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了,被沸沸揚揚的影視輿論熱評推崇的《流浪地球》,成為了我優先鎖定的觀影标的。就沖它的開創中國科幻電影新紀元的不二地位,我也得去影院現場觀摩一趟,無關乎有沒有名星大腕出演,無關乎有沒有三億元成本,無關乎有沒有高企的票房數字。
電影看完了,我要說值,過瘾。以往那麼多年了,隻看美國科幻大片而不見相關中國作品的身影,心有不甘,心裡不服,難道說,中國人的藝術想象力超脫現實後就隻限于盜墓西遊和打怪嗎?如今,這個疑問不存在了。出于中國電影人之手的《流浪地球》橫空出世!其場面宏大、音響震撼,陣容齊整的制作,一點不次于美國大片。這不拍得挺好嗎?有什麼不敢拍的?有什麼不能拍的?中國科幻電影帶給中國觀衆的榮耀感就是最給力!《流浪地球》非常迎合時宜地為中國探測器二次登月成功做了側面注腳。事實證明,别人能做的事情,咱勤勞智慧勇敢的中國人也能做!而且,還會越做越好,越做越高!一句話,中國人看了以後心裡挺美、挺得意——我們中國人終于可以和牛氣哄哄的美國人肩并肩使用科幻來拯救地球、開拓宇宙了。
事實上,中國、美國、俄國和歐盟在航天領域一直是你追我趕、力求領先,而中國在近一段時期的激烈角逐中表現得先聲奪人、當仁不讓、相當突出。嫦娥四号月背成功登陸,舉世矚目,其成就古無有之。中國人揚眉吐氣的驕點實在于此呀。有硬氣十足的中國航天成就做背書,誰也不敢說我們的國産科幻片《流浪地球》隻是個幻想片。
電影《流浪地球》滿足了我對中國科幻片的饑渴。它的構架設計、感情抒發、人性流露、理念烘托、線條鍊扣、角色刻畫、畫面視效,都編排得很用心,比較到位。溢美之詞過多了,就千篇一律了。我這人對己對人從不護短,該吐槽的還是要善意吐兩口。其中有兩個地方的對白:一處是飛車小子劉戶口管他姥爺叫老東西,有點蹩、有點強。知道這是為了烘托急情,但還是不太合适,有悖于中國文化傳統,不利于尊師愛長的宣傳維護。另一處同樣是這個飛車小子在片尾與一位曾與他并肩拯救地球的英雄閑聊時冷不丁怼出一句“還去你妹呢”,這話太無厘頭,完全沒有必要的一個嘚瑟,不知道編劇是想表達什麼信息,隻讓人感到這個曆經滔天劫難的孩子還沒長大。我們不能在影片裡隻強調了父子情、兄妹情、男女情,卻又忽略了兄弟情、戰友情。總之這兩處有敗筆之嫌。另外,還有一些時不時冒出的古董級文物穿越到了故事背景時代裡,令觀衆混淆了時間坐标定位,諸如:眼鏡、手機、螺旋槳無人機、鍵盤、身份卡等等等等。眼鏡映射着當今的嚴重社會問題,我忍了;手機是為力挺我們中國的核芯技術及品牌,我也認了。可其它的就沒有出場道理了。螺旋槳能在真空環境下制造推力嗎?即便有空氣,那也得是噴火式飛行才夠科幻呀。用3D動漫造個悠悠球大小的核動力無人機有那麼難嗎?再者,現在都人臉識别了好嗎?再過幾年,語音遙控都出來了,再過若幹年,意念聯網都能出來了,那就可想而知億萬年後的人類科技該當怎樣的逆天。我們的科幻編劇們還是沒敢太放開膽子和思路。然而出于愛護之心,我隻能說,瑕不掩瑜,呵呵且過了吧。總體而言,《流浪地球》是中國影壇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大制作科幻題材電影,雖然漏洞不少,但仍不失為一部叫座好看的片子。
要打分,我就給6.5分吧。
我的打分由四部分組成:印象分(9)、情節分(6)、效益分(10)、邏輯分(1)。
為什麼這樣打分呢?請讀者們往後看。
