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健康養生 > 正文

中醫解釋骨質疏松是怎麼回事

1、關于病名的認識

中醫學中雖無骨質疏松症之名,但類似本病的症狀則早在《黃帝内經》中就有記載,并散見于曆代醫書的“腰痛”、“腰背痛”、“骨傷”、“痹證”、“痿證”等篇節中。如《黃帝内經》中已有“腰痛”專篇,“精傷則骨酸痿厥”;《素問·長刺節論》日:“病在骨,骨重不可舉,骨髓酸痛,寒氣至,名日骨痹。”《素問·痿論》日:“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又日:“腎者水藏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提出了“骨痿”之名。《呂氏春秋·盡數篇》日:“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處足則為痿。”《難經·骨痿》曰:“四順順于筋,筋緩不能收持;五損損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素問·痹論》日:“骨痹不已,複感于邪,内舍于腎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明代秦景明《症因脈治》中亦有“腎虛勞傷之症腰脊如折”、“精虛勞傷之症,大骨枯槁尻以代踵,脊以代頭”的記載。此與現代醫學骨質疏松症之腰背酸痛、乏力、龜背等症狀相似。總結後世醫家雖有痿證、虛勞、骨被、骨死、骨極、腰痛之名,并将骨質疏松症歸屬于“腎虛”、“虛勞”、“骨痹”、“骨痿”等範疇,根據其臨床表現與“骨痿”較為相似,将骨質疏松症定性為“骨痿”比較準确。

2、腎虛是骨質疏松症的根本原因

腎為先天之本,性命之根,腎藏精,主骨生髓。如《黃帝内經》日:“腎者,主骨生髓。”《醫經精義》日:“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故骨者,腎之合也,髓者,精之所生也,精足則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則骨強。”《外科集驗方》日:“腎實則骨有生氣。”說明腎、骨、髓之間存在密切的生理聯系。《素問·痿論》日:“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素問·脈要精微論》日:“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将憊矣。”又日:“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将憊矣。”《景嶽全書·痿證》日:“腎者,水髒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又日:“或男過八八,女過七七,命門漸衰,天癸将絕,未能護養,以緻精少,腎髒衰,形體皆極。”故《壽世保元》中雲:“年高之人,筋骨柔弱無力,多因腎氣虛。”進一步闡述了腎、骨、髓之間的病機聯系。說明腎虛腎精不足、骨髓失養可緻骨骼脆弱無力,臨床可出現腰背酸痛、胫膝酸軟等骨質疏松症狀。《靈樞·經脈》亦日:“足少陰氣絕則骨枯骨不濡則肉不能著也,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卻發無澤者骨先死。”認為腎虛是引起骨質疏松的主要原因。《素問·上古天真論》日:“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闡述了機體生長發育和衰老的生理過程,也說明了骨的強勁脆弱與腎精盛衰、年齡的增長有密切聯系。大量文獻和研究結果表明,原發性骨質疏松症的發生與性激素的水平降低密切相關,而性激素内環境與腎虛的關系在對多種疾病的一系列研究中得到了進一步的證實。近年來,國内學者研究發現,骨礦含量随着年齡的變化規律和中醫學所記載的腎中精氣盛衰的變化規律有着驚人的一緻性,這充分證實了中醫學中關于“腎藏精,主骨”理論的正确性和科學性。

3、脾胃虧虛是骨質疏松症發病的重要病機

《靈樞·本神》日:“脾氣虛則四支不用。”《靈樞·決氣篇》日:“谷人氣滿,淖澤注于骨。”《素問·生氣通天論》日:“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百天命。”可見早在《黃帝内經》時代就已認識到脾胃功能與本病之間的密切關系。《醫宗必讀·痿》日:“陽明虛則血氣少,不能潤養宗筋,故弛縱,宗筋縱則帶脈不能收引,故足疾不用。”《靈樞·根結》日:“痿疾者取之陽明。”《素問·痿論》又日:“治痿者獨.取陽明。”說明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受納、運化水谷,化生氣、血、津、精,且通過脾升胃降功能,調暢氣機,輸布四肢,以後天之精充養先天之精。若脾胃功能衰弱,受納、運化水谷失司,樞機不利,氣血生化發源,血不足以化精,則精虧不能灌溉,血虛不能營養,氣虛不能充達,無以生髓養骨,而緻骨質疏松症。後世醫家從脾胃論治骨質疏松症并取得良效,以方測證,骨質疏松症與脾胃關系密切,脾胃虛弱是骨質疏松症的重要病機。

