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國民府軍事委員會(以下簡稱軍委會,為最高軍事指揮機關)。由南京遷重慶,駐林森路。此後組織機構叠有變化。初在委員長之下設辦公廳及第一、二、三廳。1937年,軍委會下設6個部,分掌作戰、政略、國防工業、國防經濟等事宜。1938年2月,參謀本部、軍訓部及軍事參議院改隸軍委會。1945年7月,在委員長之下設參謀總長、副參謀總長、委員長侍從室、辦公廳、參議室、軍令部、軍政部、軍訓部、政治部、铨叙廳、軍事參議院、海軍總司令部、航空委員會等20多個機構。1946年6月,軍委會遷南京後改組為國防部。
辦公廳 軍委會的日常辦事機構,受參謀總長直接指揮。曆任主任(廳長):徐永昌、賀耀祖、商震、賀國光、朱紹良。
參議室 委員長、參謀總長的咨詢機構,下轄人事、作戰部和總務處。曆任主任朱家骅、王世傑。人事部部長錢卓倫,副部長劉泳堯。作戰部部長陳誠、副部長林蔚、俞大維。總務處處長尹國祥、秦惜華。
軍令部 其前身為參謀本部。抗戰之初,軍令部改為陸海空軍大本營第一部。大本營撤銷後,改隸軍委會,下轄第一、二、三廳及測總局(後改為第四廳)。分别主辦作戰情報、參謀人事、教育及測量業務等。1937~1946年曆任主要職官:部長徐永昌,次長楊傑、熊斌、林蔚、劉裴、羅卓英、秦德純。第一廳廳長劉裴、張秉鈞;第二廳廳長楊宜誠、鄭介民;第三廳廳長李端浩;第四廳廳長晏勳甫。
軍事訓練部 原為軍事訓練總監部,1938年2月,改組為軍事訓練部,隸屬于軍委會,掌管全國陸軍訓練、整理、校閱以及軍事學校的教育等。先後設有參事室、秘書室、總務廳等。抗日戰争期間曆任主要職官:部長白崇禧,次長陳繼承、劉士毅、黃琪翔、阮肇昌、王俊。
軍政部 成立于1928年11月,直隸行政院。1937 年7月以後,該部名義上仍隸屬行政院,但實際上直按受軍委會指揮。部屬機構多次變動,至1945年,設總務廳、軍務署、兵工署、人事處等。抗日戰争期間曆任主要職官:部長何應欽,政務次長錢大鈞,總務廳廳長陳啟元。
政治部 其前身為軍委會政治訓練處。1938年2月改為政治部,仍屬軍委會。職掌軍隊政治訓練、民政組織訓練、宣傳和政治情報事宜。設有秘書處、總務廳、第一、二、三廳。1944年12月,改為掌理陸海空軍部隊、學校、機關政治工作等。抗日戰争期間曆任主要職官:部長陳誠、張治中,副部長黃琪翔、周恩來、張厲生、王東原、梁寒操、袁守謙、何浩若、黃少谷。第一廳廳長賀衷寒、鄧文儀;第二廳廳長徐會之;第三廳廳長郭沫若、黃少谷、李俊龍。
軍法執行總監部 抗日戰争後期建立,負責将級軍官違法案件的審理及重大案件的複查,并管理各戰區軍法執行分監部。下設總務、審判、督察等組。抗日戰争期間曆任主要職官:總監唐生智、鹿鐘麟、何成浚。副總監:谷正倫、王懋功、賀國光、秦德純、張鎮、朱懷冰。
軍事參議院 系軍事最高咨詢、建議和高級軍官儲備機構。下設秘書、副官室、總務、軍事廳。抗日戰争期間曆任院長:陳調元、李濟深、龍雲。副院長張钫、王樹常、于學忠。
後方勤務總司令部 1936年春,軍委會增設首都警衛執行部,下設三組,其第二組專掌國防交通與戰時補給計劃。1937年8月,該組擴編為後方勤務部,直隸軍委會,負責綜理全國軍隊後方勤務。初期,設辦公廳和參謀、副官等8處,後又多次調整。1944年10月,設軍醫署、交通司、糧秣司及參謀、副官、秘書、人事、鐵道運輸、軍郵督察處、軍事工作考核委員會、兵站史料編纂委員會和政治部等機構。1945年2月,後方勤務部改組為後方勤務總司令部。抗日戰争期間曆任部長:俞飛鵬、陳誠(兼)。副部長端木傑、陳勁節。參謀長湯堯。
铨叙廳 成立于抗日戰争前,是陸海空軍的人事管理機構。下設辦公廳和3個處。抗日戰争期間曆任廳長:林蔚、錢卓倫。
海軍總司令部 抗日戰争前,海軍總司令部統轄的艦船共57艘,排水量為4.4萬噸,主要負責沿海巡邏和訓練。抗日戰争初期,海軍艦艇除損失外,大部沉于長江各要隘,以阻止日軍沿長江西進。僅保留少量小艦、炮艇駛入四川内陸用于警戒和運輸。抗日戰争期間,海軍總司令部以鞏固江防與海軍整建為主要任務。其間,海軍總司令部曾一度縮編為海軍處,隸屬軍政部。不久又恢複原稱,改隸軍委會。下轄參謀、軍銜、艦械、軍需4處。總司令陳紹寬,參謀長陳訓泳。
航空委員會 抗戰初期,中國空軍僅有作戰飛機305架,編為9個大隊。1938~1940年通過易貨方式從蘇聯補充飛機,空軍編為11個大隊(含4個蘇、美自願大隊)。1941年後,改向美國現款購買,空軍實力有所增強。所有空軍部隊、廠站、學校、醫院皆由航空委員會統管。航空委員會下設:參事室和3個廳,廳下設處、科,分管作戰、訓練、人事、機務、補充等,駐重慶上清寺。抗日戰争期間曆任主要職官:委員長蔣中正(兼);委員:蔣中正、宋美齡、孔祥熙、宋子文、何應欽、白崇禧、徐永昌、陳誠、周至柔、賀耀祖、錢大鈞;秘書長宋美齡;主任周至柔、錢大鈞(代);辦公廳主任陳慶雲。
1937年7月,中國空軍設前敵總指揮部,周至柔、毛邦初為總指揮、副總指揮。8月,改設第一軍區司令部,沈德燮、黃秉衡先後任司令。1938年3月,前敵總指揮部撤銷。5月設立空軍三路司令部,張廷孟為第一路司令,司令部設在重慶;劉牧群、邢鏟非(後)為第二路司令;田曦、王叔銘、徐康良(後)為第三路司令,司令部設在成都。1940年,第一軍區司令部改為第四路司令部。1941年5月,在昆明設立第五路司令部。1945 年抗戰結束前,第二路司令部撤銷,由張廷孟、徐康良、劉國運、晏玉琮分任第一、三、四、五路司令。
憲兵司令部 全國憲兵的領導機關。下設參謀、副官、軍需、軍醫等處、處以下設科。抗日戰争期間曆任司令:谷正倫、賀國光、張鎮。參謀長吳天鵬。
外事局 抗日戰争開始後,為接受外國援助而設。機關設室、組,負責訓練譯員和外事交涉、接待等工作。局長商震,副局長汪世銘。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