關于印象分,我在前文已經闡述了,理由是一個字,值。
關于情節分,有些疏漏環節造成減分。比如說:各執行救援的分隊乘車奔赴目的地,這樣的情節設計就欠妥。因為當時的地球表面路況複雜,不利于通行,而且時間又緊迫,在這争分奪秒的當口居然不安排實施物資和人員的空中投送,有點兒拿大事做兒戲了。起碼也得是空陸聯合行動吧?這本來是個中國人炫一把未來飛行器的好機會(請學習一下美國大片星河戰隊。美國人會随時随地創造機會顯擺他們的空中力量。),科幻感十足的好牌愣是沒打。果不其然,半道上出現了各種斷路狀況,最終導緻很多行動分隊被阻滞于途中而任務失敗,地球也被耽誤了,整個人類突然面臨滅頂之災。難道指揮總部就沒有對此有預見嗎?氣得我恨不能沖進熒幕親自把那個傻瓜指揮員當場撤職法辦。再比如:看到吳京扮演的男一号駕着領航船撞向木星,我在感慨英雄大義赴死的悲壯時刻,也不禁想到了那些被卸載後仍處于休眠狀态中的宇航員們,其命運又将何去何從。編劇應該在這裡多做一個交代,讓男一号給熟睡的同船戰友們留下自己離他們而去的告别遺言或者來一個做好善後事宜的橋段。或許男一号在與中心系統對話中将這個細節匆匆一帶而過了,但橋段際線不清晰,沒有被觀衆留意到。有些細節雖短小,但分量很重。還比如:滿眼裡都是人類親力而為,咱就不能整幾個人工智能機器人玩玩?哪怕秀一個也行啊!何必犧牲一個寶貴的生命去碰瓷?(心疼男一号一秒鐘,編導們就這麼草率地把他編死了)機器人就不會手動開船嗎?不能為了觸動觀衆淚點而舍棄情節的合理性。我倒覺得讓男一号指示機器人駕船撞木星,自己又回到休眠倉繼續睡覺,而後終與自己離散17年的兒子聚首,爺倆并肩擔負新使命、攜手踏上新征程,這種喜劇結尾更能體現出人類智慧、情感和科技扭合迸發出的超強戰力。中國需要向世人展示的應該是這種力量。
不多說了,大家都挺不容易的。影片裡有旁白、有直叙、有插叙、有倒叙、有蒙太奇。。。。。。基本組合出了一個完整脈絡。因而,我認為還夠得上及格。
關于效益分,上文剔出那麼多梗來,可該片依然獲得了成功,之所以赢得贊譽,廣獲好評,就是因為它迎合了中國市場、迎合了中國時代、迎合了中國民心。它背後映襯的是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中國科技帶給國人的科技自信。由此我也欣然掏錢買票贊助,成了千萬觀影大軍中的一員。坐在劇院裡,看得我如醉如癡、熱血沸騰、為之向往。那不給個高分,還等什麼?
不管怎樣,我還是要在這裡向故事原創作者劉慈欣和四年來矢志不渝的郭帆導演以及一幹劇組團隊緻敬,是他們引領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先河,為中國電影開啟了一扇科幻時代的大門。他們在這個科幻故事裡還捎帶給出了自己的世界觀,也是不争的事實:單一或者幾個國家的實力終究有限,隻有全世界各國團結起來聯手面對氣候問題、環保問題、安全問題、建設問題,才有能力為人類的世代生存找到出路,也隻有這樣才能拯救人類的美好家園。
關于邏輯分,小孩沒娘,說來話長。提及邏輯,《流浪地球》是科幻電影,觀衆要看的當然就是科學邏輯。讓地球充作宇宙飛船,帶着地球人星航太空,絕塵千萬裡,絕對是個激動人心的探讨話題。那麼我們就來梳理評估一下這個偉大計劃的可行性。
1.先說說讓地球離開自己的軌道是否可行。
2.再說說離開軌道沖出太陽系是否可行。
3.然後說說深太空旅行是否可行。
4.最後說說進入新星系是否可行。
再粗犷再不負責任的地球搬家計劃也得起碼有這麼四步驟吧?