4、血瘀是骨質疏松症的病理産物和促進因素

血液運行依賴元氣推動,元氣為腎精所化,腎精不足,無源化氣,必緻血瘀,即腎虛血必瘀;脾虛則氣的生化法源而緻氣虛,氣虛不足以推動血行,則必成血瘀。如王清任《醫林改錯》指出:“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腎陽、脾陽不足,不能溫養血脈,常使血寒而凝;腎陰、肝陰不足,虛火煉液,可緻血稠而停;脾具有統攝血液在脈中運行而不緻溢出脈外的功能,若脾虛則不能統攝血液,而緻血溢脈外,留于體内而成瘀血;肝郁則氣滞,氣滞則血瘀。而瘀血一旦留于體内,又進一步損傷正氣,影響髒腑的氣化功能,結果出現髒器愈衰、瘀血愈積的惡性循環狀态。正如《素問·調經論》所說:“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機體骨骼的生長發育離不開氣血的滋潤與濡養,氣血瘀滞,骨髓失養,漸發本病。此外,血瘀也是本病的促進因素之一,多數國内學者認為,腎虛是導緻衰老的主要機制,而血瘀則加速了這一進程。血瘀與微循環障礙、血液流變學異常、血液動力學異常等密切相關(yiQIg.cN)。

5、肝髒與骨質疏松症有密切關系

《素問·經脈别論》日:“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素問·上古天真論》日:“肝氣衰,筋不能動。”肝與腎關系極為密切,中醫理論認為,腎屬癸水,主藏精;肝屬乙木,主藏血,而精血同源活化,水木母子相關,故中醫有“肝腎同源”、“乙癸同源”、“精血同源”之稱,腎精與肝血相互滋生,盛則同盛,裡則同裡,以緻有腎精虧虛的患者大多有肝血不足的臨床表現。同時,肝陰源于腎陰,肝用不足或過度均可影響腎藏精的功能,以緻骨無所充,髓無所養,最終導緻骨質疏松症的發生,特别是女子以肝為先天,有氣多血少的特點,在治療骨質疏松症中不能忽視對肝髒的輔助治療。所以,肝在原發性骨質疏松症病因病機中占有重要地位。現代醫家倡導從肝論治骨痿者亦不少見,如衛生部藥政局頒發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即将骨質疏松症分為腎虛型及肝腎陰虛型。

6、小結

骨質疏松症是一個複雜性疾病,往往是許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素問·生氣通天論》日:“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說明營養充足,可使骨健有力。《素問·宣明五氣篇》日:“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昭明文選·七發》日:“今夫貴人之才,必宮居而閨處恣肢體之安者,傷血脈之和,且夫出輿入辇,命日厥痿之機。”說明過度勞累或安逸均可緻骨骼病變。此外,據本病多由腎虛所緻以及“肝腎精血同源”、“腎脾先後天關系”的配合,凡引起腎、肝、脾等髒的虛損之由均可作為本病的影響因素。如東漢華佗認為:“饑飽無度則傷脾色欲過度則傷腎,起居過度則傷肝”《景嶽全書》日:“凡虛損之由無非酒色勞倦。”強調了飲食、勞逸、七情在疾病發病中的作用,說明古代醫家對飲食、勞逸等因素對骨骼病變的影響已有一定認識,這與現代醫學的認識極其相合。

你可能想看:

有話要說...

取消
掃碼支持 支付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