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學術·中醫文化】脈學天人同構的空間意蘊

李亞飛

張其成

脈學天人同構的空間意蘊

摘要

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論題。脈學天人同構的空間觀念是該論題的具體化。中國古典中醫學認為,人與自然皆由氣所構成,氣在升降出入上的一緻性使雙方具有可類比的空間結構。脈象既是人身脈氣之象,為濃縮的脈人,又是自然之氣升降的縮影,通過三部九候法、寸口脈法的會意直觀,能夠展現上中下的天地人縱向結構與四面八方的橫向結構。脈學的天人同構,不僅為醫療樹立方法論指引,還為具體诠釋中國古典空間結構提供了路徑。

前言

氣化論下的“天人同構”是指自然與人身、人事具有可類比的氣化時空結構。《屍子》言:“上下四方曰宇”,上下四方即是古典的空間構成,上下的天地人與四方九州的自然結構是脈學類比、直觀的對象。脈學對于身體與自然的解析,為脈診發現病因建立基礎性引導。在氣學視域下,身體内外具有相似的氣化結構,廣袤的自然現象與可感的身體信息凝聚在脈象之中。身體、自然氣機的升降浮沉秩序也具有一緻性,成為三部九候、寸口脈法有效性的依據。

三部九候與上中下、天地人的空間構成

切脈能展現自然的空間結構,三部九候就使上部天、中部人、下部地的結構再現于身體。三部九候原是《黃帝内經》為九針之道提供方法論,認為隻有通過三部九候,探知氣化的自然空間内在于人身空間的具體規定及其作用,才能“上應天光,星辰曆紀,下副四時五行”。三部為人身模拟天地人的上中下三部,九候是上中下三部中各有天地人三候的疊加。九候觸診頭手足部所易察覺的經絡動脈,類比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人氣居中交合二氣的功能,使切脈分為天候、地候、人候。每候又有天地人三候,表明人是融于自然整體的有機部分,兼具整體的信息,身體與自然在“氣”的升降周流中具有相似的構成與功能作用。

《黃帝内經》以頭部陽經的動脈為上部。上部脈氣之所以與天氣互感,既因頭圓象天,也居于上的取象思維,也因積陽為天,手足陽經在頭部的動脈集聚清陽之氣。上部又有上中下三候:在上的兩額動脈為足少陽膽經的脈氣所行,以候頭角之氣。足少陽主春生之氣,生發于地氣之上,為上部的天氣;在中的耳前動脈為手少陽三焦經的脈氣所行,以候耳目之氣。該經動脈居足少陽經的脈氣之下、地氣之上,類于人居天地之間,對應中部的人氣;下候的兩頰動脈為足陽明胃經脈氣所行,以候口齒之氣。兩頰動脈居下,且是屬表的陽土,故胃經動脈屬上部下候的地氣。頭乃諸陽之會,陽氣清盛可與天氣類比,上部三候的陽經動脈及其氣機、身體的氣化位置都與天地人氣化的序列一緻。

陰陽二氣交會于中部,手部又居頭足之中,故手陰陽經于手部的動脈居中,而“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人氣既在上下、陰陽氣交之中位,也由天地合氣所生,所以中部應人氣。中部又分居上的氣口可候手太陰肺氣,屬天氣是因肺居上宣降精氣;居中的神門穴處的動脈以候手少陰心氣,屬人氣是因“人以應血脈”,“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脈也”,而心主血脈;居下的“大指次指岐骨間合谷之分”的動脈以候手陽明大腸氣(因肺與大腸相表裡,故也候胸中之氣),肺居表居上,大腸居裡居下,手陽明經動脈屬地氣。總而言之,陰陽氣交生成手陰陽經的動脈,中部三候的陰陽經動脈及其氣機、感應器官的氣化位置皆與天地人的氣化結構相統一。