本人還是想在這裡借機先做個科普,順便再請諸君結合電影裡的内容進行一一比對,看看裡面有沒有大BUG。
一、 說到太空飛行,那是很酷的事情。飛行就要有速度,于是我們引出一個航天概念——宇宙速度。宇宙速度就是飛行器從地球陸面騰空掙脫地球引力的速度,速度越快,飛行器飛得越遠。以飛行器到達目标區域來劃分:進入地球環繞軌道的速度為第一宇宙速度。達到7.9km/s時,飛行器就可以在貼近地面的近地軌道上環繞飛行而不會落下來。這個速度也叫環繞速度。速度再加快,所處軌道就會相應攀升。從最外層地球軌道逃逸出去的速度為第二宇宙速度。最低須達到11.2km/s。不受地球管束的飛行器仍在太陽軌道上環繞,若要擺脫其束縛,則須提速至16.7km/s。這就是第三宇宙速度,也是本影片中地球必須達到的飛行速度。後面還有逃離銀河系的第四宇宙速度,逃離本星系群的第五宇宙速度以及逃離宇宙的第六宇宙速度,可惜這些速度目前隻存與概念,并無數據。影片中的地球人為了省點勁,便想借用木星的抛甩力把地球扔出太陽系。不管其它因素,單就這個原理運用,理論上是可行的。
二、 據理論推算,太陽系形成于大約50億年前。也就是說,太陽和地球的年齡都差不多是或接近這個數字,且正處于壯年時期。預計再過50億年,才會有壽終正寝的隐憂。而人類呢,别說50億年,5萬年後,是否還存在都是個未知數。照此而言,人類目前沒有為天荒地老擔憂的資格,想多了這事就是杞人憂天。如何管好自己手裡的核武大殺器,如何抑制全球氣候變暖,如何優化全球一體化進程,比操心天地命運更來得現實。
三、 既然人類不會與天地同壽,那麼我們倒不如閑來多留意一下,孕育人類的地球會不會遭到外空入侵,比如說被一顆小行星撞擊。這更接一些地氣。太空中,每年都會有小汽車大小的隕石到達地球(隻不過它們在大氣摩擦中燃燒殆盡),每兩千年都會有足球場大小的小行星穿過大氣撞到地面,在百萬年的時級跨度内,還會有威脅地球安全的天體帶來毀滅性災難。2022年就會有一顆直徑為230米的近地小行星造訪地球,不出意外的話,應該是打個照面擦肩而過,到時候肯定會被高度關注。
四、 以太陽為中心進行公轉的各類系内天體,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到遠的順序羅列,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帶、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柯伊伯帶。大家知道嗎?它們的排列是有規律的,就像上帝事先有意安排好了似的,其間距是以2倍遞增的,神奇吧?各天體都非常安分地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相互牽制又各就其位、各安其事。如果有誰想改變這一排列規律,那真無異于動了神的蛋糕。人定勝天?那不過是一種雄心壯志,别太當真了。人類若違背科學過度改造自然世界,勢必遭到大自然的嚴厲懲罰。退一萬步說,人類具備了改變地球軌道的能力并付諸實施的話,整個太陽系将牽一發而動全身,所有的行星都會出軌,将徹底打亂億萬年所形成的太陽系格局,那才叫一個天下大亂呐。屆時,地球能不能全身出走,都不好說。
五、 地球距離太陽約1.5億千米,再靠近了就是金星軌道。金星被太陽輻射得熾熱無比(更别提水星了),跟小火爐一樣燙,任何有機物質都會爆燃起來;再離遠了就是火星軌道。火星得不到太陽太多的恩惠(更别說外軌道的其它行星了),勉強得點光亮,終日冷酷無情,任何有機物質都被封凍起來。所以說,地球的兩側是冰火兩重天,唯獨自己享受着得天獨厚的、源源不斷的溫暖資源,可謂是太陽獨寵的嬌子。一旦地球放棄這個安樂窩,遠離太陽,立馬就會被酷寒的宇宙凍成一個冰疙瘩,甚至連氧氣都會在-118.57℃時轉變成液态(氮氣液化臨界點是-195.8℃)。地球得不到太陽的關照撫慰就等同于失去了能量的注入,地殼層會被太空凍得硬邦邦,斷絕了一切生機。憑空想象一下吧,植物都會死掉,水分都呈固态,沒有了光合作用持續供氧,沒有了物質轉換持續供養,地球人類吃什麼喝什麼?都學着辟谷嗎?就算這都行,那還能不呼吸嗎?别跟我說地下5千米的地方可以禦寒,還有空氣,不,那個厚度不管用。
