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軍的刀術主要創始人馬鳳圖先生,滄州東南鄉人。
馬鳳圖自習武修文,承家學練家傳劈挂、八極拳。後考入天津北洋師範學堂。同李瑞東、李存義、李書文等一起創立中華武士會,任副會長兼教習。1920年投奔馮玉祥,馬鳳圖與兄弟一起為馮軍寫了《破鋒八刀》和《白刃戰術教程》。每天下午4點半到6點訓練劈刀、刺槍和打拳。1925年6月,蘇聯顧問普裡馬科夫在北京鹿鐘麟的司令部裡,有幸看到士兵在操練大刀:'院内,許多身着白上衣的警衛士兵在揮舞大刀,一共作了二十五個劈殺動作,場面非常壯觀。約六百名身體非常結實的青年士兵,飛速地舞動着閃閃發光的大刀,時而防衛,時而出擊,練兵場上夯實了的土地,由于六百雙腳的沖擊和跳躍,發出低沉的聲響。'這段文字生動地展現了大刀隊訓練的壯觀景象。
随後,馬鳳圖受命創立“白刃戰術研究室”,很多武術名家為了抗日,紛紛把不傳之秘貢獻出來,著名的有馬英圖、王子平、洪立厚、劉鴻慶、王桂林等人。這些武術家集思廣益,創編教材,将武術中格殺技法突出的技術用于軍事訓練,對大刀和刺刀技術進行進一步精煉,編創成簡便易學的'破鋒八刀',取代了舊有的刀術教材。1926年初,這一易學而實用的刀法迅速推廣到西北軍各部,形成了西北軍自成風格的著名大刀術。
随着一曲激昂雄壯的《大刀進行曲》而迅速風靡全軍、全國。此時,全國軍隊開始觀摩學習破鋒八刀,這套刀法成為白刃戰的決勝法寶,讓日軍屢吃苦頭。
抗戰大刀有其獨特之處,在制式既不同于明清以來刀身修長的柳葉刀,也與漢代以來的環首刀,後來被史學家和武術家稱之為“”抗戰大刀“,成為軍迷的收藏品。抗戰大刀的刀身較寬,刀頭前銳後方,近似宋代《武經總要》中的手刀,但刀柄加長,類似漢環首刀的刀環。使用時,雙手握持,是傳統的雙手長之刀法。在重量上,抗戰大刀一般在4斤左右,與講究'快馬輕刀'的日本刀不同,在實戰中與日本武士刀對撞,雖然不如日本刀銳利,但份量加重,曾在對砍中将日本武士刀劈為兩段。
下面就是破鋒八刀的招法:
一、迎面大劈破鋒刀
刀法:
1、劈刀:刀從上向下為劈刀,力達刀刃。刀和手臂成直線。
2、按刀:刀刃向下,有短促的長勁移動。
對敵應用
此刀是對方刺我,我上步換位,大刀從對方中門側面下劈,故稱迎面大劈。此刀關鍵是右腳上步自然換位使得對方刺刀刺空,我一刀把對方槍隔開,反手一刀砍對方頸肩膀。如果我刀劈空,對方一定是先收槍後縮,在我出擊時出槍反擊。我此時仍需要向前沖,左手放在刀背上助力向下壓。一邊劈一邊往後收,連劈帶按帶後拉刀。用來壓對方刺來的槍。
二、掉手橫揮使攔腰
刀法:
1、架刀:力點在刀身中部,上架,刀刃向上,肘關節伸直。
2、抹刀:旋臂,曲肘,邊抹邊用抽,抹對方頸部。
對敵應用:
此刀是對方刺我,我用刀上架。接着上步用一刀橫抹其頸部,對方收槍急退,我上步轉身斜掃他腰部一刀。
三、順風勢成掃秋葉
刀法:
撩刀:刀由下向前向上為撩刀,力達刀刃前部,刀要貼近身體。
對敵應用:
此刀是對方刺我,我上步撩其前手,把對方槍一撩,對方必然縮手,我趁勢掃其上身中段。
四、橫掃千軍敵難逃
對敵應用:
此刀是我運用腰力橫掃對方腰部,一刀不中再掃一刀。
五、跨步挑撩似雷奔
刀法:
挑刀:力達刀尖,刀臂成一直線。
對敵應用:
此刀是我以刀挑撩對方握槍左手,随即撩對方身體側面。是由下向上撩割。
六、連環提柳下斜削
刀法:
削刀:刀刃由前向下、左、右,刀刃斜向下。
對敵應用:
撩刀術語為提柳。一個技法是抓對方槍杆直接撩對方腋下,另一個技法是直接撩對方前手,對方或者松槍後退或者收槍後退,我立即跪步乘其下部空虛直削其膝蓋。
七、左右防護憑快取
對敵應用:
此刀是左右外磕架刺刀。軌迹短,動作快。然後上步,挑出對方刺刀露出空當後下劈,故稱快取。
八、移步換型突刺刀
對敵應用:
此刀是利用步法轉換位置徑直撞刺對方胸部。因左右腳輪換上步,故稱移步換型。
上一篇
糖尿病足潰爛治驗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