色,凡有齒痕,皆屬虛證。如舌體胖色淡有齒痕的是脾氣不足;體瘦舌紅有齒痕的屬氣血兩虛。

  (5)芒刺:舌體上有軟刺是正常的。但如舌生芒刺,是邪熱内結的現象,芒刺越大越多,熱邪結實越重。多見于胃腸實熱結滞等證。

  (6)舌體強硬:如舌色紅绛、高熱神昏,是溫病邪人心包,熱毒壅盛;舌體抖顫、難言而色淡,是心脾氣虛;如舌顫而質紅,則是肝風内動;如舌卷兼見陰囊内縮,叫做“舌卷囊縮”,是肝經之氣欲絕的先兆,是臨危證候之一。

  (二)舌苔

  舌苔的生成是由三方面所緻,一是由于胃氣所生;二是由邪濁上升而生;三是由飲食積滞所成。舌苔主要是反映胃腸道消化功能的狀态和邪濁深淺。正常舌苔是由胃氣形成,其狀薄白而清淨,不幹不濕,不滿舌,是正常情況。

  1.苔形的變化一般觀察舌苔的厚薄,可知邪氣的深淺;苔的潤燥,可知津液的存亡;苔的腐膩,可知腸胃之濕濁;舌苔之偏全可以診知病變所在,舌苔滿布是邪氣散漫;舌外邊有苔内無苔是病邪不深,而胃氣已傷;内有苔而外無苔是邪雖減輕,但胃腸仍有積滞;舌苔偏于一邊是表示病在這一邊,舌心無苔是陰虛、血虛或胃氣傷所緻。有的腫瘤患者,我們看到半邊有苔,而且常在患側。如果放療後舌心光剝無苔,說明胃陰損傷。

  2.苔色與疾病病苔有白、黃、灰、褐、黑苔及兼色等。

  (1)白苔:正常時,舌的中部和根部微白而薄,邊尖淡紅,光潤鮮澤。主病白苔可由于幹濕厚薄不同分為白薄滑苔(外感風寒)、白厚滑苔(寒痰内蓄)、白膩苔(濕濁内蘊)、白薄幹苔(肺胃津傷)、白厚幹苔(熱傷津液,濕濁不化)。

  (2)黃苔:表示有熱。薄黃滑苔多見于外感化熱人裡,尚未傷津。黃膩苔是溫熱互結于氣分。黃厚膩苔是濕熱較重的表現;黃薄幹苔,表示裡熱津傷,多見于大便幹燥,小便短赤。黃厚燥苔多是腸胃津傷燥結,如邪熱已極則出現老黃燥裂之苔,這時就要急用下法。

  (3)灰褐苔:多由白、黃苔轉化而來,苔灰黑而幹,舌質深紅,多屬邪熱灼傷津液;灰滑苔、舌質淡、苔淺黑而滑潤,為陰寒過盛的表現。

  (4)黑苔:多由灰苔或黃苔轉化而來。黑苔幹燥是津枯火盛;如黑苔燥裂,芒刺高起,津液幹焦,是心腎精血将涸,病勢危重,急需養陰生津潤燥增液法;黑苔滑潤而舌質暗淡,是為陽虛寒極或痰飲内伏;黑苔生刺,望之雖燥,但渴不多飲,舌邊或有白苔,舌質淡潤的,是為真寒假熱的表現,治療就應用溫陽以驅寒。著者曾治一例鼻咽癌放療後患者,舌苔黑滑而膩,因系放療後引起,先按熱傷陰津治療,給以養陰生津潤燥之劑,如生地黃、玄參、麥冬、石斛、沙參等藥,黑苔如故;後辨證發現患者腹中覺涼,舌黑苔而膩,改用溫陽法,投以附子、幹姜之類,服藥一周,黑苔退淨,後另一醫生又複用養陰生津法,黑苔又重新出現,再次改用溫陽法之後,黑苔又退,症狀亦改善,說明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三)舌診在腫瘤診療中的意義

