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國畫鑒賞】張石園《萬山煙霭》:運宋人丘壑,畫可居可遊山水

張石園是海派著名畫家,他原籍蘇州,從小學習書畫。清代畫家王翚的畫風對他影響很大,他有很多作品都有臨仿王翚的痕迹。這幅《萬山煙霭》就是他臨王翚的一幅作品,王翚原作是長卷,他取卷中最美的一部分稍加變化畫了一幅立軸山水。 畫中山水相依,層巒疊嶂,雲煙霧霭彌散山中,看上去美輪美奂。如果要歸根溯源的話,《萬山煙壑》屬于宋畫風格,追求極盡精微的表現手法,在細節處理方面做足了功夫。畫中山勢險峻,帶有一股潤澤氣息,一看就是北宋初期臨仿董源的畫風。 張石園 萬山煙霭張石園初到上海,就是靠臨仿王翚作品站住腳跟的。王翚作為一代大師,他在以古為師方面做到了極緻。張石園結合海派特點,進一步在色彩上完善了王翚畫法。張石園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以賣畫為生,他在創作中會顧及市場的需求。 當時,市場上喜歡吉祥富貴題材的作品,山水畫很難表現出這層含義,所以張石園在創作中喜歡亮麗華美的色彩。他借用青綠技法,畫出山水的恢弘氣勢,用氣勢補足作品的華麗感。 張石園 萬山煙霭 局部仔細看,如果抛開畫筆的細密皴染,隻看山水輪廓,是不是就覺得清雅宜人了。張石園為了市場需求在創作中做出了妥協,不過他對美的追求一點也沒妥協。于是在淡泊素雅之外披上了一層華麗“外衣”,這種表現手法相當“海派”。 在表現山石肌理結構的時候,張石園稍稍加入了明暗變化。對于近現代海派畫家來講,兼容并蓄,海納百川是他們的追求。上海作為一座港口城市,久居于此可以吸收到各方名家的精髓。明暗變化就是他立足傳統之上的變化,讓作品中的繁密筆法,不至于阻塞氣韻。 張石園 萬山煙霭 局部畫中煙霭十分巧妙,穿插在千岩萬壑之間。張石園在堅守傳統章法的同時,特别注意設色的漸變。無論是色彩由淡轉濃還是由濃轉淡,看上去相當自然。雲霧繞山沒有絲毫的隔離感,十分清新自然。古人覺得最好的山水畫,應該畫出可居可遊的感覺。看看張石園畫的《萬山煙霭》就能懂得這種感覺,人在畫中遊,享受山林趣。 如果按照現代人的眼光看,《萬山煙霭》有點過于重視形式美,缺少了厚重蒼潤的感覺。這種觀點有一些道理,不過不要忘記畫家所處的時代。張石園在創作中一直都要考慮受衆的需求,久而久之,讓他放棄了自我表達的需求。 張石園 萬山煙霭 局部想象一下,如果住在這樣美的山水之中,看着雲霧缭繞,聽着泉水叮咚,感受着拂面清風,是不是覺得人生所求不過如此。有了這種感覺,說明張石園的作品讓你走入畫中了。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