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标簽:健康和貴章教授用通竅排膿湯治療重症鼻淵經驗鼻淵是中醫古病名,最早見于《内經》。它是因邪聚鼻之窦竅,灼腐肌膜緻鼻流濁涕為基本病理特征的常見多發鼻病,常伴頭痛、鼻塞、不聞香臭等症狀,相當于西醫的急、慢性化膿性鼻窦炎。筆者所指的重症鼻淵為急性鼻淵的重症,誘因多為鼻淵反複發作,纏綿不愈,邪濁積聚窦竅而緻。臨床多見頭痛劇烈、悶脹、鼻塞、流膿涕,進而耳脹不舒,咽喉腫痛,甚至耳鳴。筆者根據河南中醫學院和貴章教授臨床多年的治療經驗,整理出祛除重症鼻淵患者鼻腔瘀腐膿物的經驗方——通竅排膿湯,臨床治療觀察重症鼻淵16例,效果滿意,現介紹如下。
一、通竅排膿湯藥物組成:菊花10g,僵蠶10g,天麻10g,川芎10g,辛荑10g,青葙子10g,藁本10g,荊芥10g,元參10g,川貝10g,生牡蛎30g(包煎),白芷10g。每日1劑,水煎兩次,早晚分服,3天為一療程。
治療16例患者均有慢性鼻窦炎病史,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齡最小23歲;年齡最大55歲,平均年齡38歲。來診前皆因感受風寒或風熱之邪,誘發感冒,慢性鼻窦炎呈急性發作,病情加重,特别是感覺頭部悶脹,疼痛明顯。局部如前額、眼眶和颞部,眼内眦和鼻根間,或頭頂部、後枕部,頭内或乳突深部、頸項部有廣泛反射性疼痛。
全部病例均使用通竅排膿湯為基本方治療。一般病人在初服1天,即感頭痛、鼻塞症狀減輕(個别病人頭痛症狀反而加重),服藥2~3天即能咯出或擤出鼻腔深部的腐膿物或新生的炎性分泌物,色澤、大小、量根據病人不同有異,頭痛症狀基本消失,效果顯著。
二、典型病例:劉某,女,55歲,1997年5月來診,自述有鼻窦炎病史十幾年,因5天前患感冒病情加重。病人鼻塞,流黃涕,太陽穴及前額頭痛,眉棱骨疼痛。就診時舌質暗,舌苔厚,底白罩黃,體溫38.5℃。給予通竅排膿湯治療觀察,服藥3天,頭痛厲害,在擤鼻涕時,擤出一塊1×1.5cm左右大小的水溶不開的塊狀物,灰黑色,質較硬,有彈性,擤出後,頓覺神清氣爽,頭痛消失,半年後随訪症無複發。
王某,女,35歲,2000年8月來診。自述有鼻窦炎病史十幾年。十天前,患重感後,頭悶痛,尤以前額、太陽穴、後枕部疼痛厲害,耳脹、耳鳴,舌尖紅,舌苔白罩黃,脈浮滑,低燒37.5℃。給予通竅排膿湯治療,服藥1天,頭痛耳鳴減輕,服藥2天,于晚上由鼻咽腔咯出粉紅色豆渣狀痰兩口(形如西瓜瓤),之後感頭痛耳鳴症狀消失。後改用治療慢性鼻窦炎藥方調理1周,病情基本得到控制,半年來未有頭痛症狀發生。
七竅雖各有所主,但又相互貫通。重症鼻淵的發生外因感受風寒或風熱之邪,内因髒腑功能失調,肺、胃、肝膽諸經之熱上擾鼻竅,導緻邪毒久留,氣滞血瘀,痰濁互結,積聚有形,滞于竅道,從而阻礙了清竅氣血經脈的運行,清竅失清而形成頑重之症。該病主要與人體肺、胃、肝、膽、脾等髒腑邪實有關。因此治療應清瀉脾胃、肝膽之邪熱,祛風活血,通竅排膿。