下部是屬陰的地氣之處。小腿與腳部的足三陰經動脈居下,足陰經動脈應地氣既因“足方象地”的意象直觀,也因同氣相求交通互感,其經氣皆上行,類似于地氣上升。下部也分上中下三候,居上的“毛際外氣沖下五裡之分”的動脈以候足厥陰肝氣,“厥陰為陰中之少陽,主春生之氣,故主下部天”。居中的“魚腹上越筋間,箕門之分”的動脈以候足太陰脾氣(及與其相表裡的胃氣),“脾為陰藏而居中,故主下部人”。脾在五髒居中,類于人居天地之中位,且為陰土,故脾經動脈應下部人氣;居下的“足内踝後太溪之分”的動脈以候足少陰腎氣,因腎主水,為陰髒、裡髒且居下,故腎經動脈應屬陰居下的地氣。總之,足三陰經動脈與地氣同為陰氣互感,下部三候的陰經動脈和其氣機、感應器官的氣化位置也契合天地人的氣化秩序。

氣的浮中沉的相對穩定性與氣化狀态,在身體内外具有一緻性,決定三部九候的脈診部位、所診髒腑之氣的位置與自然空間秩序的統一性。不僅頭足手的三部脈分别象征内蘊天地人的氣化結構及狀态,而且通過每部再分三候共九候的方式,指向身體每部就是微觀的氣化整體,每部兼有全體的信息。在數的視域下,“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神髒五,形髒四,合為九藏”。《黃帝内經》使用天人相類、天人同構的觀念,以與天道同一的“一”逐步三分展開規定的方式,使四面八方的天之九野、地之九州分别對應于心、肝、脾、肺、腎五神髒與胃、大腸、小腸、膀胱四形髒,為三部九候樹立天道的根據,也指明天人一體的空間構成依據。《黃帝内經》未細分九野與九髒的一一對應關系,結合“九宮八風”理論、《類經圖翼》的“九宮星野圖”,可大緻推出:中宮招搖-豫州-髒腑之胃氣;震宮倉門-青州肝;巽宮陰洛-徐州-胃;離宮天宮-揚州-心;坤宮玄委-荊州-脾;兌宮倉果-梁州-肺;乾宮新洛-雍州小腸;坎宮葉蜇-冀州-腎;艮宮天留-衮州-大腸。

寸口脈與上中下、天地人的空間構成

與三部九候同為《黃帝内經》脈法的還有人迎寸(氣)口脈法。人迎脈是人迎穴前的頸動脈,是陽經之會,寸口脈是兩手桡動脈,屬陰經之交。《黃帝内經》講:“三陽在頭,三陰在手”,又說:“氣口候陰,人迎候陽”,人迎寸口脈法也遵循陽氣盛于上、陰氣盛于下的原則,探知人迎的陽經之脈盛于結喉之旁,主表,寸口的陰經之脈盛于魚際之下,主裡,二者陰陽之氣各有偏勝,不能對等。《傷寒論》仍重人迎寸口脈法,在人迎、寸口脈外又突出足部趺陽脈,可能與重視表裡之間,後天之本的胃氣有關,因該脈為解溪穴處的胃經動脈。《脈經》則把人迎寸(氣)口脈分别移于左右手寸口脈關前一分,使上位陽氣盛、下位陰氣盛各對應于左方陽氣盛、右方陰氣盛。人迎寸口脈法漸被棄用而獨取寸口三部脈法,其理性依據仍然是部分能夠展現整體的現象及其實質。《難經》已不提古三部九候與人迎寸口脈法,而獨取寸口的寸關尺為三部,九候則改為每部的浮中沉三候,依然象征天地人的空間結構。

切肺經動脈的寸口脈可直觀身體甚至是自然的本質,具體原因是物質精微的化生源自脾胃,脾轉化胃腐熟的谷物,使精華上輸至肺,由肺再輸布全身,“是以五藏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脾胃與肺傳送精氣,契合天地之道。《脈訣彙辨》引《易經》“地道卑而上行也”诠釋脾居下上輸精氣于肺;天氣下降才能為雨潤物,與肺主肅降精氣于全身的功能相類,故肺上以應天,“此天道下濟而光明”。肺是周身氣血的要會,是髒腑氣血循環的始終,又吸入自然的精氣,推動氣血的運行,故候作為肺經動脈的寸口脈就能感知五髒六腑的氣機,寸口脈取代繁瑣的三部九候。

