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中醫
古人醫在心,心正藥自真
桂枝的作用與功效
桂枝為樟科喬木植物肉桂的幹燥嫩枝,春、夏季剪下嫩枝,曬幹或陰幹,切成薄片或小段用。以枝條細嫩均勻、色紅棕、香氣濃者為佳。
桂枝味辛、甘,性溫,歸心、肺、膀胱經。最早載于《神農本草經》,《中藥大詞典》言其有“發汗解肌,溫經通陽。治風寒表證,風濕痹痛,胸痹痰飲,經閉癥瘕,小便不利”等功用。
桂枝在我國中醫醫療中有悠久的曆史,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如《傷寒論》中的“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等都要加入桂枝。
桂枝的功效
桂枝的功效大緻可以分為合營、通陽、利水、行癬、補中、散寒等,以下為詳解。
散寒解表
桂枝辛溫發散,具有疏散風寒之邪外出的功能,《神農本草經》(以下稱《本經》)言桂枝“味辛,溫,無毒”;宋《本草别說》:“仲景《傷寒論》發汗用桂枝”;清《本草備要》也雲:“桂枝治傷風頭痛,無汗能發;中風自汗,有汗自止”。可見曆代本草書對桂枝具散寒解表功效的觀點是統一的。但清代部分醫家認為桂枝性溫且熱,性偏則有“毒”,宜辨證明确後使用,否則用之則傷人。
調和營衛
曆代醫家多認為桂枝有調和營衛的作用。《本草綱目》說:“桂枝透達營衛,故能解肌而風邪去”。《景嶽全書》說:“桂枝氣輕,故能走表,以其善調
營衛,故能治傷寒,發邪汗,療傷風,止陰汗”。清《本草求真》直接謂之“調和營衛”。可見曆代醫籍和本草著作都認為桂枝具有調和營衛的功能。
溫通經脈
桂枝藥材為枝條,枝條可通達四肢,具溫通經脈之功。清張秉成指出:“桂枝體用可通肢,辛甘能入血,溫經達絡散風寒。”(《本草便讀》)。汪昂評之“痛風有風痰、風濕、濕痰、瘀血、氣虛、血虛之異,桂枝用作引經”(《本草備要》)。黃宮繡對其宣痹的功能進一步闡發說“桂枝能橫行于臂,治痛風(行痹),須用桂枝以為響導。”(《本草求真》)清周岩在《本草思辨錄》中總結道:“桂枝所優,在溫經通脈,内外證鹹宜”,均說明桂枝具溫通經脈之效。
溫助陽氣
桂枝性溫且熱,入氣分,味辛甘,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辛甘發散為陽”,為“陽中之陽”(《藥性賦》)。桂枝氣厚,“氣厚者為陽”、“厚者發熱”、(《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神農本草經》言“補中益氣”,《名醫别錄》“主治心痛”,《本草經集注》“主溫中,心腹寒熱冷疾。理疏不足,導百藥無所畏。”等,從曆代醫家之論可見桂枝不僅溫通五髒的陽氣、調暢血脈和經絡,而且還可補中益氣,具治病養生駐顔的功能。
利肝肺氣
陶弘景首次提到桂枝“利肝肺氣”的功效,利肝氣包括了平肝和疏肝兩方面的作用,利肺氣則指肅降肺氣。具辛溫之性的桂枝,何以能平肝肅肺?“桂樹之下無雜木”(《呂氏春秋》),從古書的記載均可見桂樹能“克”其它樹木,為“百樹之王”。中醫則引申為桂枝能平肝、伐肝、抑肝木。《本草求真》說:“桂枝,其體輕,其味辛,有升無降,故能入肺而利氣,脅風本屬于肝,凡治脅風之症,當用桂枝入肝以平”。溫病大家葉天士則更有精辟論斷:“桂氣溫,秉天春和之氣,入足厥陰肝經;味辛無毒,得地西方潤澤之金味,入手太陰肺經。”從桂枝的氣味和習性來說明桂枝利肝肺氣。
平沖降逆
桂枝具有平沖降逆的功效,是針對下焦寒氣或水濕(飲邪)之氣上逆而言,通過溫化、溫散寒凝水濕而達到平沖降逆的目的,與前利肝肺氣有着本質的區别,彼為舒暢肝肺氣機,以順達為是,此為降逆氣以平為是。仲景方中的桂枝加桂湯、苓桂草棗湯均體現了這一平沖降逆以治奔豚的特點。桂枝能溫散膀胱水氣,使沖氣不從腹部上逆,而能蒸騰水氣從背部和衛表而出。平沖降逆這一功效可以說是桂枝溫助陽氣功效的特殊運用,因其特殊所以曆代醫家多單列為一功效。桂枝的功效正是:散寒解表調營衛,溫助陽氣“主百病”,溫通血脈“無所畏”,平肝降逆利肝肺。
桂枝的作用
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物在體外能抑制大腸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效濃度為25mg/ml 或以下;對白色葡萄球菌、志賀氏痢疾杆菌、傷寒和副傷寒甲杆菌、肺炎球菌、産氣杆菌、變形杆菌、炭疽杆菌、腸炎沙門氏菌、霍亂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