方中元參入肺經,清肺家燥熱,解毒消炎;貝母潤肺散結,化痰排膿;牡蛎化痰、軟堅療喉痹,三者合用共收清肺解毒、除痰排膿、除障通竅之效;僵蠶人心、肝、脾、肺四經,祛風清熱化痰,散結行經,蠲毒以助通竅;白芷,辛溫,入肺、脾、胃經,辛香除風燥濕,治鼻淵癰疽瘡瘍,消腫止痛;青葙子苦,微寒,清肝火,散風熱,通肝竅;荊芥祛風開竅;藁本性溫,味苦辛,治癰疽内塞及各種頭痛;天麻熄風治偏頭痛;川芎活血行氣,搜風止痛;菊花,甘,苦平,入肝、髒、腎三經,消熱祛風,明目解毒;辛荑主入鼻竅,味辛,可醒鼻開竅,并引藥直達病所,以消肺之熱,通其郁,散其結,排其膿,利其竅,而諸經通頭痛得祛。是病為熱郁毒伏,濕濁結聚,是方乃溫涼并用,故用涼以清熱,溫以化濁,辛以升散之藥,使邪毒清,痰濁化,頑症除,複清竅之性,則鼻耳咽諸症自除矣。文章來源:中國中醫藥報作者:王三濤
柴芩辛芷湯治慢性鼻窦炎
鼻窦炎是一種常見疾病。上颌窦、篩窦、額窦和蝶窦的黏膜發炎統稱為鼻窦炎,其中以上颌窦炎和篩窦炎最常見,常由感冒引起,有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鼻窦炎的全身症狀與其他炎症相同,可有發熱、全身不适等,局部症狀有鼻塞、頭痛、流濃涕和嗅覺減退等。如反複發作的急性鼻窦炎未徹底治療,将釀成慢性鼻窦炎,除表現為鼻塞、流涕、嗅覺減退外,還有經常性的頭脹、頭昏、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此病可發生在一個鼻窦,也可幾個鼻窦同時發生炎症。
鼻窦炎中醫學稱為“鼻淵”。中醫認為,“肺開竅于鼻”、“肺主涕”。鼻乃肺髒之上竅,是自然之清氣與體内之濁氣相互交換的通道,外界的風熱邪毒最易侵入鼻腔,壅塞鼻竅,進而影響肺髒功能,使體内宣發不利,肅降失調。故此症多由風熱邪毒襲肺,郁久結滞鼻腔,灼傷鼻竅肌膜,或因邪熱犯膽,膽腑熱盛,循經熏蒸于腦,迫津下滲,蘊積于鼻窦而為此病。故治宜清肺與膽經之熱兼芳香開竅為大法。
筆者自拟“柴芩辛芷湯”治療慢性鼻窦炎42例,經2個療程治療後痊愈(自覺症狀消失,局部檢查黏膜腫脹消退,色澤基本正常,分泌物消失)23例;顯效(自覺鼻通氣改善,局部檢查鼻黏膜腫脹基本消失,鼻腔無分泌物或時有少量稀薄分泌物)15例;好轉(自覺症狀減輕,局部檢查鼻黏膜腫脹部分消退,黏液膿性分泌物量減少)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7.6%。
方藥組成及用法:柴胡10克,黃芩10克,辛夷10克,白芷15克,金銀花30克,魚腥草30克,桑白皮15克,蒼耳子10克,桔梗10克,薄荷15克,升麻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2次混勻,分早晚2次溫服,每日1劑。10劑為1療程。
方中柴胡、黃芩清膽經之熱;桑白皮、桔梗清肺熱,配升麻載藥上行,使藥達病所;金銀花、魚腥草清熱解毒;辛夷、白芷、蒼耳子、薄荷輕清之品,疏風散邪,通利鼻竅;甘草潤肺解毒,調和諸藥。諸藥相合,使肺與膽經之熱邪除,熱毒解,肺得安,膽得甯,鼻竅通。藥證相符,故療效顯著。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