三部脈效法天地人的結構,分“寸部屬陽,取法于天;尺部屬陰,取法于地。關部陰陽相交,蓋取諸人”的意象結構與診脈方法。《難經·十八難》也說:“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寸口脈法也把人身拟象為微觀的天地人結構,寸關尺分别取象天人地,各感應身體上(胸膈以上)、中(胸膈以下至肚臍)、下部(肚臍以下)的身體氣息,遵循身體與自然氣化同構的原理。另外,每部脈也還可再三分為上部屬陽,中部屬陰陽表裡之間,下部屬陰的性質,仿照三部九候,從三部也可分出九候,對應天人地的上下結構及其功能。

“天地人者,浮中沉也”。指力的強弱是九候的關鍵,也使觸覺感知不同的空間結構要素。指力由弱到強,使觸覺由淺入深地探知脈流,分别浮取、中取、沉取寸關尺三部脈感知人體在表的陽氣、居中的平和之氣與脾胃氣、在裡的陰氣狀态,取象于在上的天氣、居中的人氣、在下的地氣。而人與天地并立,是突出人的能動性,表達人禀于天地的和氣乃生,貴為萬物之靈的觀念。另外,各部脈浮取為腑,沉取為髒,是因各髒腑之間通過經脈絡屬的關系,使在外的腑經與在裡的五髒經形成表裡關系,腑為表、為陽,髒為裡、為陰。

自然、脈搏的空間結構以及人的觸覺與直觀的相互緣構交叉引發敞開無限的氣化信息,在綜合意識中形成自然本質的内在表征。天地人的原初結構與脈法天地陰陽的意象思維,遵循法象自然的哲學,而人作為萬物之靈,是唯一能夠在空間場域中追問與實現存在意義的存在者,“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易經》主講天地人三才之道,《中庸》也講人“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人參贊天地化育,與天地并列為三,突出了人作為與自然交融一體的存在者的能動性。覺悟者“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類萬物之情”,從身體出發,或由近及遠、或由遠而近地展開視域的輪廓,通過理性直觀自然的原初結構,以取象比類的方式通達事物的本真。人身具有自然的結構特征與類似功能,天地人共同在陰陽氣化的作用下生成自身、敞開自身、保持穩定性、複歸于氣化流行。

寸口脈與前後左右、内外八方的自然空間

脈學除了具象化縱向的空間結構外,還展現前後左右、内外八方的空間層次,從而使空間要素的诠釋立體多維。脈象模拟人體及自然的方位結構,使脈搏的空間構成對應于人體的内外系統。

脈學如果不能使九髒與位居四面八方的九州、九野對應,則會使身體與自然作為有機整體的理論存在邏輯缺陷,九道脈已展露脈學所表象的天地空間。“九道脈者,從天地九數之理說也。經曰:善言天者,必有應于人。是以天有九星,地有九州。人有九髒,亦有九野。故立九道脈,以應天地陰陽之法也”。九為洛書的九宮數,九宮數術也為《靈樞》的九宮八風說采用,進而演化出與天地、九髒相應的九道脈。九道脈分别為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将9種脈象劃歸九道。九道分應九宮之象,具有八卦的方位特征。“以長為乾,清陽發腠理。以短為坤,濁陰歸六腑。以虛為離,心中驚則血衰。以促為坎,脈進則死,退則生。以結為兌,發在臍傍。以代為中土,主上中下三元正氣。以牢為震,前後有水火相乘之氣。以動為艮,主血山衰。以細為巽,主秋金有餘。此九道脈,以應九髒九宮之法也”。生理的長脈屬陽氣充足之脈,病理的長脈證現陽亢之病,取象“乾之九五,亢龍有悔”,并且乾卦六爻皆為陽爻,象征着陽氣鼎盛,長脈指向乾卦的方位西北方;短脈可表象脾土陽氣郁遏于六腑濁陰之氣中,“不得暢達于外”則生冷氣,故短脈是陽氣郁于屬坤的腹中之象,其代表坤的西南之位;虛脈不僅類似離卦中虛,而且心屬離卦,主血脈,血虛則脈虛,脾胃虛弱不僅不能生化氣血,而且“風火易乘”,心神散亂易驚,所以虛脈的方位是離卦的南方。依據醫易思想,還可推出促、結、代、牢、動、細脈分别象征北、西、中央、東、東北、東南方位及其多元信息。有九道脈與卦位對應的線索,再據《五行大義》可推出:中宮-豫州-代脈;震宮-青州-牢脈;巽宮-徐州-細脈;離宮-揚州-虛脈;坤宮-荊州-短脈;兌宮-梁州-結脈;乾宮-雍州-長脈;坎宮-冀州-促脈;艮宮-衮州動脈。納九道脈于九宮以從天地九數之理,诠釋、歸類脈象隐含的生理、病理信息,雖部分内容有些牽強,遭到李中梓等醫家的批判,但不可全盤否認卦象象征的合理内容與方法論建構。

