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 著名 中醫 臨床大家 汪逢春先生
汪逢春善治濕溫,認為濕溫病治療相當複雜,治療上多采用清熱化濕兼顧,斟酌濕偏重,還是熱偏重而用藥;同時,結合宣透、舒郁、淡滲、緩瀉等法來分解病勢。尤善以辛香宣達、芳香清解之法取效。本征而最忌見熱清熱,因此時不僅熱不能清,反使濕愈凝滞,造成纏綿之局勢。選方大略為藿樸夏苓湯,甘露消毒丹之屬。還善用大豆黃卷、香青蒿、荷葉、薄荷、桔梗等輕清宣透、芳香化濁之品,即使對于濕溫重症,也主張輕出輕入,遇到高熱病人也不主張苦寒之品過重,而選用芳香宣化之品,如藿香、佩蘭、銀花、連翹等。尤其不主張用生石膏,如邪在衛分,惡寒未罷,而早用石膏,可有“冰伏涼遏”之弊。汪逢春先生這一臨床思路,在幾十年以後,在著名的醫學家、周恩來總理生前評價“最懂辨證法”的蒲輔周先生中醫臨床思想中,得到吸收、肯定和發揮。
中藥 用方
用于上焦暑濕之邪迫于外,濕熱穢濁蘊于中,頭暈身熱,漾漾泛惡,舌苔白膩而滑,胸中氣塞,脘悶咳嗽,周身酸沉乏力,小溲黃赤,濕熱初起之證。
用方:
鮮佩蘭(後下)、鮮菖蒲各3.5克,大豆黃卷9克,鮮藿香3.5克(後下),嫩前胡3克,川郁金6克,白蒺藜、姜竹茹各9克,制厚樸3.5克,川黃連、通草各3克。
上焦暑濕外受,表氣不暢,形寒頭暈,周身酸楚,身熱肌膚幹澀,惡心嘔吐,腹中不舒,中脘滿悶,脈象濡滑,法當芳香疏解,以退熱止嘔。
用方:
佩蘭葉12克(後下),廣藿香9克(後下),陳香薷5.1克,大豆黃卷9克,制厚樸6克,新會皮3克,制半夏9克,苦桔梗、枳殼各6克,白豆寇5.1克,煨鮮姜3克,杏仁泥6克,太乙玉樞丹0.9克(研細分沖)。
附:
太乙玉樞丹
功能主治
功能解諸毒,療諸瘡,利關竅,治百病。凡一切飲食藥毒,蠱毒瘴氣,死牛馬等毒,用涼水磨服一錢;癰疽發背,疔毒楊梅瘡等,用涼水或酒磨塗患處;陰陽二毒,傷寒瘟疫,喉痹喉風,用冷水入薄荷汁數匙化下;心氣痛并諸氣,用淡酒化下;洩瀉痢疾,霍亂絞腸,用薄荷湯下;中風癫痫,筋攣骨痛,溫酒送下;自缢溺水,心頭尚溫者,冷水磨灌;傳屍痨瘵,涼水化服;瘧疾将發時,東流水煎桃枝湯化服;女人經閉,紅花酒化服;小兒驚風疳痢,薄荷煎湯送下;頭風頭痛,酒研貼兩太陽穴上;諸腹鼓脹,麥芽煎湯送下;風蟲牙痛,酒磨塗患處,亦吞服少許;打仆傷損,松節煎酒送下;燙火傷,毒蛇惡犬,一切蟲傷,用冰水磨塗患處,并内服。
【概述】
太乙玉樞丹為方劑名,即《是齋百一選方》卷十七方記載的紫金錠的别名。
【太乙玉樞丹的别名】
原名太乙紫金丹,又名太乙紫金錠、紫金丹、太乙玉樞丹、太乙丹、玉樞丹、神仙追毒丸、神仙萬病解毒丸、神仙解毒萬病丸、萬病解毒丸、萬病解毒丹、解毒萬病丹。
【組成】
山慈菇(去皮,洗,焙)、文蛤(即五倍子,洗,焙)各二兩,千金子仁(研去油,取霜)一兩,紅芽大戟(去蘆,洗,焙)一兩半,麝香三錢(《外科正宗》方加朱砂、雄黃各三錢,其他方書多遵該二方,但有的組成藥物與劑量略有出入)。
【制法】
上藥研細末,用糯米煮濃飲和藥,作一錢一錠。
【太乙玉樞丹的用法用量】
用井花水或薄荷湯磨服,取利一二行,再用溫粥補養。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