  近年來,國内有些單位研究了舌象與癌症的關系,認為有一定的特點和規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中醫診斷協作組組織全國30餘個醫療、研究單位,于1965年、1990年進行兩次大協作,調查癌症患者16865例、非癌症患者4049例、健康人8845例的舌象。舌象研究共有舌質、舌體、舌苔、舌脈4項。舌質中淡紅舌為正常舌質,健康人組高達55.64%,癌症組為19.95%,非癌症組為36.08%,但青紫舌健康人組最低為20.74%,癌症組最高達57.35%,非癌症組居中,占35.59%;正常舌體健康人組最高達79.71%,而胖大、齒痕、裂紋等病理性舌體,以癌症組為最嚴重,占38.96%;正常薄白苔亦以健康人組最高,占75.42%,病理性膩苔(白膩或黃膩、黃膩)、剝脫苔仍以癌症組最高,達52.61%;舌脈(舌下靜脈)正常者健康人組為84.12%,而癌症組異常舌脈則高達38.11%。可見癌症組病理性舌象較為嚴重,如青紫舌癌症組為健康人組2.8倍,病理性舌體為1.9倍,病理性舌苔為2.2倍,異常舌脈為2.4倍。不同癌症病種均有其突出的病理舌象,如青紫舌以在食管贲門癌、肺癌、肝癌等最嚴重;膩苔以在膀胱癌、胃癌等較多;異常舌脈則以在肺癌、肝癌等多見。中晚期癌症與早期相比,青紫舌、膩苔、異常舌脈要嚴重得多。中醫辨證為虛證者的胖舌、裂紋舌較多,虛實夾雜證和實證者的青紫舌、膩苔、異常舌脈居多。手術後胖舌較多,化療後膩苔、胖舌較多。放療後紅舌、青紫舌、剝苔多見,放療後青紫舌若能消失,預後較好;反之,表示有轉移、複發可能。癌症青紫舌與血沉有密切正相關表現。癌症淡白舌、青紫舌與血清溶菌酶活力有關。通過胃鏡檢查胃癌與各種胃炎的舌象均有所差異,特别在青紫舌、膩苔、剝苔和異常舌脈上,均以胃癌為突出。癌症患者青紫舌、舌瘀斑、異常舌脈等,其在甲皺微循環障礙均特别嚴重。癌症舌象可能與免疫功能有關,如肺癌、食管癌通過治療,其細胞免疫功能上升,同時青紫舌亦有所減少。癌症患者舌苔厚膩、膩燥、黃白等差别,其角化細胞多少均有所不同。癌症患者不同舌質,在光鏡和電鏡觀察下,均有不同形态學表現。[1]

  舌診在腫瘤防治中,可應用于粗篩、輔助診斷、判斷預後、辨證分型及指導治療等方面。

  1.用于粗篩河南、河北、陝西、山西等地曾報告在食管癌普查中,應用舌診作為粗篩有一定的意義。除舌診異常外,還結合可疑症狀及家族史進行粗篩拉網。如河北省涉縣,對30歲以上的98778人進行粗篩,陽性者15434人,經食管拉網細胞學塗片檢查診為食管癌者353人,其中舌診陽性者311人,占88.1%,舌診陰性而因症狀可疑檢出者42人,占11.9%。實踐證明用舌診問診初篩普查食管癌的方法是可行的。

  2.用于輔助診斷童國泉等[2]在1962年首先報道了原發性肝癌的舌診特征——肝瘿線。即舌的左右兩側邊緣呈現紫或青色,成條紋或不規則形狀的斑塊、黑點。76例中有此線者59例,占77.69%。為了證實肝瘿線是原發性肝癌所獨有的舌象特征,童氏又對208例其他疾病患者的舌象進行了觀察,結果發現僅有11例患者有肝瘿線,因此認為肝瘿線是診斷原發性肝癌的重要特征。江蘇省啟東縣合豐公社醫院腫瘤防治組[3]也發現舌兩側青紫色斑塊與肝癌有關。徐飛等[4]對50例慢性肝病、30例食管贲門癌及44例肝癌患者的舌質進行觀察,發現有39例肝癌患者的舌質有肝瘿線,而慢性肝病及食管贲門癌患者則無此表現。并發現當肝癌合并感染或病情加重時肝瘿線明顯,而合并消化道出血時肝瘿線消失。王榕平[5]通過血液流變學測定研究原發性肝癌舌象與血液流變學的關系,認為原發性肝癌患者血液處于濃、黏、聚、凝狀态是形成肝瘿線的病理基礎,肝瘿線可能是原發性肝癌長期瘀血後的繼發性改變,是全身微循環障礙的局部表現。