九道脈多以病象展現疾病發生時的空間信息,而寸關尺三部脈的平脈則蘊涵與天地間和氣舒布相應的生理空間,使脈象不僅直觀身體的構成秩序,還能湧現自然的結構、方位。“大抵人身之脈,左手為春為夏,為東為南,為前為外;右手為秋為冬,為西為北,為後為内。左之寸口,即人迎也,名曰前,前之所候,皆胸之前膺及膻中之事;右之寸口,即氣口也,名曰後,後之所候,皆胸之後背及氣管之事”。左手寸口脈不僅展現東南二方以及前、外的位置,“左關之後為腎者”也“法北之坎也”(《馮氏錦囊秘錄》);右手寸口脈象征西北二方和後、内的時位。原理為左手關脈的肝脈,五行屬東方的木行,左手寸脈的心脈,五行屬南方之火,而肝、心又分居身體前部的膻中、前胸,符合脈學“前以候前,後以候後”的診脈原則;右寸脈的肺脈,五行屬西方的兌金,而“背者胸中之府”,脊背成為位居後胸的肺髒的存在空間,而氣管又是肺部呼吸的通道。右關脾脈則照應位居中位的脾髒坤土。兩尺的腎脈五行則屬北方的水行。

脈學不僅取象身體左右的布列,也取象身體内外側、前後部的結構,還以脈象之中位候取髒腑之中位,從而建構脈搏不同區間的感應區,脈象俨然成了壓縮的脈人。“尺外以候腎,尺内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寸關尺的内外側所征候的體内空間大緻與器官所位居的空間相符,也是自然内外結構在體内的再現,卻存在與解剖學相反的肝髒異位,被近現代不明醫理者所批判。中醫不否定肝髒居右的位置,不同的是,象數思維下的身體是氣化流行的髒腑系統,五行屬木的肝氣生發于東方,而身體的左部即是東方,“(肝)不過應震木東方位,自當配在左爾”。且肝氣與肺氣分别遵循木氣左升、金氣右降的氣機升降原理。依據五行的5種氣化流行運動方式所建構的髒腑系統主要特征是功能性,氣化的髒腑系統并非機械的對應于實态的髒腑組織,象數的邏輯自恰與實踐的成效早已證明肝氣居左,左關脈診肝氣是系統科學。

讨論

脈學是象思維指導下探索脈象運動規律的真理與方法。是天人氣化同構的宇宙論與“推天道以明人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方法論,使得脈學不局限于脈象的流變與身體表裡的範疇,而是歸類不斷湧現的自然現象,通過類比類推的方式,把現象内擁有同氣互感的共同功能、相互作用的一類事物普遍聯系起來,納入到立體空間之中運動不息。從生存空間出發、從身體出發、從觸覺出發,以身體直觀諸物的原初空間形态,使得身體内外的空間結構有序、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得以展現。如果沒有陰陽、五行、卦象的話語體系與诠釋方法,則不能詳細區分天地人的縱向空間結構,以及四面八方的橫向空間秩序。沒有方向性,則沒有方法論,更不能細緻透析複雜多變的現象世界。“陰陽者,象也”。不僅傳統脈象能夠直觀身體的陰陽氣化狀态,為中醫診斷、治療提供辨證信息,而且脈學所表象的身體空間結構,也啟發現代脈學從微觀角度發現身體病态實體,提示醫者既要繼承傳統脈學,又要在此基礎上創新發展。

本文原載于中華中醫藥雜志2021年9月第36卷第9期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