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巨嬰論”丨被啃的上一代,是誰制造了你的悲哀
從武志紅的“巨嬰論”出現之後,關于“巨嬰式父母”和“啃老族”的話題就沒有停止過。有文章稱“巨嬰式父母毀了我們的下一代”,文章裡羅列了那些自己的心理年齡還停留在孩提時的新一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何幼稚和不負責任;也有文章寫“啃老族的理直氣壯”,文章裡憤怒指責那些堅持做“巨嬰”的成年人,如何把老父親老母親逼得無法生活。那麼,是怎樣的教育方式造就了一批“巨嬰式父母”?又是誰默許那些成年的人變成了“啃老族”?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那些隻懂得付出愛卻不懂得教育的父母,造就了一批“巨嬰式”的父母,也讓自己變成了被“啃”族。孩子小的時候,不舍得孩子吃苦,等孩子長大了,又責怪孩子害怕吃苦;孩子小的時候,沒教過孩子付出,孩子也未曾體驗過付出的快樂和幸福,等孩子長大了,卻又責怪孩子不懂得付出。這些看似可憐其實可恨的父母,用毫無節制的愛,制造了一批“巨嬰”,不隻是坑了自己,也害了下一代。
但是,這樣的悲劇依然在繼續。随着社會壓力的不斷增大,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幾乎壓垮了每一個成年人。這種壓力也延伸到了校園裡,從大學到中學再到小學,甚至連幼兒園的孩子們也背起了大大的書包,開始與壓力生活為伍。即使國家三令五申要為學生減負,近期更是出台新的政策,要求禁止将幼兒園的教育小學化,可依然敵不過家長們内心持續攀升的焦慮。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害苦了盲目跟風的父母,更坑苦了被父母焦慮所籠罩的孩子。成人之間的攀比之事,孩子已經超越車房而成為首要問題。所以,家長們恨不得讓孩子除了吃飯睡覺的時間之外,全部用來學習,哪裡還顧得上孩子需要遊戲、玩樂,更談不上讓孩子學習自立、體驗生活和享受童年時光了。這些成為學習機器的孩子,将來成年之後,就是生活的低能兒,他們根本無法适應殘酷的社會生存法則,當然更談不上成功。
同時,這樣的狀态也制造了許多無可挽回的悲劇。作為心理咨詢行業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面對每一個來到度麥學苑心理關愛中心咨詢的孩子,都會提出一個要求:在孩子咨詢的同時,父母必須同步咨詢、同步成長、同步改變。因為每個孩子的狀态其實都來自于父母,如果父母不能同步咨詢,那麼無異于把洗幹淨的衣服再扔回髒水裡。
事實也證明:這樣做的确是非常有效的。但是,在咨詢的過程中,一個明顯的事實就是——孩子的改變會先于父母也相對穩定,而父母的改變則會弱于孩子而且常常反複。那些永遠放不下的期待和要求,是父母心裡難以破解的魔咒。他們在制造出“巨嬰”之前,先制造出了“問題孩子”,也讓自己成為“問題父母”。
每當新聞中出現“學生因學習壓力過大而自殺”,或者“孩子因抗拒父母的管制而抑郁”等話題,我的心情總會變得無限沉重。誠然,社會壓力的增大是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回避也無法選擇的現狀,但是,作為成年人,我們更應該懂得——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會生活”的比重必須要大于“會學習”。因為學習不分早晚,是每個人終生都要保持的狀态,但是,生活則需要從小學起。
願天下父母能及時覺醒,調整自己愛的角度和範圍,學會愛孩子也讓孩子學會去愛,懂得成長自己也陪伴孩子共同成長。拒絕培養“巨嬰”,不做被“啃”族,讓類似的社會悲劇從此終止。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