  3.用于判斷預後蘇氏[6]通過對380例原發性肺癌患者舌象進行觀察分析,發現舌象對肺癌分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舌質淡紅、舌苔薄而質潤,多為病之早期;舌質紅或紫、青苔厚而腐膩,多為肺癌中晚期。本組病例紫舌213例,占56.05%。馮月娟等[7]對112例肺癌中醫證型、舌象與病理分型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I、Ⅱ期肺癌20例,淡紅舌13例(65%),薄白苔14例(70%);Ⅲ期以上肺癌92例,淡紅舌10例(10.87%),薄白苔18例(19.75%),兩者差異有顯著性;且Ⅲ期以上肺癌紫暗舌、胖大舌、齒痕舌、裂紋舌、膩苔、光剝苔及舌下絡脈曲張也明顯增加。另外,舌象的變化對判斷疾病的預後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舌質由紫轉淡紅或晦暗轉明潤,舌苔由厚變薄,由無苔變薄苔,說明病情好轉,反之為逆;舌紅绛少苔或無苔表示胃氣已絕,預後差。

  4.用于辨證分型通過對舌質、舌苔的觀察,可以幫助我們在實踐中正确地進行臨床辨證。正如《臨症驗舌法》所雲:“核諸經絡,考手足陽明,無脈不通于舌,則知經絡髒腑之病,不獨傷寒發熱有苔可驗,即凡内外雜證,也無一不呈其形,苔其色于舌……據舌以分虛實,而虛實不爽焉;據舌以分陰陽,而陰陽不謬焉;據舌以分髒腑、配主方,而髒腑不差,主方不誤焉。危急疑難之頃,往往證無可參,脈無可按,而惟以舌為憑;婦女幼稚之病,往往聞之無息,問之無聲,而惟有舌可驗。”病位之深淺,病邪之性質,正氣之盛衰,主要是從表、裡、寒、熱、虛、實幾個方面來辨證的,而我們通過察舌便可分辨表證和裡證、寒證和熱證、虛證和實證。同時,舌診還可幫助我們判斷某些特殊的緻病因素。

  5.用于指導治療有人報道,鼻咽癌放療後,病竈雖已消失,如果舌質變紫或舌邊瘀斑不消,則易轉移和複發。對有紫舌及青紫舌、瘀斑等癌症患者,以活血化瘀法治療,紫舌可部分消失或減輕,微循環障礙等血瘀症表現亦明顯改善。總之,中醫認為,病的表現與舌的表現有關,如舌質嬌嫩而薄或淡紅、或微白,都可用補法,但若見黃膩苔,則是餘邪未清,不可用補;如系陰虛舌,則用養陰生津法治療

  二、切診

  中醫對切診有着豐富的實踐經驗,切診是用手直接檢查身體各部和脈象的一種診斷方法。它包括觸診和切脈兩大部分,一般觸診檢查方法和意義及脈診的方法、診斷意義,已有中醫診斷學方面專著,此處不再贅述,現隻就腫瘤臨床診療中體會到與切診有關的作一簡單介紹。

  (一)脈診在腫瘤患者辨證上的意義

  癌症屬于全身性疾病,它的病理變化必然反映到脈象上來,中醫傳統脈象有28種之多,但腫瘤臨床患者常見的還是沉、細、弱、弦、浮、滑、數、澀、促、結(代)脈等。

  1.浮脈輕取即得,按之稍減但不空虛。多主表證,浮而有力是表實證,多見于左手;如果陰虧于内,陽氣浮越于外,或陽氣虛損,也可出現浮而無力的脈,且多偏于右手,是為裡虛證。腫瘤患者外感可出現浮脈。

  2.弦脈端直而長如按琴弦,多見于氣滞、疼痛、痰飲等證。腫瘤患者多有氣滞疼痛或痰飲内蓄,故可見弦脈;如老年患者素有肝陽上亢高血壓動脈硬化症,雖有腫瘤亦多見弦脈。

  3.滑脈往來流利,如珠應指。多見于痰濕凝聚、蓄血、停食、溫熱内蘊等證。腫瘤患者多有痰濕,脈常見滑脈。 4.數脈一呼一吸超過五至(每分鐘90次以上),主要為熱象表現,有力的為實熱,無力的為虛熱;弦數有力為病邪壅盛,細數無力是陰虛血虧。