六、 地球除了公轉還有自轉。地球自轉所産生的有益效能是無與倫比的。它通過自轉營造出了兩極磁場。别小看這磁場,沒有它的保護,地表就是一個電離輻射場,恐怖的宇宙射線(逃脫太陽系前主要是太陽紫外射線,域外射線則不可預知、難以估量)會肆無忌憚地直射地球,破壞生命基因鍊,殺死地球上的有生活體,至少讓暴露于地表的高等生物都活不成。地球停止自轉,不但使磁場消失,還會出現很多亂象:大氣結構被改變;各地溫差催生出了殺人風;人類史失去紀年意義(隻有靠原子鐘虛拟顯示年曆和節氣了);人類體内生物鐘也随之發生紊亂現象;地下岩漿再也得不到攪拌翻動;地幔有些區域可能會因為受熱不均而漸漸冷卻下來;赤道地區失去離心力支撐的海水會以十幾千米高的勢能向着南北兩極宣洩奔騰,所有陸地将被一場全球大海嘯無情沖刷直至淹沒。這樣,人類還沒鼓足幹勁去推動地球就已經先期完成了自殺壯舉。
七、 地球表面隻有29%是陸地,其餘地方都是海洋。故事裡展現的是人類為了發出足夠強的推動力,在一側半球均勻配置了一萬個發動機來同時啟動(這或許看作是中國人發動機情結總爆發)。看着萬機齊發的壯觀場面,那一望無際的藍色沖天火焰煞是驚豔。可細思極恐,由此追溯一下當初安裝發動機的過程,陸地上倒是好辦,可在海洋裡是怎麼施工的?橫不能把海水抽幹了再玩吧?胡鬧也沒這麼鬧的。編劇們若邁不過這個坎,那就是個梗,很尴尬的。不過我倒是有個破解之法,即,運用珠港澳跨海大橋築海底橋墩的技術來造發動機海底放射場。算我狠吧?可我這心裡也發虛,就是不敢想象那得需要多大的黑科技設備才能勝任。發動機發射場畢竟不是橋墩,說它的噴口能容下一千個橋墩也不過分。哦,别忘了,發動機的工作壽命也得給個說法。假設就不講理了,可以無限期,那日常維護保養檢修總得有吧?如何打理?唉,關心則亂,想得頭疼。還是略過往下吧。
八、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太陽系裡有兩條小行星帶。這兩條行星帶是由原始太陽星雲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它們就像兩層牢籠把八大行星困死在太陽系裡面。如果有哪顆行星心生去意,欲置身系外,那麼它就要冒險穿過行星帶,經曆過槍林彈雨的密集打擊後才能獲得自由,尤其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更是要連闖兩道鬼門關。每一次不經意的碰撞都可能導緻肝腦塗地、粉身碎骨。因而可以說,地球要想邁開走向遙遠太空的步伐,其路途之艱辛不僅體現在漫漫修遠而且還坎坷多舛。有興趣看動态效果圖的朋友可以浏覽此鍊接——http://tech.sina.com.cn/d/2014-06-13/10509435175.shtml
九、 稍息,做個小結:人類在停止自轉且逃離太陽系的地球(很難在感情上再認它為地球,因為它已不再蔚藍美麗,而隻是一個晦暗醜陋的冰核)上,沒吃沒喝沒住沒呼吸的情況下能硬撐多久?幾天?幾月?還是幾年?怕是撐不過分鐘級時間标尺的兩三格吧?如果奇迹發生,以上闖關僥幸成功,那就恭喜人類苦難未盡,獲得了繼續接受考驗的機會。這樣也好,受虐無極限,把所有死法都驚心動魄地見識一遍,也不枉此生了。
