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鄭成功和吳三桂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因為他們的個人立場連累老父和一些其他的家族成員被殺。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率領家族成員向清朝投降後,鄭成功卻拒不降清,清朝以為他們父子倆是在“唱雙簧”,最終看着鄭成功不可能投降後,誅殺了鄭芝龍和鄭家其他的家族成員。
為了自己的立場,竟然不顧父親以及家人的生命,這樣的選擇到底是為了什麼?
這需要從鄭成功的經曆說起。
02
鄭成功是鄭芝龍的長子,而且還是鄭芝龍最喜歡的兒子。
鄭芝龍是一個“海盜”,一個商人,他沒有讀過什麼書,就把讀書的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
這就好像一個心理學名詞“償還心理”:自己缺什麼就希望在下一輩身上補什麼。
這跟現在一些家長的反應是一樣的,大家如果有留心觀察的話,就會發現:越是學曆低的家長越希望孩子能取得高等學府的通知書,對孩子的學業往往是“重視”到了比天還大的地步。
我身邊就有一個這樣的家長,經常說的一句話是:
“我的學曆低,我家的孩子必須取得高學曆?”至于孩子是不會那塊料和孩子的興趣愛好,根本就沒考慮。
我想,鄭芝龍當時應該也是這樣的望子心切,望子成龍。
在鄭成功七歲的時候,被送去了南京國子監,當時的文壇領袖錢謙益也是鄭成功的老師,盡管錢謙益後來投降了清朝。
但鄭成功入國子監的時候,錢謙益當時50多歲,是在朝廷受到魏忠賢的排擠而退居二線的朝之重臣,也是東林黨人所倚重和寄托重望的對象。
還有人分析,鄭芝龍是想擴大自己的商界帝國,鄭家人進入官場以後,可以做到政商合一,祖輩相傳。
跟着國子監的大儒們學習,再加上鄭成功也是學習的這塊料,他的學業沒有令鄭芝龍失望。
後來,鄭成功見到了隆武帝,隆武帝看着一表人才的鄭成功感慨道:“惜無一女配卿,卿當忠吾家,勿相忘也!”并賜鄭成功“朱”姓,可以說鄭成功受到了當時皇家能給予的最高和最大的榮譽。
這也是鄭成功被後世人稱為“國姓爺”的原因。
皇帝的器重,大儒們的教育,讓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植根于内心。
到此,我們就可以理解鄭成功為什麼在父親降清以後,他可以鐵面無私地給父親說:
“子嘗聞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
鄭成功多麼希望能在明朝出人頭地。
03
這和吳三桂當時拒絕了舅舅的“降清”邀請一樣,吳三桂也和鄭成功一樣,長得一表人才,隻是吳三桂的讀書沒有鄭成功成功,他說不出什麼大的道理來。
但是,他16歲時,從被皇太極四萬清兵包圍了父親吳襄幾百人的隊伍之中,把父親救了出來後,吳三桂一戰成名。
吳三桂也成了明朝孝子的代名詞,仕途也一路高升。
吳三桂所有的榮譽都是明朝給的,他希望在明朝可以“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的美好人生願望。
沒有受過優質教育的吳三桂尚且如此,何況鄭成功呢?
盡管鄭成功沒有達到“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的地步,但是他也是文武全才且受朝廷器重之才。
在大明朝還不見得一定會失敗的時候,不管是從道德,還是從自身的能力來上來說,鄭成功都是不能接受投降的。
所以,當事實發生了變化,1646年,龍武帝絕食而亡後,鄭成功還是抗清的中堅力量。
在《維摩诘的花雨滿天》這本書中,國學大師南懷瑾解釋了「名聞十方」的意思。
名聞十方,就是名聲遠播,世人都求名和利。所以說「名利本為浮世重,世間能有幾人抛?」
名利、榮譽、皇帝的器重、道德對鄭成功來說,哪一樣沒有沉甸甸的分量?