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腎原代單層上皮細胞組織培養,桂枝煎劑 ( 1∶20) 對流感亞洲甲型京科 68-1 株和孤兒病毒 ( ) 有抑制作用。在雞胚上,對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 70% 醇浸劑作用較好。
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 0.25g / kg 給麻醉犬靜脈注射,可使犬尿量明顯增加,單用桂枝靜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藥單用顯著,故認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擴張血管、促進發汗
桂枝内的桂皮油,可擴張血管,調節血液循環,使血液流向體表,加強麻黃發汗作用。
解熱、鎮痛
桂枝内的桂皮醛、桂皮酸鈉,可皮膚血管擴張、散熱增加、促進發汗,提高痛阈值。
鎮靜、抗驚厥
桂枝内含桂皮醛。小鼠給予桂皮醛後,小鼠自主活動減少,增加巴比妥類藥作用,對抗苯丙胺作用,抗士的甯作用;減少煙堿緻驚厥,抑制聽源性驚厥。
抗炎、抗過敏
桂枝内的揮發油,可抑制IgE所緻肥大細胞顆粒反應。降低補體活性,有抗過敏作用。
桂枝的臨床應用
治療風寒
用于外感風寒表證,不論有汗、無汗均可應用。表虛有汗者,常與白芍、生姜、大棗等同用,以調和營衛,如桂枝湯。表實無汗者,常與麻黃等相須為用,以增強發汗解表之功,如麻黃湯。
治療風濕
用于風濕痹痛、胃寒腹痛、經閉、痛經。風濕痹痛,肩臂肢節冷痛,常與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溫經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湯。胃寒腹痛,喜溫喜按,常與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溫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湯。血寒瘀滞,經閉腹痛或痛經,常與當歸、川芎、吳茱萸等同用,以溫經散寒,活血通經,如溫經湯。心悸脈結代,常與炙甘草、人參等同用,如炙甘草湯。
治療痰飲症和膀胱蓄水
用于痰飲證和膀胱蓄水,心脾陽虛,水濕内停,胸脅脹滿,咳逆頭暈等痰飲證,常與白術、茯苓、甘草同用,以溫運脾陽,化濕利水,如苓桂術甘湯。膀胱陽氣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證。常與茯苓、澤瀉、豬苓等同用,以助陽化氣利水,如五苓散。心陽虛,發汗過多,常與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湯。
桂枝配細辛
桂枝入心、肺兩經;細辛入心、肺、肝、腎四經;兩藥合用,加強溫經通痹,通心開竅之功,古人認為血不通五髒不安,桂枝、細辛皆通心腎,可安五髒、通精氣。
桂枝配甘草
以桂枝配甘草(炙甘草湯主方),能益精養氣,通九竅而利百脈,主治心動悸、脈結代。
桂枝配蒼術
以桂枝搭配蒼術,能溫陽利水以化痰飲。
桂枝配龍骨、牡蛎
若以桂枝配以龍骨、牡蛎,能治療虛勞失精諸症候,治療胸痹心悸證。
桂枝藥膳
桂枝湯
桂枝(去皮)三錢(9克),芍藥三錢(9克),生姜三錢(9克),大棗(切)十二枚(3枚), 甘草二錢(炙,6克)。治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啬啬惡寒,漸漸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上五味,細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溫,服一升;服巳須臾,吸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桂枝茯苓丸
桂枝、茯苓、牡丹(去心)、桃仁(去皮尖,熬)、芍藥,上五味,各等分,末之,煉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止,加至三丸。