十、 接着來說木星。木星是八大行星中的巨無霸、大哥大,它的體積是地球的1321倍(也有說1316倍),也超過了其它七大行星的體積總和;它的質量是地球的318倍,也超過了其它七大行星質量總和的2.5倍。就連木星大氣層的質量都是整個地球質量的三倍!木星的結構與太陽很近似,如果其質量放大80倍,就絕對可以晉升為一顆小恒星。對于這麼一個實力派行星霸主,地球離它遠點才是明智的。人類要利用木星自轉所産生的巨大旋轉力把地球抛出太陽系,想法很美妙,現實很不妙。因為木星還有至少79顆衛星在繞木飛行,接近它的衛星軌道就意味着與那些眼花缭亂的衛星發生剮蹭的可能性無時不在。這還未考慮到木星周圍計以十萬顆其它各類小型環繞行星體的危害性。
十一、 地球在靠近木星時一旦不小心被其引力捕捉進麻煩漩渦,那就連大羅神仙也挽救不回來了。劇中情節是人類點燃了木星大氣層,借助氫氣爆炸向外膨脹所産生的推力逃出生天。這,這,這。。。怎麼可能?地球的結構是外表包裹着地殼和海水而裡面卻是岩漿的“西瓜體”。地殼也并非鐵闆一塊,而是龜裂成大小不等的若幹岩層闆塊,之間還相對漂移相互擠壓,不很穩定。在渺小的人類看來,地殼是堅實牢靠的,但在木星看來,簡直弱爆了,就如水面漂浮的幾塊塑料闆。盡管劇中對白做了鋪墊“到來的沖擊波将會非常非常非常的強大”,但人類的語言和認知根本無法來真實反映出那洪荒之力的真相。那輪沖擊波裹挾而來的毀滅将擊垮人類任何境界的思想準備。地球完全承受不住那樣的推力,那時的它還不如人掌下的西瓜結實。這樣比喻還不地道,應該說成木星對着地球打了個噴嚏,而地球就如同一個肥皂泡應聲破滅。
十二、 果如前述那樣死得轟轟烈倒也很爽快,對吧?好歹還算是人類熱熱鬧鬧地折騰了一把,跑到木星門前放了個大炮仗,權當過好了最後一年。可是,令人郁悶的是,人類靠自己那點本事是根本點不燃木星氫氣的(氫氣濃度隻有處于4%~75.6%之間,并在氧氣的參與下才會爆炸,而木星氫氣濃度居然是在88%~92&,而氧氣又可忽略不計。這也正是連木星大氣層中的轟天閃電都炸不了自己的原因),你說這叫人氣餒不氣餒?木星始終要堅持以它既定的方式給地球來個死亡擁抱,絕不給人類自己選擇死法的權利。這是多麼令人感到無助而又悲催的事情啊。沒辦法,此時的我還得勇敢站出來幫把手,幫助深陷科幻陷阱的人類再次闖過難關。先假設領航船上備足了液态氧,然後派遣男一号駕駛着領航船飛到木星大氣的高層,局部形成一個滿足燃爆條件的區域,使木星上的部分氫氣發生了爆炸,其産生的力道剛好不對地球造成傷害又勉強把地球恭送出了太陽系。怎麼樣?隻要肯動腦筋,天無絕人之路啊。大家會有疑問:哪就那麼湊巧精準了?咳咳,無巧不成書嘛。理論存在即可。拯救地球人最要緊!
十三、 按劇情發展,地球逃出太陽系,向着未來的家園勝利前進。這段穿越星際的旅途中,出現變故的可能性相對較小,除了偶遇彗星、小流星群什麼的(幾率低于抽獎中簽率),就是被無處不在的宇宙射線騷擾了。好在有5千米地殼岩層保護,躲在地下的人類應該暫時無憂,隻要做好保暖工作、解決造氧問題就行。因公滞留地表從事各項作業的高危人群隻穿身防寒防輻射服,腦袋上扣個玻璃罩可不中,氧氣便攜技術必須過關。
十四、 上千年的漫長過程,浩大的遷徙工程,涵需多少代人的持續接力,每一代人都要接好班,不能掉鍊子。這時候,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學校裡培養出來的隻會善于揣摩老師意圖,醉心于急功近利、盲從于标準答案、投機取巧押考題的考試機器們肯定難以承擔銳意創新、勇于進取的技術攻關重任。求同存異、因材施教的高效育人理念将大行其道。每一個地球人都積極參與命運共同體的建設,人盡其力,人盡其能,人盡其心。前人未能預料或未能解決的問題,将留給新生代去面對、去處理。任何懶惰、怯懦和彷徨都會使前人好不容易開創出來的偉業功虧一篑。(這段好像不是什麼常識,更像是願景。)