  5.沉脈輕取、中取都不及,重按始得,稱沉脈。多主裡證,有力為裡實證,無力為裡虛證。邪氣郁結在裡,氣血阻滞或正氣與邪氣相搏于内,所以脈見沉而有力。若氣血虧虛,陽氣無力升舉,則往往出現沉而無力的脈象。

  6.細脈脈細如線,是氣虛血少,諸虛勞損,以緻血脈不充,故見細脈。在腫瘤患者術後多見。浮而細軟的又叫濡脈。沉細無力的叫弱脈,都是虛損的表現,腫瘤患者術後或治療後脈見沉細弱的是脈證相符,表示無邪盛複發之象。

  7.澀脈與滑脈相反,往來艱澀而不流利,古人把它形容如輕刀刮竹,像病蠶食葉。澀而無力是血少精傷;澀而有力是氣滞血瘀或痰濕内阻(瘕積痞塊)。

  8.促脈脈數而時有一止,止後複來無定數。脈數是有熱有火,内挾瘀血、氣滞、痰濕阻滞,故偶見間歇,常見于瘡瘍痛腫。如果促而無力,脈細則可能是虛脫之象,應予鑒别。

  9.結(代)脈脈來緩慢而時有一止,止後複來而無定數為結脈。多見于氣痰壅阻,氣滞血瘀,瘕積痞塊,心力衰竭。若脈來緩而時有一止,不能複還而有定數(即五至一止或三至一止,止有常數),叫做代脈,是髒氣衰微心氣不足的表現。

  以上諸脈中,浮、弦、滑、數均屬陽脈,是病有實邪的表現,沉、細、澀、促、結(代)等均多屬正虛表現,由于癌症是比較複雜的,脈象也往往是數種脈象并見,因而反映的是一個綜合病證,如沉細弱脈說明病在裡,有氣虛血虧的正虛,但卻無邪實見證,這對一個腫瘤患者來說是好的,說明病情穩定,但如腫瘤患者見到弦滑數或弦數脈時,則常常表示病邪猖獗,病情正在發展惡化的表現。有時在一些手術後,根治性放療後的患者,原發病竈已經切除或消失,邪毒已去,理應脈來平和或隻顯氣血虧虛的沉細脈,但這時患者如有滑數、弦數、細數等脈時,就要高度警惕,是否有餘邪未淨,根據我們的經驗,此時如果患者有低熱、血沉快等現象時,即有腫瘤複發轉移之可能,這時腫瘤可能已複發和轉移至内髒。髒屬陰,人髒之病,愈後不佳,如果患者再度出現弦大滑數等諸陽脈時,是“陰病見陽脈”,脈與病情不符,所以是病勢惡化之象征,這時預後是很差的,這一點是著者臨證的深切體驗。

  循經切穴診斷法:國内有的單位通過探測耳穴來診斷肝癌、胃癌、肺癌。主要根據肝癌等患者耳殼相應穴位電阻降低的原理,設計簡易的腫瘤探測儀來進行探測。經探查可疑肝癌636例,發現與目前肝癌常用檢查方法(甲種胎兒球蛋白,放射性核素肝掃描,超聲波檢查等)對照,診斷符合率為70%。并發現肝癌患者有幾個耳穴敏感點(正特異區,背特異區,左肝大區,右肝大區,腎上腺,皮質下,松肌點)。可疑胃癌的25例與胃鏡對照,符合率為46.4%,疑似肺癌的110例,與臨床診斷符合率為67.3%,在早期肝癌的定位研究中,把耳穴探測與超聲波檢查作雙盲對照,然後經手術探查證實,有60%~70%患者的肝痛部位與耳穴探視部位符合。另外,曾有人報道循經取穴,發現腫瘤有特異性敏感點,據此可以推測診斷哪個部位或髒器有腫瘤存在。這些方法均有待進一步驗證和研究,因其簡便易行,故可進一步探讨。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