現有中成藥桂枝茯苓丸,與古方類同,該丸主要用來化瘀生新,調和氣血。具體服法可以遵照醫囑或藥品說明書上服法。
桂枝茯苓膠囊
桂枝茯苓膠囊處方來源于漢代張仲景《金匮要略》桂枝茯苓丸,有抑制血小闆聚集,降低全血粘度,緩解子宮痙攣、鎮痛等作用,能活血化瘀,緩消征塊,用于治療婦科血瘀證。現代醫學臨床廣泛用于子宮肌瘤,慢性盆腔炎及其包塊、子宮内膜不規則剝脫之功血,子宮内膜異位症,卵巢囊腫、痛經等。
桂枝龍骨牡蛎湯
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又名桂枝甘草龍骨牡蛎湯、龍骨湯、桂枝牡蛎湯、龍骨牡蛎湯。取桂枝、芍藥、生姜各45克,甘草30克,大棗12枚,龍骨、牡蛎各45克。上七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溫服。可振奮心陽,調陰陽,和營衛,兼固澀精液。
桂枝芍藥知母湯
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取桂枝12克,芍藥9克,甘草6克,麻黃12克,生姜15克,白術15克,知母12克,防風12克,附子10克(炮)。或桂枝25克,芍藥18.5克,甘草12.5克,麻黃12.5克,生姜12.5克,白術30克,知母25克,防風25克,附子12.5克。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溫服70毫升,日三服。能祛風除濕,通陽散寒,佐以清熱。主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者。
桂枝生姜枳實湯
出自《金匮要略》卷上,取桂枝/生姜各9克,枳實5枚,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溫服。能通陽散寒,開結下氣。主治寒邪或水飲停留于胃,向上沖逆,心下痞悶,并向上牽引疼痛者。
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出自《傷寒論》,方劑組成為:饴糖(30克),桂枝(9克),芍藥(18克),生姜(9克),大棗(6枚),炙甘草(6克)。能溫中補虛,和裡緩急,主治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證。腹中拘急疼痛,喜溫喜按,神疲乏力,虛怯少氣;或心中悸動,虛煩不甯,面色無華;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幹口燥。舌淡苔白,脈細弦。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經衰弱、再生障礙性貧血、功能性發熱等屬中焦虛寒,肝脾不和者。
外用治凍瘡
桂枝60g,加清水。武火煎煮,煮沸後10分鐘取下,盆裝候溫(以患者能忍受,不燙傷皮膚為度,藥渣保留,以便下次連同舊湯複煎使用)即将患 肢浸于藥液中,邊洗邊對患處略加按摩。每次大約浸洗10~15分鐘,每日早晚各1次。
傳播中藥知識,弘揚中醫文化,從小受母親影響,長大後也從事了中醫研究,喜歡各種中草藥搭配,就可以治療一些疾病,真的很神奇,帶着這種好奇心進入了中醫世界,也找到了自己一生追求的樂趣,歡迎各位中醫愛好者加我微信: 互相交流學習。
中醫講陰陽,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有陰就有陽;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後;一物降一物,沒有一種物質是單獨存在的、沒有制約的!維持整個宇宙的平衡運轉,各個維次空間都有他們自己的一套非常嚴密的制衡系統!所以每種疾病,也必然會有一種降服它的方法,隻是我們暫時沒有找到而已。
中醫文化即天人合一,形神一體的整體觀。中國傳統哲學十分強調自然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着的整體,提出天人相應,天人感應等思想。認為天地萬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都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着的。
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