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 金秋南瓜紫砂壺
1937年抗日戰争爆發,到1949年前,是宜興紫砂業的急劇衰退時期,在抗日戰争時期,宜興陶業情況是“大窯戶逃往外地,中小窯戶無意經營”,每年曾以百萬件紫砂供給全國和遠銷世界各地的蜀山窯場,那時全年所燒紫砂茶壺不滿千。到四十年代初期稍有恢複,但年産值最多時也隻及戰前最高年份的百分之四十五左右。
從五十年代開始到九十年代,紫砂壺的造型藝術和裝飾工藝踏進了曆史發展和空前繁榮時期。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導下,古老的紫砂工藝呈現滿園春色,萬紫千紅的景象。
裴石民?《松鼠葡萄》
顧景舟制如意仿古壺套組
1956年作 顧景舟 任淦庭 大石瓢壺
現代紫砂壺藝術以朱可心、顧景舟和蔣蓉為代表。著名老藝人還有裴石民、王寅春、吳雲概、任淦庭等。他們的技藝是多方面的,但又各有所長。顧景舟技藝全面,喜作素式茗壺;王寅春、吳雲根則以筋紋器壺為主;朱可心、蔣蓉又善制雕塑裝飾的壺;裴石民除專長制壺外,還以制作形色逼真花果小件著名;而任淦庭則以書畫陶刻稱著于時。他們除了精心創作外,還培養了數以百計的青年藝徒,使紫砂這一傳統工藝後繼有人。新一代的陶藝師不但在傳統上有所繼承,而且創造不少新穎的作品,在曆屆中外陶藝展中可窺其面目。
吳雲根款 傳爐壺
王寅春制紫泥漢君壺
蔣蓉?西瓜壺
現代紫砂壺藝術的發展、演進,大緻可分三個時期:建國初年的恢複期;六十年代的孕育期;八十年代的飛躍期。
1950年,人民政府撥專款恢複生産,對紫砂工藝采取了保留、提高、發展的方針,貫徹了經濟、适用、美觀的設計原則,進行了一系列挖掘、恢複、發展的工作。
1955年10月成立宜興蜀山紫砂陶業生産合作社,原被迫改行的老藝人都歸了隊。
六十年代“文革”期間,紫砂壺也列入封資修。“文革壺”壺底款僅钤“中國宜興”印章,偶見作者名款。但卻為人珍視,原因是泥質優良、色澤純正,制技水準亦高,且有名人名作。
朱可心制松鼠葡萄紫砂壺
呂堯臣、呂俊傑合作 《子非魚茶具》
七十年代,宜興紫砂工藝廠擴大紫砂研究室,由朱可心、顧景舟、蔣蓉、徐秀棠、高海庚、呂堯臣、汪寅仙等組成,專門從事紫砂壺造型設計。此時,傳統名作得以肯定。
1975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宜興舉辦“陶瓷美術設計班”。1988年,顧景舟經國家輕工部批準,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号,并崇為“壺藝泰鬥”而飲譽海内外。
汪寅仙制建發款 紫砂山水詩文玉泉壺
周桂珍、徐秀棠刻飾 《雙圈》
八十年代以來,随着海内外掀起眦砂熱的浪潮,首先是香港羅桂祥先生籌劃在亞洲第六屆藝術節舉辦“宜興陶器展”,要求展品壺底、蓋钤制作者名款。紫砂廠挑選技術尖子建立“特藝班”,按其提供的曆史名作圖樣進行複制。1981年紫砂茗壺在此展覽中大展雄風,并開展學術講座,為羅桂祥先生百餘伯紫砂藏品作鑒定,捐贈給香港市政局建立香港茶具文物館。此時,紫砂茗壺價值上升到應有的地位,更令人欣慰的是一代新秀脫穎而出,成為現代紫砂壺藝的中堅力量。
高海庚·追月
紫砂茗壺經曆代藝人的創造和文士的推崇,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工藝特殊、裝飾多變、風格高雅、技藝精湛的集工藝和實用于一體的,具有民族風格的一枝奇葩。當今的紫砂茗壺,造型千姿百态,品種豐富多彩,真可謂一個洋洋大觀的壺藝世界。
--------------------------------------------------------
紫砂壺玩家交流、問題咨詢可以聯系謹言。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