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一種誤解叫“自以為”
小時候看到過一個故事,說的是作者從小貧寒,母親每次都會從集市上買攤主剩下的死魚然後回家熬湯。
讓孩子們吃為數不多的魚肉,然後自己總吃魚頭和魚骨,還告訴孩子們是因為魚頭更入味不能和她搶。
孩子一直以為母親是真的喜歡吃魚頭,直到後來經濟寬裕了才發現魚頭成了家裡餐桌上的剩菜,那個時候他才開始明白事情的真相。
自己以為母親喜歡吃的是魚頭,然而事實是:魚頭隻是母親關于維系家庭自尊的,一個體面的謊言。
長大後遇到了心愛的姑娘,對方家境殷實為人和善,兩個人都有相伴到老的意思,但是卻因為二十幾歲的小夥子囊中羞澀拿不出體面的彩禮。
女方不介意生活拮據、不介意現在和自己原生家庭的經濟落差、甚至學會接受你偶爾的壞脾氣。
漸漸地你們從火鍋變成了麻辣燙、從商場變成了街邊貨、從電影院變成了會員付費,可怕的不是生活的落差,而是你開始覺得對方本來就該如此。
她會笑着對你說現在的生活沒關系,但是得到你的回答卻是:“我以為你是喜歡吃路邊攤、我以為你不喜歡湊熱鬧……”
其實事實就是:所有的“你以為”就真的隻是“你以為”。
對方可能會因為在乎而不去計較過多的得失,但是你輕飄飄的一筆帶過甚至覺得對方的付出和改變都是理所應當,那麼我隻能說你真的不配。
2不能感同身受就不要覺得理所應當
有一個哥們兒創業,起步的時候吃了特别多的虧,真的住過地下室吃過幹饅頭,後來一步步才取得後邊的成就。
可能他和别人的想法不大一樣,别的人如果對一個東西有陰影大概會避之不及,就拿饅頭來說,他那個時候基本每天平均要吃兩三個大白饅頭,吃到吐的那種。
如果是正常人的話在發達了之後,絕對是再也不想吃饅頭甚至看到饅頭都想吐,然而我那個朋友卻不一樣。
他依然熱衷于饅頭,倒不是因為多喜歡,而是隻要一看到饅頭就會想起自己的那段時間,以此來達到激勵自己的作用,所以這也就成為了他的一個習慣。
本來是一個挺勵志的故事,但是在一些人眼裡,卻有了各種不同的版本在流傳:
“老闆真的是太摳門了,天天還吃這麼寒酸。”“一看我們的老闆就小氣,不知道對員工怎麼樣。”“老闆不會是以前沒吃過饅頭吧,怎麼還會有人覺得饅頭好吃呢,我都瞧不上的東西。”
和他熟識的朋友自然知道原因,但是他手下不熟悉的員工,卻總是在背地裡嘲笑他,說他摳門是個小氣老闆,有這樣的老闆是公司的不幸。
當然朋友也不是一個那麼喜歡計較的人,如果他真的連手底下的人幾句議論都受不了也不可能坐到那個位置。
但是有一說一,那些總喜歡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人,不僅好是非而且也是心胸狹隘的直接表現。
看到淡薄物質的人,就理所應當的覺得别人是沒錢、看到别人高消費就說别人作風奢靡,有一種錯覺叫做他們眼裡的世界。
他們隻會相信自己看到的和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不能辯駁沒法解釋,唯一的解決辦法可能就是遠離這種思想垃圾。
3“我以為”不應該成為開脫的理由
“我以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個人覺得,但是并沒有确定證據時發出的言論。
然而很多人卻把這句話,當做了自己開脫的完美答案,這就是一個有功無過的發言,似乎表達出來的意思就是:
我也不知道真相、我也不知道這樣做會給你帶來困擾、但是我是真的想要幫到你。
說這是道德綁架真的一點都不過分,因為每一個說出“我以為”的人,都會覺得是自己幫到了對方但是對方不領情。
就像一個人去餐廳,上個廁所的功夫食物就被收走了,服務員會雲淡風輕的說一句:
“不好意思我以為你已經吃完了”。
等公交的時候你想着禮讓一下老人孕婦沒有擠車,結果後邊的人直接搶先一步登車,當你想要再試圖擠進去的時候别人就會說:
“我以為你不坐這一班車嘞”。
公司中午訂餐,明明大家平時都是默契的一起吃,結果一個耍心機的同事卻完美的忽視了你,然後還特别義正言辭的說:
“你都沒說,我還以為你減肥不吃呢”。
他們眼裡所有的“我以為”似乎都挑不出錯處,甚至還有一種有理有據的感覺,但是果真如此嗎?
答案很明顯不是啊,他們不過是在給自己的自私,找個合理的借口而已。
其實我并沒有那麼讨厭自私的人,我讨厭的是想成為自私的人,但下不定決心的自己。
我不會把“我以為”作為借口将自己的想法去強加給别人,更不會試圖用這種行為讓别人産生負罪感。
但是我起碼學會了拒絕别人的“我以為”,當别人再說出類似的話時,我就會幹脆了當的回答:
“對,那真的就隻是你以為,反正我不是這麼想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