十五、 到了劇情中指定的目的星系後,人類就要考慮如何融入這一新的大家庭。我們隻能權且拿故鄉太陽系做參考了。新家庭裡也會有一個适宜人類居住的适中軌道。怎麼安全定點就位就成了當務之急。如何合理避開不斷繞行的各大行星更是首要問題。如果這時地球還帶着自己的衛星月球,其複雜性就更是難以想象。但這難不倒人類,由于地球還是自由身(尚未被恒星納入體系),人們會想到讓地球再恢複自轉(形成兩極磁場抵禦恒星的紫外線傷害)的同時以垂直于各大行星軌道面的角度直接安插進心儀的軌道(在這個固定距離接受恒星的照耀,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得以維持在攝氏上下50度區間内),而不必再像從太陽系逃離時那樣勞神地計算行星周期安全通道。這個方案是對星系内原有各行星運行狀态影響最小的選項。但是,具體操作時還是困難重重。地球上沒有制動系統,人類仍要通過最新改良的量子計算機(也許這也是老古董了,請原諒我的知識陳舊)計算出切入軌道的相應速度和時機(這是為了避免與該軌道上已有的那顆行星撞上),到達軌道内實現穩定運行後,還必須通過不斷改變發動機推進矢量,調整地球的飛行姿态,來達到轉變軌道面傾角的目的,直至自己的運行軌道面與原有行星的軌道面百分百重合。這一過程,需要人類駕馭地球反複矯正。就在一切都将大功告成的時候,地球人才發現,自己所為的後果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盡管已經盡力避免打擾别的星球,可由于地球的介入和攪動,在萬有引力作用下,對各個軌道上運行的天體最終還是形成了互動效應。這一突發的星球入侵事件破壞了該星系經過億萬年才慢慢磨合好的一整套周密運行體制,從而産生的系内應力,觸發了可怕的聯動機制,不但幹擾了各行星的正常運轉,還牽引到很多定性差的小行星,率先偏離了自有軌道和環繞周期,靠近了大行星,掉進了重力鎖眼,然後就是毫無懸念的碰撞。這些劇烈活動也會構成大行星激蕩、漂移的誘因。幾乎所有的大行星自轉和公轉都受到了影響,有的速度加快,有的速度減慢,凡此種種,不一而論。加之地球所在的軌道聚集了兩顆大行星,改變了對内外緊鄰兩個軌道上的行星的原有引力參數,使之都向C位靠攏。地球也身不由己地被恒星拉近,地表均溫開始上升。失之毫厘,謬以千裡。這些微妙變化被混亂所放大,徹底打破了行星間的默契均衡關系。新的星系秩序必将經過洗牌來重新确立,這即意味着各大小行星間要進行大規模碰撞,開啟吞并與分解的整合模式,誰也别想置身事外,包括地球。。。。。。這個腦洞越開越大。大到崩潰,很遺憾我也不是什麼超人,實在修補不下去了。
在試圖改變宇宙客觀規律的嘗試努力中,無論人類付出多麼巨大慘烈的犧牲,經曆過怎樣艱苦卓絕的奮鬥,都将徒勞無功。一敗塗地是最終結局,永不會出現奇迹。人類需要懂得的是敬畏和順應自然規律。
科普到這裡,朋友們應該明白為什麼我打的邏輯分那麼低了吧?《流浪地球》這個故事的科幻背景實際上是不成立的。我也深刻理解作為中國人故土難舍的傳統人文觀念,可惜它就是不成立。
影片中,人類撬動地球讓其掙脫太陽系的行為形同于在一個完美星系裡做外科摘除手術。人類再移星換鬥讓地球融入另一個恒星系,還是形同于反向再給一個完美星系做外科植入手術。這種神操作,連神也要大呼幹不動。與其這樣,倒不如省下時間精力資源,少生小孩子,多造大飛船,能載多少人就載多少人,到時候說走就走,輕巧靈便,沒有拖泥帶水的後患。
以上天體科普資料及部分數據是我上網百科淘浣下來的,以我一個局外好事者都能搜得到,那些有着相關資訊需求的當事編劇團隊就沒一個人留意到這些内容嗎?應該不會,歸根結底還是創作角度外加有些心浮使然,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了劇情、人文和包裝上面去了。當然這跟原創小說打的底子也有關。
這部電影反映出了國民科普的整體素質教育現狀。拍好科幻電影,其基礎在于民衆的科學普及率。電影編導也是來自于民衆呀。具備科普基礎的民衆才是檢驗精品科幻片的過濾鏡,才是推動科幻電影進步的源動力。貧窮并不一定限制人的想象力,但科普匮乏是一定能做到這點的。科普教育與一個國家的硬實力建設息息相關,也決定着一個民族的前瞻眼光能展望多遠。