04
除了這些約束外,鄭成功這位收複台灣的民族英雄,最後反清複明失敗的原因還有他人性中的一些弱點。
之所以要把這點也說一下,是因為我感覺這些人性的弱點,在咱們大部分人身上也都有體現,我們不管是讀哪個人物?還是說讀哪段曆史?隻有說能學到一些引以為鑒的東西,那才是真正地做到了讀書為我所用。
後世有對鄭成功的評論,有的說很殘暴,有的說很仁慈。
其實不管是殘暴還是仁慈,隻要放在人性的角度上來說,也就容易理解了。
說鄭成功殘暴的基本上是說鄭成功制造了“鷗汀慘案”。
《潮州府志》上記載,鷗汀寨裡面的人無一生還,死者達六萬之餘。
清代學者夏琳所著的《閩海紀要》以及鄭成功的幕僚楊英所著的《從征實錄》中對這樁慘案的原因都有說明:
“鷗汀貝侍其土城堅固,聚衆剽掠,海上商船多被擒截,抽腸刳腹,殘酷非常。”
鷗汀的長官仗着自己的城牆堅固,經常對一些商船進行截獲,其中,截獲了商船上的人以後,手段還非常殘酷,有的被抽腸刮腹。
鄭成功的這支抗清複明的船隻也難以幸免。
遇到這樣的事情,鄭成功的憤怒可想而知:“我在這裡保家衛國,你們幹的這叫什麼事?”
當然,如果鄭成功可以對鷗汀寨的寨主施以重罰,而對老百姓加以安撫的話,他的光輝形象就更加地熠熠生輝了。
或許這是鄭成功身上的不足,也是他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更值得我們用來借鑒的地方,什麼時候都需要冷靜,什麼時候也需要用理性戰勝感性的情緒。
除了鷗汀慘案,鄭成功在1650年征戰潮州的記載也不光彩,說當時鄭成功給出出戰的理由是說潮州的首領郝尚久的立場“不清不明”。
但據《清史稿》和《揭陽縣志》記載,郝尚久曾經在粵東阻擊過鄭成功的下屬鄭鴻逵和鄭成功的得力助手施琅,也曾經拒絕過鄭成功的合作,潮州之役出于洩私憤。
說鄭成功的仁義的大部分是說鄭成功在反清複明的路上,在自己一路勢如破竹的情況下,對南京城圍而不戰。
對于這個圍而不戰的原因,也是衆說紛纭:有人說,鄭成功是想當仁義之師,不希望南京守城将領的家人被殺,有人說,鄭成功是因為輕敵。
讀到這裡的時候,說鄭成功是輕敵還是仁義,我都贊同,隻是我還想補充一句,在自己能感覺自我良好的時候,在自己感覺勝利在望的時候,有誰願意對跟自己無冤無仇的人下殺手?
在能當好人的時候,誰不願意當好人呀?您說是吧?
05
接着我們再來看一下鄭成功延誤了和李定國的合盟之約。
1654年,鄭成功在七八月份收到多封李定國請求兩軍合兵的信件,且囑咐鄭成功最晚十月就得派兵過去,到時候雙方兵力可以達到30萬之衆,與清廷抗衡的時候,可以占據兵力上的優勢。
可鄭成功十二月才派部下過去。
有人分析說鄭成功之所以故意拖延時間。是害怕一旦與李定國聯盟北伐成功,深得永曆帝信任的李定國必定與自己平分功勞,鄭成功不想有人與自己把功勞平分。
史學家顧誠在《南明史》中是這樣評價鄭成功的:
“鄭成功的理想是做一隻‘縱橫而所知’的‘鳳凰’,不願成為‘檻阱之中’的‘虎豹’。”
這個觀點我是非常認同的,我們來看一下鄭成功為什麼要做一隻自由自在的鳳凰。
從七歲開始就讀書的鄭成功不可能不了解曆史,對明朝的曆史他就更加了解了。
隆武帝去世後,隆武帝的弟弟在廣州稱帝,史稱紹武帝,鄭成功是邵武帝的擁護者。
但與此同時,明神宗之孫在肇慶稱帝,就是永曆帝,而李定國是永曆帝的擁護者。