有人會說這是矯情,不就是部科幻片嗎?扯那麼遠幹嘛?再說《流浪地球》拍得已經很不錯了,多給人家點鼓勵不好嗎?多說點正能量的話不好嗎?這個我不反對。對于《流浪地球》暴露出的缺憾,我們應當予以諒解。既然是中國科幻電影領域的起手之作,要允許出現這樣那樣的纰漏與不足。要允許我們的科幻電影有一個從幼稚到成熟,從模仿到創新的成長過程。《流浪地球》為以後的科幻片制作者們趟了不少雷,貢獻是巨大的,影響是深遠的。其敢為人先、抛磚引玉的精神還是難能可貴的。然而在一片熱情叫好聲中,在一緻支持鼓勵下,我們還必須要冷靜地看到差距,必須要有反思,有批評意見和聲音,否則外國人看了我們的影片真的會對中國電影和中國觀衆的科普水準産生質疑的。科幻電影的内容創作力體現着一個國家的科教水平,屬于文化戰略軟實力範疇(美國人從未到過深太空,但他們的《星球大戰》《星際穿越》《星河戰隊》卻深入各國民心,令世人對美國科技都高看幾等。這就是科幻電影的魅力。)一部好的科幻影片不僅給觀衆帶來消費娛樂,還給社會帶來更具價值的科學普及與啟示。所以我們往後還要多多拍攝好的科幻影片,持續産出,而非減少。《流浪地球》這一篇翻過去了,重點是看以後。要讓後面那些一窩蜂籌備拍科幻片的後繼者們知道,不是簡單冠以科幻名号,再搞一些蹩腳不通的僞科技背景就能賺取科幻電影的紅利。我覺得給後繼者一些忠告,令其潛心思考一下自己應該怎麼構思科幻故事,認識到科幻故事的科幻背景是需要認真打磨的。既然講一個科幻故事,就得先從科幻背景的合理性角度去着手加以完善,就是要把虛拟的科幻事件可信化。三思而後行,總比盲目跟風誤入歧途結果血本無歸的要好。中國人不缺少科幻想象力,也不缺乏對科幻電影的鑒賞力。關鍵是你得編出經得起推敲、有科技含量的硬核科幻故事。
我們的第一部科幻影片可以有各種漏洞毛病,我們能夠包容且期待更多的科幻電影面世,但這不代表可以接受漏洞依然百出的後繼作品,雷點明顯的科幻影片會讓觀衆逐漸看倒了胃口,也不利于科幻電影健康發展,甚至可能會毀了剛剛興起的科幻電影市場。在這裡提前打個預防針,有何不可?我們盼望科幻電影編導們能夠在科普儲備方面做足功課、編故事越來越符合邏輯,而不是看到科幻片賺錢,就急功近利粗制濫造,丢給觀衆一大堆影視垃圾。
要想将一個子虛烏有的科幻故事編圓并非易事。這就需要避開一些常識性誤區,有些地方不能寫實,盡量不被那些無法自圓其說的漏洞降低故事的可信度。當然,做到這點很難,須多下功夫,用豐富立體化的知識體系支撐起一個飽滿的藝術構想。這也是我們的國産科幻創作者們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相信中國科幻電影經過蹒跚學步一路走去,必會逐漸踏出一行堅實的腳印,直奔未來。
可能又有人看不下去了,說你老先生倒好,一會兒褒揚,一會兒批評,正反兩面全占了,還颠三倒四啰裡啰嗦的,到底弄哪樣呀?其實我的本意是想以一己之陋見為國産科幻電影做個建言獻策。既想對國産科幻電影做些指摘提醒,但又不願生出副作用。既想對其中存在的不足直言相谏,又想給予國産科幻電影更多的有力聲援。這種矛盾現象真實透射出了我的内心波瀾。這不是我的立場,卻是我的态度。
今天的中國科幻文化覺醒得益于我們的科技自信,但要确保科幻制作一定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在科學上站不住腳的科幻是流浪的無根之水。
好了,不讨論電影了,不管科幻了,我得記着點,回頭還要及時給孩子們好好科普一下太陽系裡的那點兒事兒,以防将來長大後不切實際地幻想推着地球去流浪。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