盡管紹武帝被俘以身殉國後,鄭成功也發誓,效忠永曆帝,但鄭成功,不得不想一下,一旦得到天下後,永曆帝會不會找自己算賬?何況自己的父親已經投降了清朝,到時候随便一個理由,都可以讓自己百口莫辯。
因為明朝的曆史擺在鄭成功的眼前。
1449年,瓦刺首領也先來犯,明英宗朱祁鎮禦駕親征後被俘,也先的軍隊直逼京師。
在這關鍵時刻,大臣于謙擁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钰為帝,且阻止、率領京師軍隊打敗了也先。
後來,朱祁鎮被放,回來以後又做了皇帝,于謙這位為明朝帝國出力最多的人,因為擁護過另外一個皇帝而被明英宗朱祁鎮找了個理由處死。
我想這才是鄭成功不要做一個檻阱中的虎豹,而可以被人任意宰割的原因,也是鄭成功故意延遲與李定國彙兵的原因吧。
因為“二心”是所有作為皇帝和作為臣子都最忌憚的存在。
公元979年,宋太宗親率大軍攻滅北漢,還收了北漢名将楊業。
楊業在宋朝帶兵打仗經常以少勝多,而且還英勇無畏,獲得了“楊無敵”的稱号,深得宋太宗的器重。
986年,宋太宗派出東,中,西三路大軍攻打遼國,當主力部隊的東路軍吃了一個大虧後,宋太宗不敢再戰,下令撤軍。
撤軍的時候,宋太宗為了籠絡民心,命令西路軍帶上已經被收服的四州的百姓,楊業考慮到在戰争中轉移較多的老百姓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他就說:
敵人現在強大,應該暫時避開他們,不如先假裝攻打應州,引誘敵軍前來應戰,然後利用這個機會,迅速将百姓轉移到南方
楊業的主意可以說是很好的,可他的監軍王侁諷刺楊烨道:
将軍号稱無敵,現在帶着精兵良将,怯懦不前,難道是對陛下有二心?
無奈之下,楊業隻好表示的忠心,在敵我力量過于懸殊的情況下帥兵出戰,不幸被俘,絕食三天而死。
這也是我們都熟知的精忠報國的楊家将故事的最早源頭來源。
這時,鄭成功曾經的老師錢謙益,也對鄭成功的抗清複明給予了莫大的财力支持。
但如果錢謙益在清朝得到的不是一個閑職,自己想要的,他還會憤而辭官回家嗎?還會站到反清陣營嗎?
綜上所述,我想,鄭成功要決定的每一步,都不能不想到自己的将來。
所以他錯過了與李定國惠兵的大好時機,錯過了攻下南京城的有利戰機。
06
除了道德和人性的方面,我們最後再來看家人對鄭成功的影響.
盡管鄭成功說與父親決裂,但是血濃于水的感情不是說沒有就能沒有的。
1661年,鄭成功的父親,弟弟和侄兒被朝廷誅殺,1662年,鄭成功的兒子與奶媽私通,還生下了一個兒子。
這讓本來已經痛苦萬分的鄭成功内心又加上了悲憤之情,悲憤之餘,他決定殺了妻子,兒子、乳母和剛出生的孩子。
這個決定讓他這讓他衆叛親離,最後,在痛苦、悲憤和希望的交織中,結束了年僅39歲的生命。
張宏傑在《大明朝的七張面孔中》說道:
”封建的倫理道德有它天生的缺陷……他要求每個人都通過自我克制,屈從于僵硬的道德教條……他沒有為人的自然本性中醜惡的和軟弱的一面留下彈性空間,不承認人的平庸和趨利避害的本能……它隻有最高标準,而沒有最低标準……”
除了道德标準還得考慮人性。
人心有善惡,行動有對錯,事無盡至,人無完人。
如何看待每一段曆史,如何從曆史人物身上學習和借鑒,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我是紅七六,關注我,我們一起學習、改變、成長。
有話要說...